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植物史——稻

民以食為天,問什麼吃的最重要,當然是稻米。

世界上公認稻米的原產地是那裡,就是中國。最早稻米遺址見於浙江河姆渡遺址(參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稻作學〉)已經有7千多年曆史,主要發現遺址還是分佈在南方,北方雖然也有發現,但沒有連續性(主要和氣候有關,7000年前北方氣候比較溼潤溫暖,從半坡遺址可以發現那時一些只有在溫暖、溼潤環境下生存的動植物,後來氣候變的乾燥,寒冷當然不行了)。可以說魏晉南北朝以前是慄文化(因為以前經濟文化中心),但是經濟中心南移,和北方人口大量擁如。也就水稻取代其它農作物成為老大。唐朝韓愈說過,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沒有江南稻米,唐王朝就活不下去。安史之亂唐王朝之所以能存貨下去,就是因為它的生命線,江南稅賦沒被切斷。唐王朝晚期由於龐勳、黃巢起義折騰的江南民不聊聲,切斷了它的大動脈。加速了他的滅亡。甚至民間也有也,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餐桌上的植物史——稻

既然稻米關係到民之生存,那麼稻米就關係到唐以後國家細細相關,唐朝長安,北宋汴梁,明清朝北京,乃至中原都要從南方輸入大量稻米,如果沒有糧食怎麼半,從歷史沒有糧食時候看一下吧。拉近一點,明朝的崇禎五年,淮、揚諸府飢,流殍載道。六年,陝西、山西大飢。淮、揚洊飢,有夫妻雉經於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自上吊在官署。七年,京師飢,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飢,人相食。九年,南陽大飢,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飢。十年,浙江大飢,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十二年,兩畿、山東、山西、陝西、江西飢。河南大飢,人相食,盧氏、嵩、伊陽三縣尤甚。十三年,北畿、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浙江、三吳皆飢。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發瘞胔以食。十四年,南畿飢。金壇民於延慶寺近山見人云,此地深入尺餘,其土可食。如言取之,淘磨為粉粥而食,取者日眾。又長山十里亦出土,堪食,其色青白類茯苓。又石子澗土黃赤,狀如豬肝,俗呼“觀音粉”,食之多腹痛隕墜,卒枕藉以死。是歲,畿南、山東洊飢。德州鬥米千錢,父子相食,行人斷絕。大盜滋矣(明史五行志)

“母烹其女者”,母親吃自己女兒,“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南畿、金壇是南京吧,算是魚米之鄉,它都不保,人民靠吃觀音土為生,明朝滅亡,稻米也算一條吧。


餐桌上的植物史——稻

因此糧食生產和調度是歷代重之重首要問題。說到這,我說一下稻米兩大類型,一個是秈米和梗米,秈米以泰國香米為代表,米粒較長,煮飯粘性較弱,膨脹性大。主要生長在溼潤溫度較高地區,梗米短而厚,煮飯粘性較大,膨脹性小,主要在太湖和淮河以北流域。


餐桌上的植物史——稻

米剛收上來,不能直接吃的(災荒年除外),得要去穀殼,去皮層(糠殼)。也就是大家長說的春米,說起來春米我想來魯迅〈阿q正傳〉,阿q春米時候對吳媽所說那句經典臺詞,“我想和你睏覺”。不過現在機器碾的大米,遍數太多,米的大部分維生素和礦物質都被破壞了。所以現在提醒大家要多吃粗糧。現在還出現一種塗層大米,也就是給外表塗上葡萄糖液和植物油,以增加光澤,看起來很好看。但更要注意的好多商人用的礦物油而不只是植物油,礦物油有毒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