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這個名字,是多年以後,我去查了地圖才確認的。20年前,它似乎沒有名字,或許有名字,只是我一直沒有注意到罷了。這是一條與六一七路垂直的路,蜿蜒盤向山頭。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 ■■■■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我在霞浦住了四年,一直都在共青路的100米輻射半徑內活動。記得1999年,我先是租住在與老一中一牆之隔的民居里,那是一棟三層的水泥房,我和家姐住在二樓的一個臥室,家姐讀高二,我從鄉下上來借讀初三,隔壁租住著兩位高三的學長。每天清晨在三樓的天台上早讀,前方正對的就是老一中的上操場。隔壁的兩位理科學長很是勤奮,都喜歡踢足球,這可能和小城裡濃厚的足球氛圍分不開。高考他倆都考得不錯,一個去了鄭州、一個去了桂林,分別的時候高個子學長送了我一本講黑格爾的書,扉頁上寫了一段祝福的話。那本書,我一直珍藏在老家的櫥櫃裡。雖然一直沒有讀懂黑格爾,但那句名言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我是記下了。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記憶過往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那時候經濟不太寬裕,週末的早晨,常常會到南門外批發市場買地瓜當水果,記得那時候一斤4毛錢,買個幾塊錢,可以吃很久,真是讀書間隙裡的美味。週末的傍晚,常常會和同學相約著去爬塔崗山或者聖水寺。去往這兩個地方,都要沿著共青路而上,在山腰的建福寺門口分叉,往西大約15分鐘即到塔崗寺,往北拾級而上40分鐘才能到聖水寺。去爬聖水寺,真是一件富有挑戰的事情,那層層疊疊的臺階,就如同少年看待生活一樣,越往上越難,一定要蒙著頭一鼓作氣爬到山頂,驀然轉身回望山下,小城的房子鱗次櫛比,那種如沐春風的成就感和喜悅感至今縈繞心頭。可惜,多年後,我在一座平原城市工作,再也難以找到當年那種酣暢淋漓攀登的感覺了。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2000年9月起,我在共青路上的民族招待所住了兩年,那是一棟被私人承包後分租的老樓,一個樓裡住了幾十戶人家,有賣菜為生的、有踩人力車謀生的,更多的是借宿在外的一中或六中學生。記得當年樓下有對中年夫婦,長春鎮人,拉著板車走街串巷賣水果為生,陪著獨子讀完高中,學生去買水果總是很優惠。我和好友住在頂樓五樓的一個小房間裡,房租是70元每月。租金便宜,那是因為與衛生狀況成正比。樓下是個公廁,蚊蟲常年滋生。記得有一個冬夜,看書遲了,睡得很死,床上的棉被掉落引燃了床底的蚊香,虧了隔壁床的好友被濃煙燻醒,趕緊叫醒我,被子已經燒了大半了,兩桶水一澆,滿地都是灰燼。兩人一合計,趕忙找了個編織袋,連夜把燒焦的被子裝好扔到院外的垃圾堆裡。當然,這樣的命懸一線,事後也是絕不會和父母說的。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共青路兩側分佈著不少機關單位,有人武部、漁業局、黨校、電視大學等,那些衙門都很大,我一次也沒溜進去過。我去得最多的是老年大學,那裡有閱覽室,經常可以看到各種較新的報刊,最關鍵的是免費。共青路和六一七路交叉口的地方,是老一中的學生宿舍樓,鄉鎮上來的學生大多寄宿於此。宿舍區我去得很少,2003年的高考數學奇難,據說考完數學,女生宿舍哭成一片。宿舍區一樓是寄宿生食堂,我印象最深有兩次,一次是高考前給學校提建議,家在城關的考生有家長關心,而寄宿的鄉鎮考生,很多人父母在外務工,能否考前給予關心慰問,校領導從諫如流,很快安排了慰問餐,那一餐很豐盛,每份盤裡都有雞腿和水果。另一次是一個月後的填報志願,學校把我們集中在食堂裡,校長帶隊,一個考生一個考生教填報志願。多年後,無論身處何方,一直感懷那些可親可敬的師長們,一直感念那些純真淳樸的師生情誼。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老一中宿舍樓的對面是老縣委大院,院子裡零零落落還分佈著一些沒搬走的機關部門。最令人懷念的,是大院角落裡有兩間平房,那是一個隱秘的美食工坊。每天下午三四點,有兩位老爺爺在那裡做饅頭賣,饅頭裡不加糖精之類,十分可口。記得紅糖饅頭一塊錢三個、白饅頭一塊錢四個,偶爾會做點包子,生意總是很好,常常學生才放晚學就一賣而空了。多年後,還有人在網上問起老縣委饅頭鋪還在麼,據網友解答搬到城西去了。


懷念霞浦的一條路——共青路


2003年,我也與小城告別了,離共青路越來越遠……

懷念共青路,懷念那珍藏在美麗小城的青蔥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