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經歷對你的親密關係有什麼影響?

童年心靈樹洞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到過來自家庭的傷害,有些傷害是身體的,有些傷害是精神的。


你說你從小缺少關愛,一直生活在充滿爭吵的家庭環境裡,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父母的爭吵,會讓孩子心理產生很多負面的情感,比如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導致父母爭吵;會覺得很沒有安全感等。先明白父母的爭吵是成年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那不是你的錯,不用過分自責和內疚。


你說你看了很多組多心理學的書籍,說明你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希望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認知, 這很好。但是你說有些思維習慣和情緒很難改變,我先說我也很理解,因為讀書只是改變自己長征路上的一小步,要像真正的改變自己,你要把你度過的有用的書和有用的知識運用到生活裡,多次反覆的運用,直到將書裡的認知變成自己的潛意識,也就是在遇到相同問題的時候可以迅速做出好的應對。


誰的成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先懂得理論知識,然後思考,進而實踐,克服潛意識的反應,最後經過多次反覆驗證,才能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終實現真正的成長。


希望你能越來越好,也歡迎關注@伊輝媽,一起交流學習。


伊輝媽


會有很大的影響的,一個人的一生都會受童年影響,而童年是一個人塑造自己的最初階段,那些記憶會跟隨一生。有時候童年的記憶和陰影是這一輩子都不會真正忘記的。

很多人小時候看父母吵架,以為長大了會遺忘,其實那深深刻在記憶裡的東西變成了沒有安全感跟著你,不相信別人,需要自我保護,需要肯定都是小時候造成的,也就是原生態家庭的主導。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親密關係也一樣,在原生態家庭裡不受注意,會導致缺愛,要麼就非常粘人,要麼就很討厭與人肢體接觸,形成兩個極端。

所以自尊心強的人,喜歡自我保護,沒有安全感,不信任別人的人肯定會親密關係中有所保留或者抗拒,這都是童年的記憶,追根溯源也要回到童年時期的。



跨洋時差五小時


我自認為是一個童年創傷者,我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和想法。

首先,我說一下我的情況,我的家庭是父親國企中層管理,母親全職。在我的童年裡,父愛是缺失的,父親一直忙於工作,並且不懂與子女相處。父親是典型的指責型人格,喜歡用打壓,諷刺來教育子女。在我的童年裡,父親沒有牽過我,抱過我,寵過我,有的只是生硬的指責和嘲諷。我在工作之前,跟父親的關係都非常淡漠,我也不懂要如何與他相處。

然後,這樣的童年,導致我在親密關係中的兩個問題。一是,缺少父親的寵愛,我在兩性關係中變得不自信。二是,過分獨立,覺不會去依靠丈夫,不懂示弱。我在擇偶時,總是覺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伴侶,結婚後,我從不依靠男人。一個女人不懂得在丈夫面前示弱,不懂得依靠,其實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最後,在自己為人父母以後,慢慢懂得當父母的不容易。父親漸漸老去,越發地慈祥。他喜歡幫我帶孩子,也為我付出很多。其實在那個年代,生活不易,信息也沒有現在發達,沒有心理學,也沒有科學育兒觀。父母都是想教育好孩子,但是也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做父母。童年永遠不會是完美的,因為童年也是生活,會起起伏伏。當我們成年以後,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就要踏上自己的心路,去正視自己的問題,不逃避,去寬恕那個時候的父母,也在心理抱一抱童年受傷的自己,告訴他“不用再害怕了,接下來換我保護你”。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何時改變都不晚,只有當自己正視自己的問題並且勇敢去改變的時候,你才真的脫離父母,獨立了,成長了,接下來的人生自己才會越走越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因為我也是一個啟程者。


純天然小白羊


童年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就決定了她長大之後在他新的家庭裡的親密關係。

如果這個家庭爸爸媽媽的關係比較和諧,孩子會看在眼裡。爸爸如何對待媽媽,孩子長大後就會如何對待他的另一半。爸爸媽媽的關係比較甜蜜,比較信任,長大之後他和他另外一半的關係也比較甜蜜,也比較親密和信任。爸爸媽媽雙方有安全感,長大之後她和另一半之間也有安全感。

如果小的時候孩體驗到的是爸爸和媽媽缺少某一種親密關係,你會發現孩子長大之後也缺少這種關係。

總之一點,父母的親密關係就是孩子長大後親密關係的原型,長大後改變很難。為了讓孩子長大後有個很好的親密關係模式,當下的夫妻關係要和諧,要有安全感,要信任。


積極家庭教育


我的童年是在歧視和打罵中度過的。就像我從小就很自卑。覺得事事不如別人。就如自己的容貌。本來不是很差,可老覺得別人長得就是比我好看。因為自卑,我一干什麼事情都會想我很笨,我做不到。所以導致惡性循環,一直越來越笨,消極思想。直到現在我才意識到童年對我的影響真的太大了。所以現在的我正在積極改變。我每天都在暗示我自己,你可以的,你可以的,加油,你很棒。


海綿寶寶2280


童年對人的影響是一生的,有一句話說得好,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癒,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多交正能量的朋友,給你帶來陽光帶來治癒


新月格格


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心或愛,成年後就會想從他人身上獲取,過於依賴,或者疏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