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後成為鉅貪?

李紳是唐朝著名詩人,他寫的《憫農》家喻戶曉,流傳千古,他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詩,是因為他從小就生活在社會底層,他親眼目睹了農民艱苦的勞作,艱難的生存狀態。

為何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後成為鉅貪?

所以他有感而發,寫出了這樣兩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現實就是這樣,農民一年到頭辛勤勞作所得的糧食還不夠養活自己,往往出現餓死農民的現象。

正是抱著對農民的無限的同情,他才能寫出這樣的詩。李紳本身他們家族是一個官僚封建官僚家族,他的曾祖父曾經做過唐朝的中書令,也是大官了。

但是到了他父親這一輩,這個家族的官就很小了,他父親只做過一個縣令,而且早早就去世了,李紳從小的生活就比較困難,他從小就在社會最底層掙扎著,所以讓他近距離的接觸了、觀察了農民的勞動、生活狀況。

也正是這種狀況,刺激著他,讓他發奮讀書,最後他入朝當官。可以說,他當官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改善農民的境遇,而是為了擺脫農村的艱苦生活、為了避免遭遇和其他農民一樣的悲慘命運。

李紳主要是從改變自身命運,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改變自己的生活出發刻苦讀書的,所以這就為他後來出現嚴重的腐敗問題埋下了禍根。

為何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後成為鉅貪?

李紳入朝為官以後經過了一段時間和官場的磨合,漸漸的成了官場有老油條,就開始順風順水的升官,最後成了唐朝的宰相。當然,他在這個為官的過程中,肯定要出現一些貪腐行為,這些貪腐行為都是朝廷官場的常態,他不去貪,他哪有錢去行賄啊,他不行賄封建官場就容不下他。

在封建官場,他如果潔身自好那下場就是被踢出官場、遭人陷害或者自己辭官不做這三條路,所以李紳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悲慘結局,他只能與官場的那些封建官僚同流合汙,貪汙腐敗。

這就是他升官的一個過程,他最後當了宰相,但是他除了貪汙腐敗,還有一些胡作非為的事情,當他還是淮南節度使的時候接到一個舉報,說是有一個縣尉,名叫吳湘在這個縣裡面搶男霸女,無惡不作。

李紳接到舉報以後,二話不說,就要治這個吳湘的死罪,而且不聽別人的勸告,不允許被告人為自己辯護,直接做出死刑判決。逐級上報朝廷,經過預批之後執行死刑,硬是把吳湘砍了。

結果若干年後,李紳都已經死了,這個案子才被平反昭雪,然後對李紳做出的處罰是削去三官,子孫不得入仕,就是把李紳的官職削奪了,他的子孫後代不能當官。

再看鑿壁借光的匡衡,匡衡從小就生活困難,年紀很小的年紀,就幫著人家幹活掙錢餬口,沒有錢上學,就用自己掙來的錢買點書讀一讀。

但是到了晚上才能讀書啊,白天要幹活,窮的沒有錢點燈,只能把牆鑿個洞借用鄰居家的燈光讀書。

為何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後成為鉅貪?

這個故事,筆者覺得有點問題,你給鄰居家的牆挖個洞人家不提意見嗎?再說都是窮人他家的燈光能有多亮啊。你透過牆壁的洞能看到個啥呀?但是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還是刻苦學習,最後成了飽學之士。

在漢文帝時期受到重用成了宰相,官拜宰相這一點他和李紳一樣,而且他還被封為樂安侯,獲得了侯爵,這已經是相當高的爵位了。

按照漢朝的制度,侯爵是有封地的,當時漢朝給他的封地是31萬畝。臨近退休的時候,這個匡衡就有點不甘心啊,自己為朝廷辛辛苦苦幹了一輩子,才弄得這麼點錢,還不如社會上做生意的人。

於是這傢伙就利用手中的職權和地圖上的一些差錯,擅自把自己的封地擴大了4萬多畝。其實這都根本就是沒必要的事,這完全就是貪心在作怪。你要這4萬多畝地幹什麼嗎?結果被查出來了,當時漢文帝已經死了漢成帝即位了,他的那些政敵就開始瘋狂的攻擊他。

為何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後成為鉅貪?

本身,他是寒族出身,在漢朝朝廷裡面就很被人看不起,但是他還位極人臣,所以遭到四面八方的攻擊。漢成帝趁機就把匡衡貶為庶人,收回所有封地。匡衡奮鬥了一輩子又回到原點了。這對後人的警示就是,貪心不足的結果就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這篇文章,請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我將持續為您輸出優質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