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說《廊橋遺夢》:有一種愛,在婚姻之外,有一種情,叫懂你

《廊橋遺夢》是美國作家羅伯特・沃勒的小說,這部小說一經發表,便受到了廣泛好評,還一躍登上了1993年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它講述了風姿綽約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在丈夫和孩子外出參觀展覽會期間,與攝影記者羅伯特碰撞出愛的火花後,出於對家庭的責任,毅然放棄愛情、迴歸家庭的故事

弗朗西斯卡是一個充滿浪漫情懷的女子,但丈夫理查德卻理性、單調。一副有趣的靈魂,遇到了一張乏味的皮囊後,生活便成了週而復始的消耗。弗朗西斯卡深知,即便她用盡一生的時間,也無法與丈夫培養出一場心有靈犀的交融。因為一個不懂你的人,既不懂你手舞足蹈談論夢想時的快樂,也不懂你倔強外表背後的柔弱。

正如白天不懂夜的黑,理查德並不懂弗朗西斯卡。他們的生活平淡如水,他們雖然表面上看似很美滿,實則卻很不幸。這是因為,一個不懂你的人,根本就無法讓你獲得真正的幸福。

美國小說《廊橋遺夢》:有一種愛,在婚姻之外,有一種情,叫懂你

1. “本我”與“自我”的碰撞,快樂與現實的衝突

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3大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飢、渴、性等。“自我”遵循“現實原則”,是現實生活中“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的結果。

弗朗西斯卡來自意大利,她浪漫多情,喜歡詩、喜歡藝術、喜歡和別人談論夢想、喜歡與愛人你儂我儂、翻雲覆雨。因為這些可以給她帶來快樂,而追求快樂,又是人類的本能。她不僅擁有一張漂亮的皮囊,還擁有一副有趣的靈魂。但,就是這樣一個“有趣”的人,在遇到丈夫理查德後,也不得不壓抑住內心深處的浪漫因子,甚至將追尋快樂的“本我”,封鎖進自己的潛意識。

婚後,弗朗西斯卡跟隨丈夫,來到了美國的麥迪遜縣。這裡的人們,既不懂浪漫、也不談藝術、更不講夢想。他們的生活沒有儀式感,他們津津樂道地就是鄰里之間的家長裡短。儘管這與弗朗西斯卡想象的婚後生活迥然不同,但在現實面前,她必須要努力與周圍的環境和睦共處。因為,比起周圍人的無趣,丈夫的刻板,更讓她覺得沮喪。理查德根本不懂弗朗西斯卡的浪漫,甚至在行周公之禮時,都更像是在例行公事。

所以,弗朗西斯卡只能讓“自我”,去平衡“本我”,在索然無趣的日子裡,一點點將激情消散、將浪漫埋藏。雖然弗朗西斯卡努力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買菜、做飯、收拾屋子,將家打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她的“無意識”還是出賣了她。當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享受美食的時候,弗朗西斯卡看著他們,不自覺地摸了摸自己的頭髮,無奈地望向了窗外。

美國小說《廊橋遺夢》:有一種愛,在婚姻之外,有一種情,叫懂你

弗洛伊德指出:“無意識”是在人的心理結構中,隱藏在最深層的、最隱蔽的、思想中的一部分。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本能慾望,都會儲存在這個部分,是真情的一部分。

此刻的弗朗西斯卡,感到很無奈。因為在現實面前,她不得不將內心對浪漫的渴望,壓抑在心靈的最深處。但越是壓抑,就越是渴望。終於,這份渴望,在遇見羅伯特的那一刻,被徹底的釋放。弗朗西斯卡在“無意識”的驅使下,和一個陌生的男人攀談了起來。

他們從自己的故鄉,聊到了人生理想。他們發現,彼此的愛好、飲食習慣、喜歡的詩人都驚人的相同。他們雖然相識不久,卻一見如故,而且可以毫無顧忌地向對方敞開心扉。弗朗西斯卡甚至在愛的衝動下,決定不再受“自我”的控制,完完全全地屈服於“本我”所帶來的快樂。

事實上,羅伯特的確給弗朗西斯卡帶來了快樂,而這份久違的快樂,也讓弗朗西斯卡有了重新裝扮自己的動力。所以,她不顧別人的說三道四,穿著新買的裙子,用盡全力釋放“本我”,不顧一切擁抱快樂。

美國小說《廊橋遺夢》:有一種愛,在婚姻之外,有一種情,叫懂你

2. “超我”對“本我”的救贖,責任與自由的權衡

“超我”遵循“完美原則”,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構成超我的成分是社會道德規範、個體的良心、自我理想等。

羅伯特曾說,“我在此時來到這個星球上,不是為旅行攝影,而是為了愛你。”

羅伯特與弗朗西斯卡是真心相愛的,他們相見恨晚的擁抱,也絕不是一時興起。燭光下的共舞,讓愛情升溫;雲雨時的呼吸,讓距離拉近。與羅伯特在一起的時光,弗朗西斯卡在“本我”的驅使下,投入了愛情、擁抱了快樂。她也因此忘記了生活帶給她的平淡、無趣與痛苦。

但,再美好的愛情,也終究要面對現實。弗朗西斯卡畢竟是有夫之婦,儘管弗朗西斯卡非常想追隨羅伯特到天涯海角,但她不能這麼自私。因為她不想讓丈夫和孩子,活在別人的非議中。所以,她內心“超我”的人格被建立了起來,她也被“自我”拉回到了現實,並選擇去犧牲自己的愛情和快樂。

出於對家庭的責任,弗朗西斯卡咬緊了牙關。當她與大雨中的羅伯特四目相對時,弗朗西斯卡多想跳下車,什麼也不管、什麼也不顧地與他去“流浪”。但,理智和道德終究還是拉住了她,她內心燃燒起來的火焰,終究還是被“超我”澆滅了。雖然紫陌並不贊同,弗朗西斯卡的婚內不忠。但,她在自由與責任的抉擇中,放棄愛情和快樂,迴歸家庭的決定,還是很令人佩服的。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她一樣。

毛姆《面紗》中的主人公凱蒂,在自由與責任的抉擇中,就選擇了自由。凱蒂的丈夫刻板、嚴肅,既不懂她的浪漫、也無法與她玩到一塊、更不喜歡和她聊八卦、說家常。所以,當她遇到情人查理時,就馬上掉進了他甜言蜜語的圈套中。她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身份,甚至在東窗事發後,還一心想與情人私奔。在這段感情中,她完全釋放了“本我”,一味追求快樂,全然不顧丈夫的感受。

雖然,只剩責任的婚姻,註定是不幸的。但,這也絕不能成為背叛的理由。而對於弗朗西斯卡而言,快樂的“本我”,得到了“超我”的救贖,她重新壓抑住了“本我”的慾望,也重新回到了“風和日麗”的現實生活中。而凱蒂放縱了“本我”後,並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未來,而等待她的卻是情人的背叛、和丈夫的死別。

美國小說《廊橋遺夢》:有一種愛,在婚姻之外,有一種情,叫懂你

3. 幸福的婚姻,需要一個懂你的他/她

人生的道路是從“本我”到“自我”,然後再到“超我”的一種過程。雖然弗朗西斯卡用“超我”壓抑住了“本我”,迴歸了家庭。但是,她的內心卻是極度煎熬和掙扎的。因為用責任捆綁的婚姻,註定是不幸的。而真正幸福的婚姻,終究還是需要有一個懂你的她。

其實,因為不懂自己的伴侶,而婚姻不幸的故事,並不是小說的專屬橋段,現實生活亦是如此。演員林心如的母親,就曾遇到過一位不懂自己的丈夫。林心如的母親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她喜歡在家裡養花花草草,也喜歡外出旅行、拍美麗的照片。

但林心如的父親,卻並不能理解妻子的這些小愜意。他不僅記不住妻子的生日,還記不住他們的結婚紀念日,甚至還常在妻子養花的花盆裡彈菸灰、扔菸頭。林心如的母親在“本我”與“自我”的衝突下,越來越痛苦。所以,他們在林心如12歲時,選擇了各自安好。

美國小說《廊橋遺夢》:有一種愛,在婚姻之外,有一種情,叫懂你

生命給你帶來痛苦的同時,也會給你帶來驚喜。4年後,林心如的母親,遇到了一個懂她的人,並與他攜手共度餘生。這個男人,會拉著林心如的母親,一起去江邊散步;會牽著她的手,一起逛公園拍些花鳥魚蟲;還會給她講每一個植物的名字和故事;更會為她的花花草草,換上一個漂亮的花盆兒。他是最懂她的人,往後餘生,她也不再需要壓抑“本我”,更不再需要備受不被理解的煎熬。她甚至不必有所顧忌地放縱“本我”,因為她的生活從此都會充滿快樂。

歌德曾說過: “沒有比長時期的風和日麗更難忍的了。”

和一個不懂自己的人結婚,表面上風和日麗,內心卻波濤洶湧。有些人像林心如的母親一樣,告別痛苦、恢復自由;但也有些人,像弗朗西斯卡一樣,用家庭的責任捆綁住自己,繼續著每一天的“風和日麗”。有人說,弗朗西斯卡沒什麼值得讚揚的,她畢竟放縱了自己,也做了婚姻中的背叛者。

是的,弗朗西斯卡對丈夫和家庭的不忠,的確不值得被人歌頌。但,透過不忠的現象,作者更多的是想呼籲大家看到,造成這種現象的本質,即擁有一位懂得自己的伴侶,婚姻才能延續幸福。找一個不懂自己的人結婚,不僅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對方,因為你的心是最忠誠的,它騙不了別人,更騙不了自己。

所以,馬薇薇才會說,“有時候,不是我們天生容易遇渣男,是彼此價值觀不吻合,互相碾壓,把對方都弄成了渣。”

在《廊橋遺夢》這個故事中,我們為弗朗西斯卡出於對家庭的責任,寧願去擁抱一段柏拉圖式的愛情,也含淚放棄愛人的選擇而感動。但,卻並不等於,我們贊同她婚內的不忠。更重要的是,

它讓我們明白了,與一個不懂自己的人結婚,生活猶如一潭死水,看似平靜、卻暗藏洶湧。

與一個不懂自己的人結婚,生活大多是不幸的;責任對家庭雖然重要,但是一段只剩下責任的婚姻,卻也是不幸的。所以,找一個懂你的人結婚吧,因為只有懂你的人,才不會讓你的生活變成一地雞毛,才能與你共同探討幸福的真諦。

美國小說《廊橋遺夢》:有一種愛,在婚姻之外,有一種情,叫懂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