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年齡自殺,國家之痛、家長之痛,為什麼?

九十年代以來,中學生自殺再也不是電視劇、電影裡描述的虛幻故事了,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活生生的事實。他們為何結束自己絢麗的年華?結束自己含苞欲放的生命?本文針對當前中學生“自殺”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各方面原因,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讓社會、家庭、學校正確認識、高度重視這方面問題及早進行危機干預,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自己的“極端”作法,來達到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花季年齡自殺,國家之痛、家長之痛,為什麼?


花季年齡自殺,國家之痛、家長之痛,為什麼?


花季年齡自殺,國家之痛、家長之痛,為什麼?


花季年齡自殺,國家之痛、家長之痛,為什麼?


•山西一14歲中學生不堪同學敲詐服毒自殺求解脫

•沉溺網吧 山東一初中生因父母打罵持仿真槍自殺

•初中生被老師懷疑偷錢後服毒自殺

•西安一初中生被鄰居誘姦 被父打罵服毒自殺

•一中學生擁吻鏡頭被學校曝光 學生險些跳樓自殺

•重慶開審一中學生跳樓自殺案 家長告老師侮辱

•女中學生反抗粗暴教育自殺 重慶師德官司開庭理

•山東淄博15歲中學生服毒自殺之謎 誰逼死了孩子

•青海兩名16歲女初中生因反抗家庭逼婚服毒自殺

•安徽泗縣中學生自殺事件調查:老師連打5個耳光

•花季少女服毒自殺 應注重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公佈排名增加孩子壓力 初二女生喝農藥自殺

•甘肅一初中生中考失手遭責備 服下毒藥自殺身

•一女生因無緣重點高中跳樓自盡

在當今的現代社會中,自殺已成為十分突出的普遍性的問題。中學生自殺的比例也逐年升高,在網上對“中學生自殺”這幾個字進行搜索,會出現上百萬條相關信息。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從2004年開始對中學生自殺現象進行調查分析,涉及全國13個省的約1.5萬名學生,最新公佈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有20.4%的學生(男生為17.0%、女生為23.7%)曾經考慮過自殺;6.5%的學生(男生5.7%、女生7.4%)為自殺做過計劃。這個結論是相當驚人的,相當可怕的。

中學生自殺事件為何屢屢發生?根源何在?中學生的心理素質為何如此脆弱?癥結在哪?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簡單地將“自殺”定義為“有意或者故意傷害自己生命的行動”。自殺是一個人,以自己的意願與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它是一種人類生理、心理、家庭、社會關係及精神等各種因素混雜而產生的偏差社會行為,它也是一種溝通方式,有人藉由它來傳達情緒、控制人、換取某種利益(精神上或實質上的),更有可能是為了逃避內心深處的罪惡感及無價值感。

一、哲學層面:

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現在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年齡都比從前要大大提前。這些變化總的來看符合社會不斷髮展和文明不斷進步的規律。量變引起質變,當青少年心理的壓抑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的變化。

二、生理層面:

1、心理學研究和我們多年從事教育的觀察告訴我們,中學生的年齡處於13歲至20歲是青少年生長的第二個關鍵時期。這時的青少年言語上常有片面性、絕對性;行為上常有衝動性、爆發性和極端性;情緒方面既易喜又易悲,波動幅度大且難於自控。價值觀雖在形成,但觀念幼稚。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且對評價結果心理反應強烈;特別注重自己在同齡人或朋友中的地位;特別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納和尊重。一旦受挫,稚嫩的心理既敏感又脆弱,極易導致心理衝突的激化。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副教授渠淑坤認為:自殺的人一般性格都比較內向,具有自卑、依賴性強、情緒不穩、固執、敏感多疑、心理閉鎖等性格特徵。這種偏執性人格,常會導致當事人對事物產生歪曲的認識以及消極悲觀的情緒;首都師大教育科學院副院長王建平教授則認為:青少年缺乏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的通病是使他們產生輕生念頭並最終走向自殺的原因。自殺行為,實際上是一種自私的不計後果的表現,是對現實的逃避。

優秀生也會選擇自殺,優秀生因其學習處於“拔尖”的位置,有“發展前途”,所以老師、父母都對他們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們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並覺得無論如何不能辜負這種期望。過高的期望會使優秀生感到沉重的心理負荷,造成心理疲勞。偶爾一次的考試失誤,就會使他們惶惑不安、自信消失、情緒低落,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甚至有“一切都完了”、“父母和老師都不會再喜歡我了”的絕望心理。此外,優秀生的心理弱點還有高傲心理、嫉妒心理等。

2、中學生缺乏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識和防範意識,遇到不良侵害容易上當受騙。心中排解不開就會走向極端。

三、學校層面:

據介紹,國外從初中階段開始就有了關於死亡教育的課程,教育學生用客觀的態度看待死亡現象,從而珍惜生命。而這方面的教育在我國目前是一片空白。

在關於學校問題致使中學生產生自殺意向的調查中,有37.5%的同學認為學習壓力大是最大的問題。幾十年來一貫的應試教育,鋪天蓋地的作業,沒完沒了的補習,模擬考試、單元考試、摸底考試,“烤”得學生筋疲力盡、焦頭爛額、蓬頭垢面、呆若木雞。面臨中考、高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恐懼,足以讓學生的心理壓力無限增大。遺憾的是目前學校並沒有對此引以特別的關注,他們成為心靈層面真正的失學兒童。而且,女生中因學習壓力大而產生自殺傾向的比例明顯比男生高,這主要是因為女孩子情感內斂,不像男生更容易宣洩不良情緒。

四、家庭層面:

1、調查結果還顯示,單親家庭或是重組家庭的孩子想自殺的概率基本上是非這種家庭孩子的兩倍。26.5%的受訪同學認為家庭問題是促使中學生產生自殺傾向的主要原因,這其中包括家庭暴力,父母感情不和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合理。雖說“不打不成才”,可是家庭暴力不僅讓兒女身體飽受痛苦,也給他們的心理蒙上一層陰影。此外離異家庭往往無法營造中學生成長所需的情感的支持,而增加的往往是物質支持。過分的溺愛,是中學生產生依賴感,以至於當他們自己面對挫折困難時,除了選擇逃避,他們無從選擇。

2、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家裡的“獨苗”,父母們對孩子成材都有較高的期待。一般來說,父母都會這樣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考高分,“分”和父母口袋裡的錢也是緊密相連的。就說中考吧,為爭奪生源,有些學校對高分入學者給予了優厚的經濟補償,而對於那隻差1分想入學者,就得交數萬元之巨,這對於工薪階層或下崗失業的父母而言,又是多少年的血汗。尤其是經濟困難的家庭,父母借錢供孩子上學,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對不起父母,壓力也越大。過高的期望值、過強的人生壓力,很多情況下都超過了年輕的他們所能承擔的範圍,很多時候原本是一次小小的失敗,在父母的壓力下,也使得他們覺得對不起父母,無顏面對為自己而忙碌的雙親,覺得自己很沒用,很失敗,而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3、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往往會導致個性脆弱。這一代的孩子,獨生子女較多,社會關係越來越淡化,過多的學習壓力妨礙了遊戲和交流。他們的心理往往很不成熟。家庭和學校為他們設置了過於優越的環境,很多孩子從小到大沒吃過什麼苦,也沒經歷過什麼挫折,過於順遂的人生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社會隔絕,造成他們認識的社會和身受的社會有著巨大的差異,不適應、懷疑、對抗等等現象層出不窮,面對一些失敗和不適應時他們的應對能力也遠遠不夠,因而他們的心理問題最多。

五、社會層面:

1、社會對中學生自殺是有責任的,絕不能把中學生自殺看作自殺者個人的事情。除了自身原因和家庭學校教育的缺失,社會因素不容忽視。在就社會問題導致中學生自殺的問題中,我們驚訝地發現:“鋪天蓋地的自殺報道與其相關的電視雜誌等”這一原因的選擇率遠遠高於我們的預計,高達26.7%。這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我們不能忽視媒介的作用,在他們散播信息的同時,也潛移默化一批懵懵懂懂的中學生走向效仿的道路。

2、社會上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學生的無知,對她們進行不法侵害,她們在無處訴說或無法排解時選擇了自殺。

因此,針對中學生的“自殺”現象,社會、家長和學校必須要引起重視,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自殺者死前往往會給別人一個電話、一句告別、一封遺書或表現異常?他們其實是在極力尋找最後一個可以信任可以傾訴的地方。自殺就是他們最後的呼籲:救救我!事實上很多企圖自殺的人,他們往往有很多信號釋放出來,這其實是他們對社會的求救。但是由於大多自殺者都性格內向,不善於與外界環境交流、聯繫,這些信號的覆蓋範圍很小,也難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如果這些信號能夠及時地被細心的人拾取,如果他們有傾訴、交流的途徑和方式,如果他們能夠得到溫暖、理解和關愛,一般都不會將衝動上升為自殺。

針對以上幾方面原因,我認為解決中學生“自殺”問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學生方面:

1、學生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學生的自我意識已開始成熟,能夠進行自我估價,自我檢查與自我監督,並能評價他人的行為。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念,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正確的認識,就能科學地分析周圍所發生的事情,冷靜地、妥善地對待一些事情。

2、學生要有規律的生活

學生要自我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息時間表,學習休息要安排好,生活要有規律,專時專用。學習時埋頭苦幹;休息時愉快得體,這樣產生一種節奏感,消除忙亂,有益於心理健康。反之不規律的生活,使人心慌意亂,情緒不寧,會有損於心理健康的。

  3、學生要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調節控制能力

  作為中學生必須敢於承認自己性格中的弱點,對症下藥,切勿諱疾忌醫,要糾正自己的一些不良性格,掌握自我合理宣洩情感的技巧,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防禦機制。學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瞭解自己身體的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狀況,把握住自己,常常用心理健康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人生在世不能事事一帆風順,生活對誰都是如此,不可能事事如意,樣樣順心。學會自制、自信、自省,自我教育,提高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調節和控制和能力。

二、學校方面:

1、學校要開設相關課程和設置心理諮詢室

全國新教育實驗總課題組副秘書長袁衛星呼籲,社會各界應該重視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將生命教育納入到新課程改革的視野中去。目前、上海、山東、江蘇等省已將生命教育納入中小學正式課程。許多學校也設置了心理諮詢室,培訓了專門的心理諮詢師。但重視程度不夠。

對中小學生應提倡熱愛人生、尊重生命的教育。可以選擇學生容易理解的事實和經驗,指導他們深入地具體地進行思考,幫助他們重新認識生命的寶貴性和嚴肅性,從而使他們熱愛人生。

2、學校教育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的理解,要注意教育方法,特別注意在對學習落後的或違規的學生進行教育時,切忌簡單粗暴。對待優秀生的評價也不能大起大落,防止他們的心靈受到嚴重的挫折而產生意外。

3、同時教師要多關愛學生、多和學生交流,尤其是性格孤僻,內向,單親家庭的學生。愛產生信任,信任產生交流,交流產生和諧,和諧產生完美。

4、學校要創造機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培養學生的開朗的性格,樂觀的精神。

5、教育學生自我防範意識和提高受到傷害後的處理能力。

三、家庭方面:

1、教育子女,必須反對粗暴的方法。經常發火、老是訓斥是達不到教育子女的良好目的的。家長應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特別是發現子女心情抑鬱、心事重重時,父母應引起警惕,及時找出緣由,幫助子女解除障礙,減少危險因素。

同時正確引導他們珍愛生命,提高面對危機的應對能力,增強勇氣和信心,學會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困境。遇到孩子有重大心理問題時,陪同或建議他到專業機構接受心理和藥物治療,在他的心理危機消除前,要時刻有人陪護,並保持隨時能抓到他的距離。

2、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四、社會方面:

中學生的自殺是與社會有關的。社會對中學生自殺是有責任的。絕不能把中學生自殺看作自殺者個人的事情,關心中學生的成長,保護中學生成長的環境,減少和遏制不利於中學生身心發展的消極因素,這是社會預防和矯正中學生自殺行為的基本責任。

1、媒體對有關自殺的負面消息和信息進行篩選,保證中學生接觸到積極樂觀,勇敢的信息。

2、社會提供多種機會,來釋放學生衝動能量。每個人都會產生衝動,這就需要有衝動控制或者衝動引導機制,或者由於外部事物將構成衝動的精神能量釋放。因而社會應提供多種機會,讓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認為最安全的地方求助,都能找到自己的發洩方式,如開通熱線電話、建立危機干預中心等。使尋求援助的人隨時能找到有經驗的工作人員,幫助對方建立信任態度,直至對方打消自殺的念頭。

總之,中學生“自殺”問題不容忽視,涉及到千家萬戶,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家庭、社會和學校都要齊抓共管,做過細的工作,正確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健康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