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如何看待田曉霞的死亡?

林意詩語


田曉霞和孫少平的愛情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一條主線,也深深的揪住了讀者的心。但是令大家心碎的是田曉霞在抗洪現場因救人也被洪水沖走,英勇犧牲,曉霞的死深深的震撼了父親田福軍、戀人孫少平的心,也觸動了讀者的心,更是傷透了作者路遙先生的心!

如何看待曉霞的死亡?

《路遙傳》中曾經提到過路遙先生的一段經歷,那就是當他決意寫死田曉霞後,他傷心欲絕,悲痛不已,三天都沒有緩過來,有人說如果寫死曉霞讓他這麼痛苦,他又為何非要這樣做呢?

這就要說到田曉霞和孫少平的愛情了,兩個人的愛情純潔如雪、浪漫如血,他們之間的情感是高尚的、理想的,但是他們之間的物質距離又是巨大的,你能想象如此理想主義的兩個相愛之人在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生活時的狼狽嗎?一個是省署專員的女兒,一個是農民的兒子,一個生活體面,一個在礦下拿命換錢,兩個人又都那麼的清高,誰都不想依靠誰,都希望對方保持理想中的形象,這是多麼難以實現的啊!

如果不死,劇情如何發展?

如果田曉霞不死,我想又是另一番景象,其實在之前的關係中,已經看出兩人之間存在的矛盾點了,那就是關於孫少平的工作或者說前途問題。記得當孫少平得知自己終於可以當一名正式的礦工、一名正式的工人了之後,田曉霞並沒有為他高興,因為她不想自己的男人整天冒著生命危險去換那點微薄的工資,但是孫少平卻把煤礦當成了自己畢生的事業,因為這份工作讓他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的價值,他愛煤礦,而且絕不會為了田曉霞去改變這一切。

因此,如果田曉霞沒死,兩人最終走在一起,那麼我認為兩個人為在以後的生活中把這個矛盾愈加放大,這就要看兩人如何處理了,看看是為了愛情放棄理想還是為了理想而放棄愛情了。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航拍臨沂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好作品!

因為它的真實,因為它的接地氣,因為它那種無聲的激勵。

很多讀者很難接受,甚至是不願接受的事實是:為什麼路遙先生要把田曉霞寫死?!為什麼呢?

其實,這個結果對於喜歡的田曉霞和心疼孫少平的讀者來說,是一種殘忍!

但是,結合路遙先生的本人經歷和處於那個時代的創作,這種結局是田曉霞最好的歸宿了!



l

因為愛情的嚮往,那是美好的。但是也是現實的!

到了情竇初開的年華,誰都向往愛情的美。

田曉霞如此。孫少平也知此。

路遙先生也如此!

於是,藉手中的主人公田曉霞,孫少平,路遙先生追求嚮往的愛情生活。

那是青春荷爾蒙的激情與嚮往,更是現實與嚮往激烈的碰撞……

嚮往,固然美好!但現實,更加的真實,甚至是殘酷的!

如果來自農村的孫少平,跟堂堂的省報大記者田曉霞結婚了,在那個時代,在現實生活中能上演這樣愛情喜劇嗎?

因為,每一個生活階層,都有他的生活圈!

少平如此。

田曉霞如此!

路遙先生更如此。



2

如果田曉霞沒有死,堅絕跟孫少平結婚,會成功嗎?會幸福嗎?會傷害其他人嗎?

這是肯定要面對的。

如果田曉霞沒有死,真的跟孫少平結婚,會不會成功是一個未知數!

A,周邊的壓力。主要是來自於田曉霞的媽媽徐愛雲。那個老幹部的女兒。

B,各自的生活圈子。

C,面對不支持,甚至是阻礙,倆個人在一起會幸福嗎?

這樣,田曉霞會痛苦,孫少平也痛苦,還有徐愛雲,還有……

那麼,那個結果,更加的令人難受。

因為來自親人的壓力和痛。

因為生活的現實和無奈!

於是,萬般無奈之下,路遙先生筆峰一轉,讓田曉霞因公殉職,帶走了傷逝與悽美!



總結:這樣的結局,或許是生活的遺憾,也是無奈。畢竟現實就是一道橫亙!


阿邦行走在文化長廊


田曉霞代表了路遙心中的完美形象,愛的轟轟烈烈,敢於表達內心的聲音,不做作,從性格上來說也是宿命。

孫少平身份卑微,田曉霞不懼世俗。少平準備回黃原,赴約後將田帶回雙水村面見父母。悲劇發生之前一切都太過於美好,美好的過於逼真!簡直美好的像一場陰謀,但沉浸其中的人怎麼會去懷疑它呢?真真的秋蟬不知將近。

如果田曉霞不死,少平哥哥和堂姐兩人之間的悲劇沒有在他們身上重演。婚姻門當戶對,這種思想雖然庸俗,但現實難以抗拒的作用。衝破了束縛,其愛情自然脫俗,但這本書可能就不叫平凡的世界了,如此,作者就讓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的婚戀讓它在自己筆下實現了,給了讀者一個精神的寄託。

若說田最終屈服於家庭的壓力而妥協分手,依據田獨立自信的性格,她會堅決維護自己的愛情,任何人也難以阻擋她。對她母親不敢說,但對其開明的父親,時任省委副書記田福軍,能否接受煤礦工人身份的女婿,實在是不好說。倘若兩人最終被強行拆開,那就是重複少安和潤葉的不幸。

  即便作者心中有過極大的不忍,但讓田曉霞長眠江可再好不過。愛情的花朵開得正豔的時候,還來不及結果,陡然凋謝。雖悲痛不已,但田曉霞永遠停留在了她最美麗的年華,她永遠屬於孫少平一個人。曉霞遺物中有三本關於兩人愛情的日記由少平來保存。孫少平是幸運的,他有生之年碰到過這麼好一位女孩,田曉霞告訴孫少平“只有永不遏止地奮鬥,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謝,也是壯麗地凋謝。深夜讀來,倒吸一口涼氣,一語成讖。他們曾經那麼熱烈的相愛過,她甚至比他愛得還多,此生足矣,讀者落淚。能在最好的年華遇見相愛的人,人生幸事,花開了就要敗,忽然想起一句歌詞:快說再見吧善良的人們,趁我們還有酒喝。


子昕子晴



正好這幾天在看翻拍的電視劇,居然把金波這個角色刪了,跟潤生合體了,痴情的金波,勇敢的潤生,潤葉在滾滾紅塵裡愛的處境艱難,甚至從郝紅梅侯玉英身上都能感受到在生活面前的苦難前向上的堅持。田曉霞代表了路遙心中的完美形象,愛的轟轟烈烈,敢於表達內心的聲音,不做作,從性格上來說也是宿命。孫少平身份卑微,田曉霞不懼世俗。少平準備回黃原,赴約後將田帶回雙水村面見父母。悲劇發生之前一切都太過於美好,美好的過於逼真!簡直美好的像一場陰謀,但沉浸其中的人怎麼會去懷疑它呢?真真的秋蟬不知將近。

如果田曉霞不死,少平哥哥和堂姐兩人之間的悲劇沒有在他們身上重演。婚姻門當戶對,這種思想雖然庸俗,但現實難以抗拒的作用。衝破了束縛,其愛情自然脫俗,但這本書可能就不叫平凡的世界了,如此,作者就讓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的婚戀讓它在自己筆下實現了,給了讀者一個精神的寄託。

若說田最終屈服於家庭的壓力而妥協分手,依據田獨立自信的性格,她會堅決維護自己的愛情,任何人也難以阻擋她。對她母親不敢說,但對其開明的父親,時任省委副書記田福軍,能否接受煤礦工人身份的女婿,實在是不好說。倘若兩人最終被強行拆開,那就是重複少安和潤葉的不幸。

  即便作者心中有過極大的不忍,但讓田曉霞長眠江可再好不過。愛情的花朵開得正豔的時候,還來不及結果,陡然凋謝。雖悲痛不已,但田曉霞永遠停留在了她最美麗的年華,她永遠屬於孫少平一個人。曉霞遺物中有三本關於兩人愛情的日記由少平來保存。孫少平是幸運的,他有生之年碰到過這麼好一位女孩,田曉霞告訴孫少平“只有永不遏止地奮鬥,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謝,也是壯麗地凋謝。深夜讀來,倒吸一口涼氣,一語成讖。他們曾經那麼熱烈的相愛過,她甚至比他愛得還多,此生足矣,讀者落淚。能在最好的年華遇見相愛的人,人生幸事,花開了就要敗,忽然想起一句歌詞:快說再見吧善良的人們,趁我們還有酒喝。

我是散客,常在頭條更新文化雜談及時事討論類的文章,也會回答相關領域的內容,感謝關注。


散客說段子


田曉霞的死,可以說是冥冥之中的宿命。甚至不是作者路遙所能左右的。

《平凡的世界》創作到一半時,廣播電臺就已經開始了播放。於是奇怪的景象出現了,電臺一邊播,作者一邊寫。

年紀大一些的人應該還有印象,每到鄰近中午開始播放這部書時,如果你從衚衕裡,樓群裡穿過,從各家窗戶裡傳來的必定是播音員李也默老師字正腔圓、充滿感情地朗讀《平凡的世界》。

這部書在當時的聽者、讀者中引起了巨大反響,並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作為這部書的作者,路遙為回答讀者關於創作《平凡的世界》的諸多疑惑,拖著虛弱的身體,躺在醫院病床上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創作隨筆——一本5萬多字,涵蓋50篇內容的《早晨從中午開始》。

路遙在《早晨從中午開始》裡披露了,他寫完田曉霞之死後給自己的弟弟打電話。他仰天大哭,悲痛地嘶吼了一聲:曉霞死了!此後便伏在案頭泣不成聲。

作為這部書的作者,路遙,生活在窮苦的農家。他經歷了太多的人生苦難,最後在病中仍不停地創作。他似乎是悲情的代表,即使他的作品如此風靡,仍過著並不富裕的生活。他似乎是帶著某種使命而來,卻又選擇匆匆離去,42歲便走完了短暫但散發著光芒的一生。

瞭解了作者的心態,瞭解了作者的成長環境,我們作為讀者也理解了作者。雖然我們是那麼不捨,但我們懂得田曉霞的死,就是宿命,甚至不是作者所能左右的。

作者的內心是沉重的、厚重的,只有這種沉重、厚重才更能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完成不朽的思想。很多人認為小說可以天馬星空,可以任由作者去發揮想象。其實,這是一種極大地誤解,我們看莎士比亞的戲劇,看雨果的小說,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主人公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而是作者的思想。對於偉大的作家來說,他們通過文學作品不停地拷問人性、拷問社會;實際上,他們的作品裡無時無刻不閃耀著思想者的光芒。 與其說他們是作家不如說他們是思想家。

生活從來都是深刻的甚至是殘酷的,然後從深刻和殘酷的思考中凝聚出人性的力量。偉大的文學作品不是娛樂、不是故事。如果讓田曉霞活下來,那必將落入好萊塢式的敘事方式和童話故事那種花好月圓的俗套中。

創作到底是什麼?是引領讀者不得不思考,還是取悅讀者一味求開心。

多年前閱讀《平凡的世界》,可如今我仍然清晰記得孫少平按照約定到了那樹下,等待心愛的田曉霞翩翩而至……

讀這段時,我的心一直是痛的;後來才知道作者遠比讀者更不願接受、更撕心裂肺;但當時是極其痛恨作者的。我覺得作者太過殘忍,為什麼不能讓窮人也得到幸福。

我們如今的生活境況是大大改善了,不必再苦苦掙扎在溫飽線上了。我們有權利充滿希冀和幻想,富足的生活讓我們有無數個理由、甚至理直氣壯地要求作者讓一個窮小子中了彩票一般,瞬間擁有幸福而華麗的生活。《平凡的世界》裡的場景,我們不願意看、不願意想、不願意信。因為,那描述的一切“太殘忍”。

就如同我們看當今拍攝的那些抗戰劇,能將殘酷的戰爭,用娛樂的手法、浪漫的情調甚至無數插科打諢的包袱來展現。幸好,我們還能看到《平凡的世界》,一個真實而又平凡的世界。


藍日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歷時6年才完成的百萬字長篇鉅著。該書以中國7、80年代為時代背景,講述了孫家兄弟的人生故事以及那個年代農村人民的生活變化。

不同於路遙的另一部經典小說《人生》,《平凡的和世界》裡除了愛而不得、得而復失之外,還加入了殘、疾以及死亡的元素。

比如李向前的殘、賀秀蓮的癌症,以及田曉霞的死。

而田曉霞死後,孫少平又和惠英嫂最終生活在了一起,生活總是充滿了諷刺的意味,田家姐妹似乎就是命運多舛,始終不能和自己最愛的人走到一起。

那麼難免要問,田曉霞這個人物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田曉霞的死呢?

01:田曉霞的人物形象太過完美,這樣的人適合存在於記憶之中

回想孫少平與田曉霞的相遇,田曉霞和姐姐田潤葉一樣,沒有大小姐脾氣,大大方方,善解人意,不僅智商高,關鍵情商也高。

而且田曉霞的大部分出現的時機和地點,幾乎都是沿著孫少平的人生軌跡進行的,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在路遙先生創作之初,田曉霞的存在,本就是已經確定好了歸宿?

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高官子弟家的孩子什麼性格,什麼心性,面對普通的農村老百姓是什麼態度,但我知道,社會地位和貧富差距的落差,一定無法讓這樣的兩二人以平等的姿態相處,並且相愛。

偶像劇的劇情很難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僅是富家子弟的想法和意願,更重要的也是農村人的自我認知和態度,他依靠什麼在別人面前大談特談的說著人生規劃和職業理想?說白了少平就是掏煤的工人。

但這又怎麼樣呢?田曉霞還是和少平相愛了,田曉霞從家裡給少平不停的帶著各種各樣的書籍,給少平講著他理解範圍之外的東西,拓寬了作為農村人的眼界和見識。

就是這樣一個橫看豎看,無論家庭條件、人物性格、長相身材還是待人接物的態度,我說一句“完美”,有人覺得過分嗎?沒有吧。

所以,田曉霞太好了,好的堪稱完美,而這樣完美的姑娘,不說少平,換成誰能不喜歡呢?但也正是如此,她只能存在於記憶之中,這是路遙先生創造她時就註定的結局。這樣才永遠都是田曉霞。

02:“柏拉圖式”的愛情,用死亡收尾,就是最美的結局

再說她與少平的相處。

即便是現在臨時翻開書頁,隨便挑一段二人相處的點滴畫面,你就可以輕易的發現,他們之間從未有過考慮現實問題。

不僅僅是田曉霞,就連少平都是。

文學、詩詞、各種新聞資料、職業規劃、人生方向和理想,定期見面,書信往來等等,這真的是太浪漫了,簡直就是不沾人間煙火,把他們的愛情稱作“柏拉圖式”戀愛,是非常貼切的。

但是這樣就行了嗎?就可以在一起了?哪有那麼容易。

雙方家庭背景不考慮嗎?田曉霞的父親是省委書記,吃好的住好的,學識和條件又怎麼是孫少平一家雙水村的農民可以比擬的?在那個年代,門戶之見就是一把無形的劍,不是一個人說不顧就可以不顧的。

再有,生活問題不考慮嗎?田曉霞嫁給少平,兩個人住哪?雙水村嗎?不說田曉霞,就會少平都不會同意的,靠曉霞父母的幫助嗎?那少平前面說的自我提升、職業規劃和所謂靠自己的努力,是不是成了一句笑話?

如果是這樣,那他和一個“鳳凰男”又有什麼區別呢?

更何況,還有雙方父母的意見的態度,在書中,田曉霞死後,田福軍把女兒的日記給少平看,上面有一句:“我的掏碳丈夫......”,田福軍沒有說其他的,是因為田曉霞已經死了,如果活著,必定還是會遭遇巨大的阻力。

最後兩個人要麼私奔,要麼就活成少安與潤葉那樣。

所以,她的死亡,與這段愛情而言,就是最好的結局。

總結

上面這張照片,當初無意間看到時,驚人天人,這哪裡是劇照啊,簡直就是孫少平和田曉霞的結婚照。

或許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已經結婚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他們不該被分開。

被毀容前的少平停留在理想的世界裡,在緬懷田曉霞的世界裡,但毀容之後的少平,已經從天堂墜落凡間,不然他又如何與惠英嫂在一起呢?

或許,在那次礦井的意外之下,少平也已經隨著曉霞離開了,留下的只是一個身體。

但,不管怎麼說,他們的愛情,才是我們都向往的愛情。

可這樣的愛情卻又不能直面現實。

不得不說,這是一出人間悲劇。

感謝閱讀!--End--

一本情感簿


田曉霞以一個活潑開朗將衣服像男孩子一樣披在身上的姑娘形象出現,她如同“假小子”,宛若《紅樓夢》中的史湘雲一般。田曉霞灑脫地自我介紹之後,害羞靦腆的反而是孫少平。孫少平實在是太自卑了……

在整個高中時期孫少平和田曉霞都是以朋友相待,他們觀點相似,共同語言極多。田曉霞竟然敢批評報紙上的社論,孫少平發現這個女孩真的很特別。一次文藝匯演,孫少平、金波、顧養民、田曉霞等同學都去參加了。一次次活動,和田曉霞一次次的交流,孫少平的精神也一次次昇華 ,他沒有那麼自卑了。

但要說讓他和田曉霞談戀愛,他恐怕做夢也沒有想過。孫少平內心也許是喜歡田曉霞的,但自己怎麼可能和縣裡領導的女兒走在一起,怎可能啊?高中畢業以後,孫少平攬工,田曉霞繼續深造讀了黃原師專。兩個人似乎再也沒有了交集。然而奇蹟發生了,田曉霞和孫少平通了信。

兩個人你來我往 ,漸漸產生了愛情。孫少平在銅城(像銅川)煤礦工作,田曉霞還來探望。田曉霞這時可是省報記者,連煤礦的領導都納悶,這麼漂亮的姑娘,學歷又高,怎麼會看上這個煤礦工人。這時候,田曉霞的父親田福軍已經是省裡的領導了。

這一切對孫少平來說如同做夢一般,因為愛情來的美妙,來得突然,生活如同詩一般。孫少平如痴如醉 ,依然沒有放棄高中時讀書的習慣。直到突然有一天……

一場暴雨徹底地擊垮了孫少平的精神世界。

田曉霞死了,她在採訪中為了救一名落水的小孩犧牲了,連屍體也沒有找到。晴天霹靂,孫少平心如刀絞。但孫少平仍然要去赴田曉霞的約會,東拉河畔,杜梨樹下……孫少平相信田曉霞一定會赴約。《平凡的世界》這部電視拍得很精彩,可是原著小說寫得更好,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這部作品。

田曉霞是作者刻畫的“理想化”的人物,她是主人公孫少平的指路明燈,她是孫少平的精神慰藉 ,同樣,他也是作者的“精神寄託”。作者經歷了人間幾多的苦,深知人世間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田曉霞的死標誌著作者美好理想的幻滅。





平凡人—紅星


也許是她太好了吧,太完美了,不適合這個人間。

她是那麼獨立的存在,衣著時尚,思想前衛,敢愛敢恨。她從來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沒有幹部子女的虛榮心,始終平等待人。她愛少平,也始終尊重少平。

田曉霞的死,不光是令她爸爸和少平心碎,更是讓很多讀者和觀眾意難平。

路遙的筆墨,寫活了這個女孩,一個白月光一樣的存在。他總是善於把殘酷揉碎了,留下活生生的慘烈,還有悲痛和思念。

這麼好的女孩子,可能上帝太喜歡她了,所以才想把她召來天堂吧。我想,是這樣的。



尋月噹噹


《平凡世界》書中田曉霞的死,對讀者來說挺打擊的,對我而言簡直就是虐,書中兩個女主人公最後都死了,正如人們所一直熟知的那句話,天有不側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世上世事難料,對於一些意外,最好的態度也只能坦然接受。

平凡的世界太不平凡了,當少安與潤葉的愛情最終以悲劇收場,少平卻又沒能與曉霞走到一起,然而生活就是這樣。在一次洪災中,曉霞赴陝南抗洪前線採訪,為救一個落水的小孩,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她才華出眾,又富於激情,又絲豪沒有高幹子弟的飛揚跋扈,也從來不會看不起從農村貪窮老家來的少平,她喜歡讀書,知識豐富,又平易近人,在某種意義上說即是少平的戀人又是少平的精神導師,他們志趣相投,從同學,知音走到戀人,但又沒能在一起,最後卻無奈逃不脫命運的捉弄。實在是讓讀者心痛,這對少平的打擊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我突在是不解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

其實,曉霞的死書中又早有暗示,一次曉霞在學校旗臺下對少平說,只有永不遏止地奮鬥,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謝,也是壯麗地調謝,所以最後曉霞也壯烈犧牲了,留給讀者不捨和遺憾。

總之,書中主人公的死對讀者是沉重的打擊,也證明了人的一生苦才是人生,可能作者只有這樣寫才讓平凡的世界看起來更加平凡卻也更加真實。





鵬說娛樂


田曉霞的死純粹是個技術問題。

田曉霞和孫少平的愛情正式開始於第一部末尾(孫少平在黃原南關柴油機廠修窯洞),高潮到來於田曉霞來銅川煤礦採訪順便探望孫少平,全書已經進行了三分之二篇幅。至此,二人的愛情基本還處於未落地階段,完全沒有涉及現實問題,還浮在你儂我儂的純情時節。然而現實是無法迴避的,高官(田福軍後來做了省委常委、省會市委書記)的女兒和一個農民出身的煤礦工人感情的結局,是以下篇幅無法容納的。對於階層觀念(我避免使用階級觀念這個詞)明顯的路遙來說,顯然在田孫兩人的感情和婚姻問題上交代不過去。所以,只能在技術上令其戛然而止。孫家三兄妹是全書的主線,田屬於相對重要一些的支線人物,在遇到這個問題時必然被讓路,這是必然的。路遙是典型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家,在小說技法上多有限制,其實對現在的作家而言,安放一個開放式結尾也很平常。但是路遙萬能的、無處不在的、根源於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上帝視角一定要讓每個人在全書結束時有個歸宿,田曉霞也只能那麼悲劇了。

路遙此前只有中篇小說的創作經驗,對長篇的駕馭明顯不足,在佈局、情節、人物調配上功力明顯不夠老道,很多設想好的情節無法實現,在邏輯上屢屢衝突。田曉霞並不是在創作大綱中就被設計要死的,而是在創作進行當中被迫裁掉的。(參見路遙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

可以說,路遙對田曉霞這個人物是有偏愛的,是他對自己知青生涯中青澀愛情的一種投射。路遙後期婚姻生活極其不幸,多年處於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焦灼狀態,田曉霞是他精神上的一種安慰。被迫裁掉這個人物後,路遙打電話給他弟弟,哭得泣不成聲,說:“曉霞死了……”

路遙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中國文學共同的悲劇。現在,我們仍然不能說,我們已經走出了這個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