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無知是有知的開始。

今天讀到一本有趣的書——《墨菲定律》,裡邊講到一個皮爾斯定理,給大家分享一下讀書感悟。

皮爾斯定理的核心觀念是,意識到無知,是知道的開始。

乍一聽,有點抽象,類似於一些哲學理念,我儘量用通俗的語言和故事的形式來詮釋一下皮爾斯定理,還是挺有用的。

先來聽一個故事。

在希臘一個神廟內,有一道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然而蘇格拉底卻說: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

感到無知是有知的開始。


是不是很有趣?眾人眼裡最聰明的人是蘇格拉底,然而蘇格拉底自己卻認為自己一無所知。

難道是蘇格拉底過於謙虛嗎?不是說過度謙虛等於驕傲?

並非如此,其實天下最大的智慧就是能意識自己的無知。

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我們想想看,孔子按說已經很淵博了,而他卻並不認為自己無所不知,反而很謙虛的認為自己還有很多不知道的東西,每個人都可能是自己的老師。

再講一個我一個朋友的故事。

我那個朋友做事能力不錯,頭腦也非常靈活,人也很會處事,只是有點太驕傲,感覺有點飄的感覺。

好像天底下,沒有他不會的東西,也沒有他搞不定的棘手問題。

感到無知是有知的開始。


這些都是朋友身上的優勢所在,只是當別人提出不同意見時,朋友就會不屑一顧,過激時甚至會暴跳如雷。

經歷的這種場景多了,再有不同意見時,別人也就保持了沉默。

這樣的結果是,再也沒有人跟朋友提出不同意見,但身邊的人也日漸疏遠了。

原本潛質和能力都不錯的朋友,漸漸的越來越不受待見,事業上也逐漸開始走下坡路。

通過以上2個故事,可以看出,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能看到自己的無知,越懂得寬容與包容。

只有自以為無所不知,對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柴米不進的人,往往是個真正一無所知的人。

感到無知是有知的開始。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個真理我們從上小學就知道,但知道並不等同於做到。

真正的謙虛,是先承認自己的無知,從內心深處真正的做到謙遜,而不是刷刷存在感的做做樣子。

承認自己無知並不丟臉,只有認知無知才能逐步促進自己的有知。

《大學》中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之所以把修身放在首位,就是隻有修好自己,才能做好後邊的事情,如果你連自己都沒活明白,不能認清自己,說什麼創造和提升,都是百搭。

老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你連自己都看不懂,看到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又怎麼能有所作為呢?

從蘇格拉底和孔子子的言行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能看到自己的無知。

我們該怎麼像優秀的人一樣真正做到有知和大智若愚呢?你可以試試這3點方法。

第1點,別把自己再當回事,謙虛點,承認自己不懂也沒什麼大不了。態度對了,做事就對了。

感到無知是有知的開始。


第2點,剖析自己的優劣,優勢繼續保持,劣勢逐漸改進。

第3點,不斷的自我反省,絕不自以為是,拿自己的認知作為衡量尺度與標準答案。

我個人覺得,這個理念還是非常正解的,不過最重要的是運用,真正的踐行到生活與工作中,否則再多再好的理念都是浮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