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裡變化是否需要注意?

ノДノ599


孩子的心理一般沒有成熟,比較脆弱,需要隨時關注,以便發現問題後及時調整。下面分不同年齡階段來分析:

幼兒情緒心理是需要呵護和塑造的時期,如果發生問題有表象,但弱表達。需要時刻關注,通過孩子發脾氣,咬手指等種種現象分析幫助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小學孩子,心智不成熟,對很多事還不懂,一般發生一些事後,無法勸解自己,比如咬頭髮,學習焦慮等,發現及時與孩子溝通交流,多講一些處理各種問題的方法,增強孩子的韌性。

初高中孩子,一般有啥事不願意和你溝通了,最容易在感情和極大的學習壓力中產生問題,所以要積極想辦法,通過留言,討論有意思的事中融入一些看法等形式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此時不宜直接生硬去批評,以免產生逆反心理。

希望對你有所啟示。



空迴流轉


你好!我是靜靜學習能力指導,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孩子的心裡變化不但需要注意,而且特別需要注意。

為什麼這麼說呢?

孩子的心理變化是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此時父母的關注,家庭的環境氛圍,接觸的外界人和事都非常重要。

6歲之前特別重要,是安全感和規則習慣的養成期,需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才能養成。若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變化,比如膽小,怕生,發脾氣,沒禮貌,電子產品依戀等。只按自己的方式控制或放縱,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傷害。

孩子安全感足,孩子就不會出現膽小怕生等現象。孩子若沒有規則感,特別是6歲之前,電子產品過於依戀,以後上學學習上一定會出問題,因為孩子喜歡上這種多元刺激後,對單一的圖文沒興趣,所以注意力無法集中。這就是很多小學生家長頭痛的注意力不集中,根源就在這。為孩子更好的學習,一定要在6歲前進行單一圖文訓練,養成閱讀習慣。

孩子到了小學,開始有獨立自我意識,孩子認為我長大了,我的事我做主。家長不要包辦代替,我們做好防護,只要不傷害到孩子生命,能讓孩子做的儘量讓孩子做,特別是孩子自己的事,更要尊重孩子,讓孩子在成功和失敗中長大。

我們和孩子之間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則,有事商量,而不是家長“我說了算”。和孩子一起共同商定的規則,孩子才會遵守執行,家長單方制定,孩子會覺得是控制而叛逆不執行。

家長要時時刻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多去溝通釋放積壓的情緒,不然到中學青春期更難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關注的不是父母,而是同伴關係,他的舉手投足都在考慮在同伴心中的形象,所以此時家長要注意,我們首先做到尊重孩子,不可批判他及他的同伴的不是,學會認可他的做事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議作參考,以朋友方式商量最佳為人處事方式,避免發生衝突。如上海跳橋事件,就是長期不關注孩子心理變化造成的。

關係大於技術,多關注親子關係,夫妻關係,關係好了,一起都不是問題。

搞好關係要做到:尊重、平等、共情。



靜靜學習能力指導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孩子的心理變化必須注意的,尤其在青少年期。比如拿我的小時候來講解吧!

我從小時性格比較調皮搗蛋膽大,後來從隨父母帶我回到農村,心理性格開始變化了。語言環境情感都有了變化,回憶小時候父母忙著工作。沒時間關注我心理變化,開始讀小學的時候。同學嘲笑我是個外來人不懂村裡話,我就開始膽小怕事好欺起來了。語言開始冷淡了,慢慢的開始成長了。放假的時候老師打的評語是,在學校很少聽到你的聲音。被父母教育了一頓,一直到初中畢業!!!

所以要注意孩子的心理 情感 語言 環境 溝通 健康很重要,值得注意!!

以上是我小時候個人經歷分享!


心理RONG


孩子的心理變化,需要家長非常注意。並且能夠好好引導,才能給孩子一個好的將來。

因為我自己吃過虧,我小時候,我父母那代人從來不會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所以我特別關注我女兒的心理。

比如,沒上幼兒園之前,2歲左右,帶她出去,她都非常害羞,躲在我身後。我就知道她內心對陌生人有些害怕和恐懼,一方面對她進行思想引導,鼓勵她克服害怕和恐懼的心理。另一方面,經常帶她出去玩,次數多了,慢慢心裡就沒那麼害怕了。

3-4歲,我女兒進入第一個叛離期,脾氣非常大。每次,慾望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大聲哭鬧,發脾氣。剛開始,我真是受不了她的脾氣,會對她歇斯底里地吼叫。但是沒用,只會加重她的恐懼心理。

後來,我學習心理學後,通過調節自己,先把自己的情緒控制下來。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停止吼叫和批評。

她生氣,發脾氣,我就告訴她,在她的內心住著一個魔鬼,每當她要發脾氣的時候,魔鬼就跑出來了。媽媽也是一樣,住著一個大魔鬼。如果你把小魔鬼放出來,大魔鬼也可能被激發,自己跑出來就很麻煩。

當我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耐下心來,關注她的情緒,幫助她克服各種心理變化。我發現她慢慢脾氣好很多了。有點要發脾氣,趕緊告訴我,說馬上把小魔鬼趕走……



Diana聊心理


首先給你一個肯定的回答:孩子的心理變化一定要關注,必須要關注,而且最好時時刻刻都要關注!

能問出這個問題,我覺得你已經很了不起啦。很多家長終其一生可能都不會有這樣的意識。你能問出這個問題,說明你已經意識到需要關注孩子的心態變化了,你已經領先了絕大部分的家長了。現在家長在孩子學習的問題主流觀點多數都是一下幾種誤區:

一、學習是一個只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有好成績。

這樣的家長會包辦孩子的日常一切,不想讓孩子做其他事情而耽誤了學習時間,時刻監督孩子,不希望他們浪費一點時間。

二、如果下了很多功夫還是不能取得好成績,那就可能是學習方法的問題。

這樣的家長一般會不惜重金給孩子請好老師,報好的補課班,希望能借此讓孩子找到好的學習方法。

三、孩子學習磨蹭,可能是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在假努力。

這樣的家長會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講勵志故事,希望他們能能明白,現在吃不了學習的苦,將來就吃生活的苦!

可現實中往往事與願違,越是監督,孩子越是不知道主動學習;報再多再好的補課班也收效甚微;越是講道理,孩子越討厭你。

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做家長的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而自以為是,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獨斷專行所產生的後果。

上述情況情況歸根結底是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樊登老師曾經說過:孩子的自律程度來自於孩子的自尊水平。

一個受到家長尊重的孩子,自尊水平才會高;自尊的水平高,孩子的自律水平才會會高,這樣的孩子才會主動學習,才會自主尋找好的學習方法,才不會磨蹭,這才是良性循環。

決定孩子將來是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

很高興看到你已經已經意識到了這這,為你的孩子謝謝你,你是一個了不起的家長,為你點贊!


心若花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的變化隨著年齡的而變化,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和變化形式,嬰兒時期的心理變化容易掌握,到了3-5歲時候進入一個“塑形階段”,這個時候孩子的心理變化就複雜化了。例如:早期的“習慣、規律與自控”等開始逐步形成了,而此刻塑形的主要力量便是來自父母和身邊較為親近的人;6-8就到了“定型階段”,基本習性已經養成了。所以這個時候的家長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出來觀察還需要專業的技術和技巧了;等到了青年時期就開始進入了一個漫長的“提高階段”,理論上可以視為直到生命的終結都一直處於這個提高階段,但絕大多數人到了老年階段都出現下滑回落,即:大腦、小腦開始萎縮,行為舉止表現出來的就是“老小孩”現象。

如果僅從外觀表象上看,孩子生下來的時候差異並不大,即便是有也是不明顯的,因為遺傳的基因尚在睡眠中,差異的代碼還沒有被激活,“性情、習慣和思維”的軟件系統還沒有接到運行的指令,所以,人性的屏幕上所顯示出來的只能是: “吃喝、拉撒、哭鬧、睡”這四項最為基本的內容,儘管其它的編程已經完成,但均處待命狀態,幾乎所有的差異均都蟄伏在編程的格式裡,隨著成長過程中接收到指令的種類去對應開啟,也就說在孩子時期的意識中出現了指令,他會對應潛意識中業已存在的內容去選擇,這就是所謂的“激活”,也叫“潛能開發”,當然不管是激活還是開發,都有正負和好壞的區別,所謂的正負、好壞就是人的“兩面屬性”,心理學上有“自我與本我”之區分,每個人的兩面屬性均由自己的“自我與本我”來演繹完成,最終歷練出“超我”的境界來。

既然性情、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定式已經形成,那它後天吸取養分的內容、方式自然就出現差異了。這便是張家的孩子與李家的不同,劉家的孩子有別於王家的,所以“你”肯定不是“他”,而“他”也註定有別於“我”。也就是這簡單的邏輯關係。


心理諮詢老劉


孩子心裡變化是大人必須要引起注意的,特別是在十多歲到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問題,都應被得到重視,有特別傾向的,還需要幫他們做心理輔導,當然,一定以愛與包容的姿態去進行的。

孩子有心理問題很正常,因為每個孩子都是象天使般的純真,當一旦遇上點想不通看不慣的現象,內心就容易起波瀾,有反應,當這個坎僅著邁不過去時,情緒就會出現很大波動,從而造成不良後果。

這時,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並陪伴他幫他解決了思想顧慮,以後再有類似的問題,他就很容易自己去處理好。

孩子成長的路上都是要經歷風雨的,大人不可能永遠去幫助孩子解決掉他們面臨的所有問題,但是,當他們還沒有將翅膀長的硬實之前,還是需要對他們多關心多幫扶一下的,這也是一個孩從小到長大的必經之路。


真誠緣伴一生


孩子的心理變化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尤其是在3歲到6歲的期間,這段期間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和思維成長的重要時期。人一生中至關重要的思維習慣和方法,都是在這段時期逐漸形成的,若是能在此時合理的引導孩子,培養孩子,將會對其一生有著積極的影響。

其中,最為核心的包括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和好奇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主要靠後天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越強的孩子,會越擅長捋順各種關係來處理問題。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形成,會使孩子在接受一種信息所帶來的影響時,自我思考並得出不唯一的影響結果,具有較強的發散性。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具有前瞻性的,人類的文化和發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創造力,知識是有限的,但創造力無限。

好奇思維能力,也表現為充分的探索能力,不斷的探索會擴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判斷力。

因此,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多關心孩子的心理發展,積極影響和引導孩子。





璞媛天下


毋庸置疑,肯定需要。

時刻都要記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點非常重要。生長的環境、方式、接觸的人或事物,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巨大影響。在其中扮演主角的就是父母,兩者的日常行為、處事方式…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影響孩子。舉個真實簡單的例子:記得在我小時候,每次飯前,爸媽都會帶著我一起去洗手,然後再吃飯!直到現在,我依然保持這個習慣,談不上有多好吧,只是從小到大,我很少生病。還有很多,這裡就不再嘮叨了。

當發現孩子心理變化的時候,無論是好的或者壞的,我們都需要注意。個人覺得,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乾脆的對孩子去說、去要求、去強制,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不可和大人相同而語!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引導、激發、演示等方式,讓孩子理解並且執行。每個人生下來都會模仿,這是我所理解的。

寫在最後: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教育孩子,就去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尤為重要!(至少我爸媽是這樣做的)

本回答來自一個沒當過父親,但當過孩子的人!(只是寫出個人觀點,請仔細斟酌)



亂世救贖


孩子心裡變化是否需要注意?

回答是肯定的!我們知道,小樹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園丁的專心呵護,每長一枝樹杈,那怕一片樹葉,都要精心修剪,直至成材。

我們對待孩子也如此,孩子在每個成長時期都有不一樣的思維,父母要時刻注意孩子的思想變化,在大的方向上指導孩子怎樣邁出每一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做父母的都想給孩子百分之百的愛,但是一定要分清“愛”與“溺愛”,分寸掌握的好,孩子將來就會成為父母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