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會有更多人願意加入醫生這個職業嗎?

逸塵033


這個問題更偏向人性問題,考驗90.00後是負有更多的國家擔當

現在中國人民的愛國精神已經在每個人心裡留下深深烙印,當國家有難,必將為國擔當

我相信00,10他們受國家教育和父母教育的薰陶愛國精神更加強烈,一代強於一代,以後肯定會有更多優秀的醫生


聽聞中國


我雖是教師,但對醫生這個職業,有比其他人群更多的理解。一則,身邊有不少親戚朋友是醫生,對這個職業比較瞭解。二則,教師與醫生,某些方面有共性,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比如,醫生救治病人,必定全力以赴;教師教育學生,必無虛情假意。於這兩種職業而言,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外界未必這麼看。

多年前我縣有個傳聞,說某著名骨科醫生,醫德非常差。他給人接骨,一定要見到紅包,否則故意給人接歪,讓你不但要再跑一趟,還經受無窮的痛苦。後來一位醫生朋友告訴我,這是不可能的,正骨有嚴謹的醫療程序,整個過程也是透明的,有影像資料留存,即使他想這麼做,也做不到。

家長敗壞老師的名聲,也採取這種手段,說老師“課上不講補課講”。這種說法不但流傳甚廣,連教育主管部門也相信,發文件時竟然“嚴禁上課不講補課講”。但只要是老師,都知道這是無稽之談,上課不講,學生成績肯定不好。帶班成績不好,是砸自己的招牌呀,誰還到你那兒補課?邏輯上說不通。

學校有校鬧,醫院有醫鬧。老師會被學生和家長打,醫生也會被病人和家屬打。大多數時候,老師和醫生並沒有錯。因為,學生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是他還不成熟。病人之所以要接受治療,是他有病。一個不成熟的人,誰也不能保證把他教育成合格的人。一個有病的人,誰也不能保證讓他完全恢復健康。

可是,家長和家屬卻總是苛求完美,認為孩子交到你手裡,沒教育好就是你失職。病人交到你手裡,你就得把他治好,否則就是你故意吃拿卡要。

說這麼多,其實就一個意思,當醫生真不容易。累還在其次,主要是不被理解,經常被誤解,揹負沉重的思想壓力。甚至,這個職業也被汙名化了,需要像這次突發的公共事件的犧牲來洗白。這實在是一種悲哀。

我曾經多次跟學生談論過,這世上,什麼職業最好。數來數去,只有醫生和教師最好。為什麼?因為這兩個職業,第一,無論社會如何發展進步,永遠也不會消亡,比較穩定。第二,靠本事吃飯,不用求著誰,不用看別人臉色。第三,於人類社會有益。不信,你盤點一下其他職業,兼具這三個特點的,還真難找。

但我又不建議學生做教師或醫生。因為這兩個職業有很多苦,外人不知道。別人只看到教師每年三個月假期,只看到醫生高收入。師德和醫德,是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題,但從沒聽說過“公務員德”“員工德”等等。似乎這兩個行業,德行最差,而事實卻正好相反。

這些年,報考師範和醫學院的學生越來越少。特別是醫生,要想進入二甲以上醫院,至少要七年本碩連讀,加上一年規培,比別人晚4年就業。男生還好說,女生到了這個年紀,婚姻說不定就被誤了。

剛進來的醫生,是沒有處方權的,收入也不高。要混出個模樣,並不容易。當上了坐診醫生,也不是沒有煩惱。現在的公立醫院,醫生工資並不是由財政兜底,醫生的收入,與醫院的效益掛鉤。開大處方、過度檢查,都是醫院下達的指標,壞名聲卻由醫生來背。

這一次新冠病毒疫情,我們看到,廣大醫務人員逆行而上,勇往直前,他們在公眾心目中,一個個儼然都是白衣天使。這時候大家似乎忘了,之前對醫生這個群體的種種非難與誤解。

病毒面前,誰都懼怕。但於醫生們而言,是職責所在。如同軍人不能逃離戰場,教師不能逃離講臺。他們仍是從前的那些醫生,只不過這一次,我們看到了這個職業的不易。

疫情過後,報考醫學類專業的學生會更多嗎?我的看法,可能與多數人相反——會更少。現在的人,即使被感動了,也不容易衝動。會盤算得失,然後突然發現,這個職業在表面的風光下,竟還潛藏著這麼大的風險。有幾人,會因這個職業的崇高而心生嚮往呢?


和平精英情詩


這次新冠病毒來襲,無數醫務人員不畏艱險,逆行而上,奮戰在抗疫最前線。用汗水甚至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讚歌。只有在這樣的時刻,人們才忽然發現,醫生這個職業,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當得起“白衣天使”的稱譽。

於是網上對醫學專業的討論熱烈起來。比如最近,教育行業內一個熱門話題是:這次疫情過後,會有更多學生報考醫學類專業嗎?

我雖是教師,但對醫生這個職業,有比其他人群更多的理解。一則,身邊有不少親戚朋友是醫生,對這個職業比較瞭解。二則,教師與醫生,某些方面有共性,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比如,醫生救治病人,必定全力以赴;教師教育學生,必無虛情假意。於這兩種職業而言,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外界未必這麼看。

多年前我縣有個傳聞,說某著名骨科醫生,醫德非常差。他給人接骨,一定要見到紅包,否則故意給人接歪,讓你不但要再跑一趟,還經受無窮的痛苦。後來一位醫生朋友告訴我,這是不可能的,正骨有嚴謹的醫療程序,整個過程也是透明的,有影像資料留存,即使他想這麼做,也做不到。


抖聞快訊


應該會有更多


一千零一夜小王


一定會,



jjjjj15986992


隨著疫情逐漸抑制,白衣天使這個職業也受到更多人的敬仰。國家今年也加大了對醫學類,生物學類的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我們有理由相信。幾年後醫學人才會大幅提升!


無束的風


會有更多人願意


親愛噠東哥


經歷了冠狀病毒抗病毒防控戰。人們對醫生,醫務工作者再認識。義無反顧的逆行者!為人民防控疫情立下了不朽功勞。而生命之脆弱不能從來。只有學醫,遵重知識,才能有效的做好身體健康。


手機用戶劉文俊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c19bcde119e84671953b695e4249f802\

虎哥愛挑食


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我相信會有更多人去學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