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植物史——稻

民以食为天,问什么吃的最重要,当然是稻米。

世界上公认稻米的原产地是那里,就是中国。最早稻米遗址见于浙江河姆渡遗址(参见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稻作学〉)已经有7千多年历史,主要发现遗址还是分布在南方,北方虽然也有发现,但没有连续性(主要和气候有关,7000年前北方气候比较湿润温暖,从半坡遗址可以发现那时一些只有在温暖、湿润环境下生存的动植物,后来气候变的干燥,寒冷当然不行了)。可以说魏晋南北朝以前是栗文化(因为以前经济文化中心),但是经济中心南移,和北方人口大量拥如。也就水稻取代其它农作物成为老大。唐朝韩愈说过,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没有江南稻米,唐王朝就活不下去。安史之乱唐王朝之所以能存货下去,就是因为它的生命线,江南税赋没被切断。唐王朝晚期由于庞勋、黄巢起义折腾的江南民不聊声,切断了它的大动脉。加速了他的灭亡。甚至民间也有也,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餐桌上的植物史——稻

既然稻米关系到民之生存,那么稻米就关系到唐以后国家细细相关,唐朝长安,北宋汴梁,明清朝北京,乃至中原都要从南方输入大量稻米,如果没有粮食怎么半,从历史没有粮食时候看一下吧。拉近一点,明朝的崇祯五年,淮、扬诸府饥,流殍载道。六年,陕西、山西大饥。淮、扬洊饥,有夫妻雉经于树及投河者。盐城教官王明佐自上吊在官署。七年,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太原大饥,人相食。九年,南阳大饥,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饥。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十二年,两畿、山东、山西、陕西、江西饥。河南大饥,人相食,卢氏、嵩、伊阳三县尤甚。十三年,北畿、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浙江、三吴皆饥。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发瘗胔以食。十四年,南畿饥。金坛民于延庆寺近山见人云,此地深入尺余,其土可食。如言取之,淘磨为粉粥而食,取者日众。又长山十里亦出土,堪食,其色青白类茯苓。又石子涧土黄赤,状如猪肝,俗呼“观音粉”,食之多腹痛陨坠,卒枕藉以死。是岁,畿南、山东洊饥。德州斗米千钱,父子相食,行人断绝。大盗滋矣(明史五行志)

“母烹其女者”,母亲吃自己女儿,“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南畿、金坛是南京吧,算是鱼米之乡,它都不保,人民靠吃观音土为生,明朝灭亡,稻米也算一条吧。


餐桌上的植物史——稻

因此粮食生产和调度是历代重之重首要问题。说到这,我说一下稻米两大类型,一个是籼米和梗米,籼米以泰国香米为代表,米粒较长,煮饭粘性较弱,膨胀性大。主要生长在湿润温度较高地区,梗米短而厚,煮饭粘性较大,膨胀性小,主要在太湖和淮河以北流域。


餐桌上的植物史——稻

米刚收上来,不能直接吃的(灾荒年除外),得要去谷壳,去皮层(糠壳)。也就是大家长说的春米,说起来春米我想来鲁迅〈阿q正传〉,阿q春米时候对吴妈所说那句经典台词,“我想和你困觉”。不过现在机器碾的大米,遍数太多,米的大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都被破坏了。所以现在提醒大家要多吃粗粮。现在还出现一种涂层大米,也就是给外表涂上葡萄糖液和植物油,以增加光泽,看起来很好看。但更要注意的好多商人用的矿物油而不只是植物油,矿物油有毒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