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信息技術課堂在“問答”中生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摘要】課堂問答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組成要素之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有效提問要關注三個方面,即“問什麼” “如何問” “作何應答”。初中信息技術的課堂問答有其自身的內容指向與要素,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課堂提問設計與實踐,如何適切地評析學生的應答,是需要每位信息技術教師不斷關注與思考的課題。

然而,審視常態下的信息技術課堂之“問”雖俯拾皆是,卻不盡如人意,隨意問、滿堂問、淺顯抑或是過於晦澀難懂的提問等現象很常見,導致學生的應答也較為隨意,目標不明,使得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對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問答”進行再思考和再認識很有必要。

讓信息技術課堂在“問答”中生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 課堂提問的理論思考

重新審視“課堂提問”,有學者提岀,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學情等設計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方法。同時,卡茲登提出,作為“問答行為鏈”的“提問”包含三個“鏈節點”:一是發問,即教師提出問題;二是回答,即學生回答問題;三是評價,即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或闡釋。可見,提問不是單指教師向學生髮問這樣一個特定行為,而是表現出一定的過程性,即提問一回答一應答。

課堂提問是服務於教學的,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著力點。因此,有學者提出,一個恰到好處的提問最起碼要符合三點要求:一是提問不僅會使學生再現其已有的知識,而且還會激發他們的思考;二是提問要目標明確、內容清楚,便於學生理解,能給他們提供思維的方向;三是提問要富有機智和藝術性,能視情境的需要靈活變通。

讓信息技術課堂在“問答”中生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 有效課堂問答的實踐思考

基於課堂提問理論的重新認識與思考,並依據《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綱要(2017年修訂)》意見,筆者認為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之問”的終極目標是指向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具體表現為引起學生的信息意識、引發學生的信息思維,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為此,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提問需要關注三個維度,即“問什麼” “如何問” “作何應答”。

(一)"問什麼”,即問題的緣起,主要指問題的內容

從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視角,它可以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知識、技能及思想方法,也可以是學生思維的盲區,抑或是師生對話交流中的一個"意外”內容。

讓信息技術課堂在“問答”中生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 問在關鍵處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關鍵處往往是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而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思維的深度、廣度與重點難點之間往往存在著很大的空間。為此,教師要作精心設問,讓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知識技能及思想方法的有效建構。

如“信息管理”教學,教師在創設學習情景的基礎上,提出“什麼是文件” “如何區分不同的文件” “文件管理背後的思想方法是什麼”等關鍵問題,引發學生從對“文件” 一般的操作層面過渡到抽象意義上的“文件”思考歸納,以幫助學生從表層的、零碎的知識螺旋上升到對概念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思想方法的滲透。

讓信息技術課堂在“問答”中生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 問在意外處

課堂教學有預設也有生成。當出現意外或美麗風景時,教師若能抓住時機,問在意外處,又將是一次思維的昇華,成就課堂的動態生成。如“信息管理”教學,師生在關於“為什麼文件(文件夾)在傳輸時要進行壓縮”的問題進行交流互動時,有學生回答:壓縮是為了節省內存的存儲空間。

顯然,節省存儲空間是正確無誤的,但該生指向“內存”又顯然不妥。教師順勢追問:什麼是內存呢?內存與計算機存儲空間的區別是什麼呢?此時,意外之問就順勢將課堂從預設走向了生成,從信息技術的某個知識點引發更多的知識聯結,幫助學生建構前後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深度學習。

讓信息技術課堂在“問答”中生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如何問”,即問題的方式方法

提問要啟發學生思維,就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心理狀態,在學生“似懂非懂” “欲發而未發”之間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恰當的問題鏈,引發認知衝突,把握恰當的發問時機,使“一問激起千層浪”。

1. 創設問題情境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在教學中更應注重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具體問題。為此,創設情境化的問題能更好地喚醒學生注意,引發思考。如在“接入因特網”的教學中,教師出示一張“中國移動”安裝寬帶優惠促銷的廣告圖,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①圖中“優惠價”說明接入因特網是否收費?

②是誰在打廣告?教師再現真實情境,化抽象枯燥的理論教學為生動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就可以快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向引申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讓信息技術課堂在“問答”中生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 設計問題鏈

問題鏈,即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按知識、技能的邏輯關係,設計一組相互關聯的提問。問題鏈只要設計合理、恰當運用,也是一種良好的提問方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課堂的起承轉合,必然包含著一定的邏輯,而通過設計問題鏈的方式,則能更好地持續引發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

如教學“數據圖表及其分析”,教師通過“閱讀”主題數據圖表,設計了相應的問題鏈,如圖表的作用是什麼?如何創建圖表?同一數據表能否建立不同類型的圖表?如何依據表達需要,創建合適的圖表呢?等等。顯然,教師將本節課的知識結構通過問題鏈的形式進行了很好的串聯。

讓信息技術課堂在“問答”中生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作何應答”,即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相應的應答

可細化為對應答時機的把握及應答反饋。教學中,教師應答過早或過慢,或不予理睬,或停留於對學生進行“對與錯”的二元評價,都無法使學生積極參與,影響到提問的實際效果。

1.適當停頓

適當停頓,即教師作出提問後,依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在時間上作出一定的停頓,給學生留有思考的餘地。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課堂提問通常是面向全體的“共問”,而學生之間信息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此時,更需要教師進行適當停頓.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而不是滿足於少數學生的作答。

在教學“回味:Scratch程序設計”時,教師首先出示一張母親節到來的圖文,讓學生說說“從信息技術的角度,你又會如何去表達對母親的祝福”,有個別學生舉起了手,但此時教師並未急著讓舉手的學生作答,而是說:“舉手的同學還不夠多,老師相信會有更多的同學有好的想法,希望看到更多的同學舉手發言。”片刻後,舉手的學生越來越多。顯然,此處教師的停頓,意圖是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留有思考的餘地。

讓信息技術課堂在“問答”中生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多元反饋

多元反饋,即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具有針對性的多元評價反饋,而不是模糊的“很好” “非常好”“真棒”,也不是“是”與“否”的二元評價。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師生常常面向開放性的應用軟件學習環境,從具體問題的解決到學生作品創作學習,教師的多元評價更具有針對性、指向性,能增強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Scratch作品解析”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體驗“抓住我(萌貓)”的遊戲,繼而提出問題:“這個小遊戲,進度有點慢,玩一次要差不多1分鐘,你覺得改變哪些環節,能讓遊戲變得節奏緊湊一些?”有學生說,修改編程語句,減少“萌貓”自我介紹的時間;有學生說減少“萌貓”自我介紹的內容;也有學生說控制“萌貓”隱藏的時間……此時,教師首先對學生的想法給予肯定,並有針對性地指出:“同學們是在理解了編程語句後作出了相應的修改,使小遊戲得以更緊湊。同學們的想法都不錯,只是當有更好方法時,我們要學會新的嘗試和運用。”這樣的多元反饋,鼓勵學生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意識,把學生的思維發散出去,非常符合信息技術教學中所追求的創新性。

讓信息技術課堂在“問答”中生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問答是課堂教學核心元素,是師生交互的重要形式,能喚醒學生思維,激發並保持學生學習興趣。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思考和認識,讓課堂問答在師生的互動中長出智慧的花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