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劉向利,駐村工作隊的第三任廚師(現任),是駐地幫扶村的貧困戶。

向利,1961年農曆正月十一日出生於劉家峁村。姐姐劉德料,嫁入佳縣官莊鄉柴家畔村生活。三十多歲時病故,幾年後姐夫也病故,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留下三個娃,大外甥三十多歲時病故,二外甥榆林打工當廚師,三外甥女當年因發高燒治療不及時成為啞巴,後來嫁給烏鎮張家峁村的殘疾人。大妹子劉利平在烏鎮賣涼麵,因長年在鐵皮房內經營,當地人稱其為“鐵皮房”涼麵。利平的涼麵,不是普通的涼麵,是遠近鄉鄰,眾所皆知的“品牌”涼麵。春節返鄉的本地人的“第一碗”必是“鐵皮房”涼麵,黃河對面山西省、榆林市、佳縣城等外地慕名而來品嚐的人絡繹不絕,吃完還不忘打包幾份帶回家,至少有60份至佳縣城,是店裡每日必賣。二妹子劉小平,嫁到本鎮劉家山鄉王城村,而個(方言:現在)“受苦”(方言,意為務家)著了。


向利五歲時父親病故,母親改嫁。母親與繼父生了兩個孩子,兄弟賀建衛比向利小10歲,在榆林城裡開了小店,主營佳縣涼麵、碗託(陝北小吃)小本生意,只能養家餬口,無節餘。妹子賀建烽榆林城裡有間五金門面房,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一卡車,收益頗豐。向利說,建衛弟也是建烽妹拉扯到榆林城的。一娘兩父生養六子女,生活各不相同。


物質匱乏的年代,處處皆荒蕪。於偏僻深遠之地的劉家峁村天空飛過的鳥不拉屎,地不生草,唯有貧窮在瘋長。向利一家八口人,擠著一口鍋吃飯。母親碗裡的米飯以粒兒數,繼父的麵條以根算,兄弟姐妹們的任務就是山上尋吃的,拾柴火。窮山僻壤,連廟宇堂前祭神靈、老先人祭祖的獻食都保證不了,香火不斷的煙霧中,或許只有貧苦,哪來的柴可拾,食可尋?向利山裡拾柴回家,繼父見他揹簍空,筐子空,拳打腳踢一頓打。向利哭著、嚎著就睡著了,睡著就不曉得餓了。


他不埋怨繼父。繼父心裡有火,那是窮生來的火,燒到手腳都熄不滅,只能在向利的身上燒起來。他是長子,弟妹們都還小,挨不住拳腳。家裡沒吃的,外面拾不得,柴火也撿不得,麼燒的,麼吃的,麼喝的,繼父也常常捶胸頓足,罵自己沒本事,恨自己不能讓孩子過上好日子,他一邊狠狠地煽自己的耳光,一邊不可控制地抽打著向利,可他從來沒有動過母親一指頭。向利知道繼父是好人,他是生心裡的悶氣,發胸中的怒火。廟裡的神仙曾告訴過他,活著就是生活,向利能看見他身上的淤青,就是活著。


生活是什麼?每天生出幹不完的活兒,就是生活。向利母親看著兒子捱打,怒不敢言,苦無處說。六個孩子要拉扯大,還得靠繼父。母親是弱者也是強者,她對子女們的愛,一勺一羹舀到肚子裡,一針一線縫進衣服裡。白天,向利與母親下地幹活,夜晚,向利看見母親偷偷抹淚。母親忙忙碌碌、縫縫補補的身影,全部印刻在向利的心頭。他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能一夜長大,走出去打工掙錢給家裡補給。還好,繼父生的兩個弟、妹和向利兄妹四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知人懂事。兒時的同吃同住,相依相伴,是他們除貧窮以外的美好回憶。成年後的六個兄弟姐妹來往頗多,感情尚好。


繼父去世時,向利毫無怨言地扛起引魂幡扶他上山(陝北方言,抬著死者棺材到山上的墓地土葬)。他們六個子女精心侍奉老母親,如今85歲的老人,雖歷經滄桑,但一臉的慈祥和藹。過往的一切,母親是釋懷的、向利是釋懷的,每個人心裡都有發亮的往事,也許並非溫暖,而是冰涼,它與悲傷有關。曾經捱過的打,吃過的苦,也照亮著被貧窮捆綁的向利。


被命運折磨的向利無論怎麼使勁,生活還是未見大的改善,逆著背影婆娑的農耕人群,向著荒蕪的溝溝峁峁,他總是發出一聲嘆息。


向利的愛人叫馬閆林,小丈夫四歲。生得靈巧,毛花眼眼長在她的臉盤上,會說話。我羨慕她苗條的身材,她低著頭說,“我這賤命,向利拼命掙來的錢兒,都好活了個醫院,這輩子是還不清他的債了。”“你不要羨慕我,胖來瘦可(方言:意為胖瘦無礙),不生病就是福氣”。閆林患慢性支氣管、肩周炎多年,向利腰椎間盤突出,是農村典型的因病致貧戶。本不富裕的家,承擔大量醫療費,家中日常生活開支後的餘錢已難以解決他們因頑疾承擔的藥費重負。慢性支氣管炎我太瞭解了。我女兒從小支氣管炎,因治療不徹底導致雙側複發性支氣管炎,最後發展為哮喘。這些年,在女兒疾病上所花銷的醫藥費和耗費的精力,沒有人真正能感同身受。閆林患有支氣管炎,我能想像她徹夜不眠的咳嗽、咳痰、胸悶氣喘、呼吸困難、恨不得讓自己立刻死掉的場面就戳到我的眼睛裡來了。活動受限,家裡缺了一個勞力,再加上欠下村裡人治病的錢,向利家的日子雪上加霜。


屋漏偏逢連夜雨。向利的女兒劉瑞芳,先在榆林城民辦小幼兒園裡當幼師,後來隨女婿去咸陽居住。目前在咸陽私人幼兒園尋得一份職業,小日子過得不錯。向利的牽腸掛肚變成了默默的祝福,放心女兒一家三口外出闖蕩。倒是兒子劉馬瑞讓他費心不少。兒子的職業是吹鼓手,四季往返於鄰村婚喪禮事上,由著別人家的悲喜白紅來掙錢養家,日子過得緊巴。兒子生了孫子給他,拖累著向利和妻子本不寬裕的生活。陝北的婚喪事情,雖說離不開吹鼓手,但向利很少提及他的兒子。向利外面辛苦打來的工錢,也多為兒子補貼家用。窮,真的在他身上紮根了?窮火燒不盡了?父母窮,子女窮,越生越窮,代代窮?

幸好,國家有澤被百姓的民心工程和精準扶貧政策,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在識別貧困戶的時候,評向利家為貧困戶。既能享受基本醫保,減輕家庭醫療負擔,還能接受結對幫扶幹部的關愛。他心灰意冷、將要投降的手,再次握起了廚房的勺兒,他相信駐村工作隊,相信政府,相信他憑著廚師這一手藝,四處打工,開始了又一次地與厄運對抗。賢惠善良的妻子閆林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他支持丈夫外出打工,只是心疼他託著腰椎間盤的身子,跑了這家,跑那家。但向利,一鼓作氣,村裡的紅白喜事,鎮上的集會、飯店,成了他的拼搏戰場。他相信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工作隊用扶貧政策助力,市局結對幫扶幹部關愛,向利每年能領到國家對養殖戶的補貼。妻子在家養起了雞,吃不了就賣雞蛋,收入一天天的增加起來,擺脫貧困的日子不遠了。兩個相愛的人,用堅韌共甘苦相互輝映,光芒勝過村裡人頭頂的大太陽。

向利很少大悲大喜。外形敦厚,為人實誠,內心細膩。言語少,說起話來,語速慢,但幹活兒挺利索。


向利正式“上任”駐村工作隊的廚師,是炎熱的七月,我們已經從彩鋼房搬進下院新蓋的平房了。每天上午九點多,他在家裡和妻子吃好飯,才到我們駐地的廚房做飯。村裡人習慣吃兩頓飯,很少有人吃早餐。他們吃完上午飯就下地幹活,下午四點多回家做晚飯。春期的芒種和秋收是農民最忙的時節,時間就是金錢,一整天基本都忙在田地,一早家裡吃罷飯,提著暖壺,灌進米湯,筐子裡饅頭用籠布一包,就是他們午間體力的補給。這樣省得山間、家中來回跑,跑得多、吃得多,費了時間、費了飯。


快到冬至的那幾天,天特冷。我們在院裡說話時吐出的白氣也被凍成霜似的凝結在空中。向利準時十一點就來廚房為我們做飯了。我們四個人的飲食喜好,他記得清楚。鍾書記血糖血壓高,他蒸了黑米飯又為我們蒸白米飯;李波不喜歡吃麵喜喝粥,他做了麵條再熬稀飯,鍋裡還熱上饅頭;有次聊天,我說茄子青椒蒸餃特好吃,他第二天就做了蒸餃給我吃;得知秀舉愛吃泡菜,就在罐裡泡椒醃菜。後來,我們都不敢說愛吃什麼了,怕他麻煩。


我時常想起深秋的清晨,他騎摩托車載我去鎮上買棗餅的事。秋天的早晨很美但有些寒意了。坐在摩托車後面,公路兩旁,紅黃綠葉,層林盡染,徐徐留在我們的身後。儘管我穿著警用的多功能棉大衣,但摩托座上的我還是被冷風吹得凍巴巴的,鼻涕也流出來了。我笑著和向利說,嘴被凍僵,快說不了完整的一句話了。他原本想開快點到鎮上,我少受點冷。“那我再開慢一點,你把頭埋在我的脊背後,風會小點......我的襖子髒爛,不好脫下來給你穿”,向利立馬將車速減慢,我整個人都藏在了他的背後。我看見藍色帽沿露出的頭髮上結了冰霜,髮根冒著熱氣,我願意將頭貼在他磨破邊兒的、棉絮已經露出的舊衣領下面。我知道這是他在工地上常穿的棉襖,不捨得扔掉的,是他多年勞作的時光和歲月留給他的印跡和記憶。我依在他的背後,暖暖地。用眼睛拾起一路上的光和景。鎮上有鄰村的行人與向利打招呼問好的,看他摩托車帶著個人,他指著我一邊向旁人介紹,“昂米村的駐村幹部,市公安局的”......一邊與賣餅子的男人說,挑個兒大的昂。


有天上午,我興奮地與他分享新鮮脆棗冷凍冰箱可以保鮮的方法,形容那被凍了棗子如何甜,如何香。趕明年冰櫃裡多凍點鮮棗到冬天吃,那真是太爽了。次日午飯後,他問我昨下午怎沒回來吃飯。天,我這才想起來解釋並致歉。向利一言不發,只見他從冰箱裡拿出一袋鮮棗,逐一洗好,放在盤子裡。他把棗子拿到我的辦公室,說廚房人來得多......


向利廚藝好,前幾日鎮上衛生院請他去當廚師,工資比我們開得還多一些,但他拒絕了。他還像從前一樣,午飯後,和我們一起站在平房的窗臺下“曬陽陽”。看天上飛過的鳥,偶爾歇在天線,落在樹梢。 端著碗,站在院子裡一邊吃一邊給我們講農家小故事。怎麼抓蛐蛐,捉蠍子都樂在其中,不時為我們分享一些感冒、止咳小偏方。那天下午我要回榆林,向利給妹子打電話,特意為我留了兩份“烏鎮涼麵”帶回家。他很細心。


向利是個有心人,對市公安局第一任結對幫扶人王劍念念不忘,讓我代問他好,需要什麼他要專程送到城裡去。他激動地說:“昂米(我們)家得人家王劍的好處太多了,養殖起家的雞苗錢是王劍個人的腰包裡掏得呢。”再提起現任的幫扶人杜增凱,他話匣子打開合不上了:“真不知道昂(我)上祖上做甚好事了,遇見‘菩薩’蘭(了),人家東西給上、錢花上,閆林的藥錢也補貼不少,公家人掙錢不容易麼,人家和咱非親非故......”說著還拿起手中的電話指著說,你看他最近給我打了多少次電話了?今年正月初一電話就打過來了,叮囑我們注意疫情防護。我說,好人有好報,好事不說跑不掉,看看王劍兄弟提拔當政委了,增凱大哥也提拔副縣級領導啦。


臘八節後,天下雪了,他沒法兒騎摩托車了。每天步行來為我們做飯,一腳一個深窩子,連鳥都凍得不願意出來了。這日晚飯後,向利從兜裡掏出炒熟的南瓜子給我,他的手真大,我雙手接著,瓜子都掉地下不少呢。我趕緊把手裡的南瓜子放辦公室桌上,準備拾起地下的,但向利已經全部拾到手上了。他揣在兜裡說這幾顆沾上土了,不給你吃,昂(我)吃呀,說著便出了門。我望著消失在雪地中向利的背影,一陣溫風襲來。


在大陝北的地域上,再沒有比劉家峁村更基層的基層了。它是中國貧困縣的貧困鄉、貧困鄉的貧困村。我有幸居住在最基層的貧困村內的村組大隊與村民生活,有幸領略大山溝峁春的生機、夏的果實、秋的金色、冬的寂靜,這是歲月予我的饋贈和滋養。我把它稱之為綠色城堡。這裡的人和景,悲和喜,統統收藏,濃烈而震撼。駐村工作隊的三位廚師,是這座綠色城堡裡與我接觸最近、最多的人,他們唯一的野心,就是讓我吃飽喝好。


劉家峁的秋天來得含蓄,走得婉轉。樹葉綠了轉黃,黃了又變紅。劉家峁的冬天來得乾脆,走得纏綿。秋葉變乾枯,冬衣穿到春天,都捨不得脫下。六年,我似乎都渾然不知,如同想念他們仨那樣的不動聲色。文字是有脾氣的,我不能讓它們在五臟之間運行失常,讓它們保持習性,自然流露。也許不曾有人想起這些往事,但在我這裡,視珍寶一般在懷裡揣著。但願他們仨每一次開心的笑容和每一滴流下的眼淚,我都能懂得......


一村風絮,滿腹感動,皆在花開花落之間。


後記:

成稿後的下午, 我把文章念給現任廚師劉向利聽。我看到他抽搐的嘴角,哽咽的喉結,一個大男人低頭不語。他略顯笨拙的言謝,不知道說什麼好。他說,劉延霞(第一任廚師)回到村裡撫養孫子著呢,如若讓她聽見,非嚎不可。(方言:意為感動地哭)。

我和大廚劉向利一起包餃子吃。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我懷疑自己有”強迫症“,餃子都擺成陣。向利說,哪來那些病,你是講究人嘛。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向利做的粉湯特好吃,色香味俱全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得了少與前任廚師秦姐和劉姐合影的“教訓”,只要一有空,就偷拍他們。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午間飯時,我們每個人端著碗在院子裡吃飯。我早早吃完,趁他不注意,拿手機使勁拍。向利邊吃邊與我們分享抓蛐曲捉蠍子的趣事。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向利幫我們裝貨。這些都是市公安局民警訂購的雜糧,工作隊送貨上門。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劉家峁的秋天是金色的,美得沒道理。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村裡召開村民分紅大會,市局、鄉鎮要來領導了。向利專門換了“見人”的衣服,站在人群中。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我們又包餃子吃。向利說,過節吃餃子,咱們天天過節。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我給向利兄看凍過的紅棗。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次日,他從家裡帶來的新鮮棗。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他洗好棗子,端進我的屋。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向利大哥在幹活兒。我偷拍。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我不光偷拍他做飯的模樣,還拍他吃飯的樣子。不知道,他看到這些照片,會不會怪我。(偷笑中)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雖是秋天,我坐向利兄的摩托後座上,被冷風凍得嘴都歪了。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這是向利兄在鍋裡給我蒸好的紅薯。寒冬臘月的甜薯,甜在心,暖在心。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蒸棗煮玉米,向利夏天就在冰箱裡為我們凍好的。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這就是農村的“瓜拌飯”好吃滴很。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第一任結對幫扶人王劍與向利的合影。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王劍又來看向利了。(左一:村支書劉錦春)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我給向利的妻子馬閆林拍照片,她很開心。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第二任結對幫扶人杜增凱在劉向利家的小院瞭解秋收情況,商討下一步幫扶措施。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結對幫扶人杜增凱為劉向利贈送羊毛衣、褲等。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我和向利的妻子馬閆林的照片。(入選《雄關漫道》榆林市脫貧攻堅工作紀實畫冊)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馬閆林和村裡的姐妹們來宿舍看我啦 ,沒啥說的,咔嚓合影!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我給向利分享的止咳小方,他的妻子馬閆林吃了管用,止咳化痰。

光景——榆林女警扶貧記(九)

從家裡帶來的蛋糕被我吃完了,上面的裝飾物,被我插在一瓣乾癟的大蒜,放在雞蛋擱上。向利以為是村裡小孩子玩的,其實他不知道,那是我乾的。(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