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年龄自杀,国家之痛、家长之痛,为什么?

九十年代以来,中学生自杀再也不是电视剧、电影里描述的虚幻故事了,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事实。他们为何结束自己绚丽的年华?结束自己含苞欲放的生命?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自杀”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各方面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让社会、家庭、学校正确认识、高度重视这方面问题及早进行危机干预,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极端”作法,来达到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花季年龄自杀,国家之痛、家长之痛,为什么?


花季年龄自杀,国家之痛、家长之痛,为什么?


花季年龄自杀,国家之痛、家长之痛,为什么?


花季年龄自杀,国家之痛、家长之痛,为什么?


•山西一14岁中学生不堪同学敲诈服毒自杀求解脱

•沉溺网吧 山东一初中生因父母打骂持仿真枪自杀

•初中生被老师怀疑偷钱后服毒自杀

•西安一初中生被邻居诱奸 被父打骂服毒自杀

•一中学生拥吻镜头被学校曝光 学生险些跳楼自杀

•重庆开审一中学生跳楼自杀案 家长告老师侮辱

•女中学生反抗粗暴教育自杀 重庆师德官司开庭理

•山东淄博15岁中学生服毒自杀之谜 谁逼死了孩子

•青海两名16岁女初中生因反抗家庭逼婚服毒自杀

•安徽泗县中学生自杀事件调查:老师连打5个耳光

•花季少女服毒自杀 应注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公布排名增加孩子压力 初二女生喝农药自杀

•甘肃一初中生中考失手遭责备 服下毒药自杀身

•一女生因无缘重点高中跳楼自尽

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自杀已成为十分突出的普遍性的问题。中学生自杀的比例也逐年升高,在网上对“中学生自杀”这几个字进行搜索,会出现上百万条相关信息。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从2004年开始对中学生自杀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涉及全国13个省的约1.5万名学生,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这个结论是相当惊人的,相当可怕的。

中学生自杀事件为何屡屡发生?根源何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何如此脆弱?症结在哪?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简单地将“自杀”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自杀是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与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它是一种人类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关系及精神等各种因素混杂而产生的偏差社会行为,它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有人藉由它来传达情绪、控制人、换取某种利益(精神上或实质上的),更有可能是为了逃避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及无价值感。

一、哲学层面: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现在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年龄都比从前要大大提前。这些变化总的来看符合社会不断发展和文明不断进步的规律。量变引起质变,当青少年心理的压抑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变化。

二、生理层面:

1、心理学研究和我们多年从事教育的观察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年龄处于13岁至20岁是青少年生长的第二个关键时期。这时的青少年言语上常有片面性、绝对性;行为上常有冲动性、爆发性和极端性;情绪方面既易喜又易悲,波动幅度大且难于自控。价值观虽在形成,但观念幼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且对评价结果心理反应强烈;特别注重自己在同龄人或朋友中的地位;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一旦受挫,稚嫩的心理既敏感又脆弱,极易导致心理冲突的激化。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渠淑坤认为:自杀的人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具有自卑、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固执、敏感多疑、心理闭锁等性格特征。这种偏执性人格,常会导致当事人对事物产生歪曲的认识以及消极悲观的情绪;首都师大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王建平教授则认为:青少年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通病是使他们产生轻生念头并最终走向自杀的原因。自杀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不计后果的表现,是对现实的逃避。

优秀生也会选择自杀,优秀生因其学习处于“拔尖”的位置,有“发展前途”,所以老师、父母都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们感受到了这种期望,并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辜负这种期望。过高的期望会使优秀生感到沉重的心理负荷,造成心理疲劳。偶尔一次的考试失误,就会使他们惶惑不安、自信消失、情绪低落,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有“一切都完了”、“父母和老师都不会再喜欢我了”的绝望心理。此外,优秀生的心理弱点还有高傲心理、嫉妒心理等。

2、中学生缺乏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防范意识,遇到不良侵害容易上当受骗。心中排解不开就会走向极端。

三、学校层面:

据介绍,国外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有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生命。而这方面的教育在我国目前是一片空白。

在关于学校问题致使中学生产生自杀意向的调查中,有37.5%的同学认为学习压力大是最大的问题。几十年来一贯的应试教育,铺天盖地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补习,模拟考试、单元考试、摸底考试,“烤”得学生筋疲力尽、焦头烂额、蓬头垢面、呆若木鸡。面临中考、高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足以让学生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遗憾的是目前学校并没有对此引以特别的关注,他们成为心灵层面真正的失学儿童。而且,女生中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自杀倾向的比例明显比男生高,这主要是因为女孩子情感内敛,不像男生更容易宣泄不良情绪。

四、家庭层面:

1、调查结果还显示,单亲家庭或是重组家庭的孩子想自杀的概率基本上是非这种家庭孩子的两倍。26.5%的受访同学认为家庭问题是促使中学生产生自杀倾向的主要原因,这其中包括家庭暴力,父母感情不和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合理。虽说“不打不成才”,可是家庭暴力不仅让儿女身体饱受痛苦,也给他们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此外离异家庭往往无法营造中学生成长所需的情感的支持,而增加的往往是物质支持。过分的溺爱,是中学生产生依赖感,以至于当他们自己面对挫折困难时,除了选择逃避,他们无从选择。

2、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们对孩子成材都有较高的期待。一般来说,父母都会这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考高分,“分”和父母口袋里的钱也是紧密相连的。就说中考吧,为争夺生源,有些学校对高分入学者给予了优厚的经济补偿,而对于那只差1分想入学者,就得交数万元之巨,这对于工薪阶层或下岗失业的父母而言,又是多少年的血汗。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借钱供孩子上学,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对不起父母,压力也越大。过高的期望值、过强的人生压力,很多情况下都超过了年轻的他们所能承担的范围,很多时候原本是一次小小的失败,在父母的压力下,也使得他们觉得对不起父母,无颜面对为自己而忙碌的双亲,觉得自己很没用,很失败,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3、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往往会导致个性脆弱。这一代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社会关系越来越淡化,过多的学习压力妨碍了游戏和交流。他们的心理往往很不成熟。家庭和学校为他们设置了过于优越的环境,很多孩子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也没经历过什么挫折,过于顺遂的人生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社会隔绝,造成他们认识的社会和身受的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异,不适应、怀疑、对抗等等现象层出不穷,面对一些失败和不适应时他们的应对能力也远远不够,因而他们的心理问题最多。

五、社会层面:

1、社会对中学生自杀是有责任的,绝不能把中学生自杀看作自杀者个人的事情。除了自身原因和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因素不容忽视。在就社会问题导致中学生自杀的问题中,我们惊讶地发现:“铺天盖地的自杀报道与其相关的电视杂志等”这一原因的选择率远远高于我们的预计,高达26.7%。这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我们不能忽视媒介的作用,在他们散播信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一批懵懵懂懂的中学生走向效仿的道路。

2、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学生的无知,对她们进行不法侵害,她们在无处诉说或无法排解时选择了自杀。

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自杀”现象,社会、家长和学校必须要引起重视,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自杀者死前往往会给别人一个电话、一句告别、一封遗书或表现异常?他们其实是在极力寻找最后一个可以信任可以倾诉的地方。自杀就是他们最后的呼吁:救救我!事实上很多企图自杀的人,他们往往有很多信号释放出来,这其实是他们对社会的求救。但是由于大多自杀者都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外界环境交流、联系,这些信号的覆盖范围很小,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这些信号能够及时地被细心的人拾取,如果他们有倾诉、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如果他们能够得到温暖、理解和关爱,一般都不会将冲动上升为自杀。

针对以上几方面原因,我认为解决中学生“自杀”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开始成熟,能够进行自我估价,自我检查与自我监督,并能评价他人的行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念,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科学地分析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冷静地、妥善地对待一些事情。

2、学生要有规律的生活

学生要自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学习休息要安排好,生活要有规律,专时专用。学习时埋头苦干;休息时愉快得体,这样产生一种节奏感,消除忙乱,有益于心理健康。反之不规律的生活,使人心慌意乱,情绪不宁,会有损于心理健康的。

  3、学生要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调节控制能力

  作为中学生必须敢于承认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对症下药,切勿讳疾忌医,要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性格,掌握自我合理宣泄情感的技巧,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状况,把握住自己,常常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人生在世不能事事一帆风顺,生活对谁都是如此,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顺心。学会自制、自信、自省,自我教育,提高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和能力。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和设置心理咨询室

全国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副秘书长袁卫星呼吁,社会各界应该重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到新课程改革的视野中去。目前、上海、山东、江苏等省已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正式课程。许多学校也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培训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但重视程度不够。

对中小学生应提倡热爱人生、尊重生命的教育。可以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事实和经验,指导他们深入地具体地进行思考,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生命的宝贵性和严肃性,从而使他们热爱人生。

2、学校教育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理解,要注意教育方法,特别注意在对学习落后的或违规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切忌简单粗暴。对待优秀生的评价也不能大起大落,防止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挫折而产生意外。

3、同时教师要多关爱学生、多和学生交流,尤其是性格孤僻,内向,单亲家庭的学生。爱产生信任,信任产生交流,交流产生和谐,和谐产生完美。

4、学校要创造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开朗的性格,乐观的精神。

5、教育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提高受到伤害后的处理能力。

三、家庭方面:

1、教育子女,必须反对粗暴的方法。经常发火、老是训斥是达不到教育子女的良好目的的。家长应多和孩子沟通交流,特别是发现子女心情抑郁、心事重重时,父母应引起警惕,及时找出缘由,帮助子女解除障碍,减少危险因素。

同时正确引导他们珍爱生命,提高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增强勇气和信心,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遇到孩子有重大心理问题时,陪同或建议他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和药物治疗,在他的心理危机消除前,要时刻有人陪护,并保持随时能抓到他的距离。

2、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社会方面:

中学生的自杀是与社会有关的。社会对中学生自杀是有责任的。绝不能把中学生自杀看作自杀者个人的事情,关心中学生的成长,保护中学生成长的环境,减少和遏制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因素,这是社会预防和矫正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基本责任。

1、媒体对有关自杀的负面消息和信息进行筛选,保证中学生接触到积极乐观,勇敢的信息。

2、社会提供多种机会,来释放学生冲动能量。每个人都会产生冲动,这就需要有冲动控制或者冲动引导机制,或者由于外部事物将构成冲动的精神能量释放。因而社会应提供多种机会,让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求助,都能找到自己的发泄方式,如开通热线电话、建立危机干预中心等。使寻求援助的人随时能找到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帮助对方建立信任态度,直至对方打消自杀的念头。

总之,中学生“自杀”问题不容忽视,涉及到千家万户,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都要齐抓共管,做过细的工作,正确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健康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