金庸為何在巔峰時期突然封筆,從此再未撰寫江湖故事?


金庸為何在巔峰時期突然封筆,從此再未撰寫江湖故事?


金庸可以說是當年最成功的自媒體人,一手締造眾多經世不衰的經典人物,自己也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可是,在48歲的黃金年齡,便封筆不寫了。

金庸的好朋友倪匡是個極為高產的作者,兩三天就能寫出一篇十幾萬字的長篇小說。他停筆的理由是,有一天,坐在家裡,面對稿紙,枯坐半個小時,竟然一個字都沒有寫出來。

於是決定,不寫了!

相比於隨性的倪匡,持重的金庸當然不會以這樣草率的理由結束自己的武俠創作生涯。

而停筆的原因,當然不僅僅是一念之差這麼簡單。

金庸為何在巔峰時期突然封筆,從此再未撰寫江湖故事?


以成熟IP帶流量,上世紀的自媒體人是如何奮鬥的

眾所周知的是,金庸早期在報紙上連載武俠小說,只是副業。

他的主業是辦報紙。

事實上,他一開始,是一家報社的職員,後來,為了能夠發出有態度的聲音,他決定辭職,自己辦報。用一個比較流行的詞彙,他決心成為一名自媒體人

創辦《明報》之後,為了讓這份小小的報紙生存下去,已經靠《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寫出名堂的金庸,開始在《明報》上連載新小說《神鵰俠侶》。在此之前,《射鵰英雄傳》已經成為了當時家喻戶曉的小說。

在80年代港臺武俠劇席捲大陸之前,香港的讀者們就已經在郭靖黃蓉的故事中如痴如醉了。

對於一份最開始發行量才三四千份的刊物來說,有郭靖黃蓉這樣成熟“IP”帶流量

,確實不失為一種正確而討巧的選擇。

金庸為何在巔峰時期突然封筆,從此再未撰寫江湖故事?

(郭靖黃蓉,是《明報》創辦之初,金庸仰仗的大IP)


至《鹿鼎記》連載結束時的七十年代,《明報》已經完全不需要靠金庸的小說來帶流量了。它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個足夠大的平臺。足夠讓金庸在這個平臺上盡情地發聲而不用擔心閱讀量或關注度。以社論,這種更為直接的參與社會討論的方式,才是金庸作為一個文人最初辦報的初心。

誠然,從金庸留下的文字來看,他自己的治學嚴肅深入,但是,正如千百年來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一樣,金庸從來沒有掩飾過自己的入世姿態。

金庸為何在巔峰時期突然封筆,從此再未撰寫江湖故事?

(名門望族出身的金庸,作為讀書人有著入世的追求)


金庸對自己的作品是驕傲的

說回到武俠小說。

在金庸的武俠體系中,拳怕少壯這一理論並不成立。相反,更講究內功的鍛鍊。

我們看金庸的文字,也是如此。

相比於古龍之類的天賦型選手,金庸的筆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著顯而易見的成長。

從《書劍恩仇錄》中對於水滸聚義描寫的模仿,到牛家村舞臺劇式的人物出場形式,再到天龍八部中的線索人物串聯宏大敘事,金庸對於文學技法的探索從未停止。這大概是他區別於普通流行小說作家的第一大特點。

雖然金庸一直笑稱自己寫小說是副業,且從未對於自己小說能夠有多大的歷史地位有任何相關說辭,但他其實對於自己寫出來的文字,是非常在意的。

金庸為何在巔峰時期突然封筆,從此再未撰寫江湖故事?

(徐克的《東方不敗》將金庸的原作改的面目全非,之後老爺子跟徐克說,朋友還有的做,改編權你就別再想要啦~)

因此,金庸才在封筆之後,又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對自己的小說進行整理、刪改。刪改小說的時間跨度,甚至比當初連載創作小說的時間還要長。

金庸對於作品的珍視程度,可見一斑。

當沒有了生存的壓力,不再需要靠寫作小說帶來流量,當想嘗試的小說技法,想描繪的小說人物均以完成時,金庸的封筆,便也成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當然,金老爺子後來也不是沒有過技癢的時候。在我看來,世紀新修版的修改力度之大,不亞於一次再創作。時過境遷,步入暮年的金庸,其想法自然也與中年時期有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