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的農村生活為何更值得懷念?

老孫遁世無悶


懷念六七十年代的人,現在一般都已經是老年人了,他們懷念六七十年代是有以下一個原因的。

其一就是,在哪個時代農村的人們都是非常樸實的,很少有現在的那些的勾心鬥角,因為每個人的家庭都是差不多的。

其二在我看來就是懷念小時候的那些小夥伴玩耍的時光,在六七十年代的農村沒有向現在這樣,又是電視又是手機什麼的,往往都是小孩們在一起玩,大家在一起玩著一些小孩該玩的遊戲,大家歡聲笑語的很是有意思,不向現在大家在一起的時候都是看手機,很少有人嘮嗑。

其三在我看來就是那個時候親情看的都是很重的,一到過年了,一個屯都是熱熱鬧鬧的能熱鬧到十五以後,走親戚什麼的那個時候是很看重的,不像現在過年這樣雖然也是很熱鬧可是很那個時代比還是冷清了不少,雖然那個時候的生活水平沒有現在的好。

總體來說其實每個上了歲數的人都回懷念過去的。等我們到老了的時候也是會懷念我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的,懷念那個時候無憂無慮玩耍的場景的。







鄉村淇譯


我是56年出生的,對這個問題有親身經歷,也有深刻的體會。

為什麼有些人對那個年代充滿懷念?我認為是因為這麼幾個原因:

一,那個年代的人更有人情味。


在那個年代,可以說一家有難,全村支援,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村裡不管誰家有紅白喜事,大家都主動靠前幫忙,忙活完了,主家弄幾個簡單的菜,到小賣部用地瓜幹換幾斤白酒,雖然沒有今天的豐盛,但是大家也很滿足了。那時候平時很難有喝酒的機會,在這樣的場合,大家你敬我,我敬你,客客氣氣,婦女們圍在周圍,喜喜哈哈,熱鬧又溫馨,真像一家人似的。就算有矛盾的兩個人,一旦誰家有事,另一個也照樣去幫忙,矛盾也就自動化解了。

說到這裡我給大家講個笑話,也是真事,我村兩個有矛盾的人,好幾年了都不搭腔。有天在別處的集市上,其中一個看到另一個在和外村的人動手打架,這人也不問青紅皂白,上去就幫著打外村的人,結果兩個人捱了一頓好揍,從此兩個人成了患難之交。

這就是那個年代的人的品性,樸實,透明,仗義,正直,不像今天的人一肚子花花腸子。

二,那個年代的人與人之間差距小,矛盾少。


那是大集體的年代,雖然集體經濟薄弱,人們生活水平低,但是全國的農村基本上都在一個檔次上,沒有太大的差距。記得當時毛主席說過,要努力縮小三大差別(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體力之間的差別),這些話在當時很暖人心。那時大家吃的基本一樣,住的基本一樣,穿的基本一樣,不像現在,有的人開豪車住別墅,有的人吃低保住土屋。這種巨大的物質差距也造成了更加巨大的感情差距。

三,那個年代山青水綠,環境優美,讓人懷念。


那個時候在農村基本沒有工業,也就沒有汙染。人們耕地用黃牛,拉車用毛驢,種地施的是土雜肥,很少用農藥。因此,蔬菜和糧食都是有機無汙染的綠色食品。那時的天是藍的,一眼望到很遠。有時幹農活累了,躺在地上休息一會,看著天上的雲彩,形態各異,變化莫測,真是令人心曠神怡,遐想萬千。這種感覺很久都沒有了。現在每年那麼多的霧霾天,顯得天低雲暗,壓得喘不過氣來,心情特別沉重。那時到了夏秋季節,路邊地頭的水溝裡,水流清清,有魚有蝦。現在還是那些地方,已經不見了流水,而是養殖戶到處亂倒的動物糞便,蒼蠅成群,臭不可聞。美麗的鄉村環境沒有了,怎不叫人懷念呢?

我覺得這些都是讓人懷念那個年代的原因吧?你覺得呢?


十里八村眾鄉親


60、70年代的農村生活雖然條件差一些,但是人們的思想更單純,人與人之間更真誠,沒有貧富分化,大家平等相處。說說那是的趣事吧。

我是72年的,我記事的時候還是大集體,全村分成七個生產隊,生產工具都是集體的,包括牲口。社員們共同勞動掙工分,我小時候每天晚上就跟父親去生產隊記工分。生產隊的辦公室是土房,厚厚的牆上偶爾會掉下一塊泥。每天記完工分小隊會計就把工分本放好,其實,現在想起來就像是考勤表。分糧食分物資就按這個工分本做依據。我記得生產隊養豬,過年的時候殺豬分肉,豬下水也煮了分給每家戶,大盆小盆的往家端豬下水(湯多)的情景真好。大人們捨不得吃,省給孩子們,大人們喝點湯。也其樂融融。夏天分瓜,一大口袋瓜,各種各樣的。

後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單幹了。打工,外出做生意還沒形成氣候。農業生產力很低,沒有富餘勞力,也不允許外出,一家人一起生活,勞動。親情沒有疏遠,家庭穩定,離婚出軌都是遙遠的話題。

兄弟姐妹也多,雖然沒有什麼零食玩具,但不孤獨,心理健康快樂。有個鐵圈,有個碗片就能玩兒的渾身是汗。

那時的人們沒那麼多壓力。從孩子到大人,都沒有多大壓力。孩子上學都一樣在村裡,蓋房,結婚都不攀比,不攀比也就無壓力。

所以,我說60、70年代的農村生活有值得懷念的地方。






子彬居士


我一直懷念六、七十年代農村的生活!為什麼?一是集體主義有熱情,無論是下種插秧鋤草、還是收割挑擔打場,不論是修提築壩、還是挑泥挑糞除蟲,不論是老、中年人,還是年少或婦女,個個精神奮發,人人不甘落後,真是處處、時時出現比學趕幫超的場面,至今時常浮現眼前;二是家風民風、風清氣正,兄弟姑嫂、婆媳妯娌關係親蜜,朋友同學、鄰居講真情說真話,誰家有好吃的、你家送我我家送你,誰家吵架、馬上有人上門勸和,誰家房子漏雨、義務幫忙修理,那種相親相愛的場面至今腦海在回憶;三是紅色基因傳遞的效應。白天勞動休息、來一段京劇、拉幾首紅歌,歡聲笑語一片,晚上東南西北一個村子圍成幾團,有的老人講抗日的故事,有的講笑話謁後語,退伍軍人講部隊的故事,下雨休息開會,不是學老三篇,就是講階級鬥爭的新動向,村村有幹部住隊,總想聽總想學,並介紹經驗,我記得六九年我十五六歲,住隊的幹部要我介紹學毛著的體會,跟兩家五保戶挑水,扶盲人理髮,挖地道把腳挖出血不下火線等,贏得了陣陣掌聲。那時的人沒有私心,沒有壓力,總想做好事,把幫人當著責任。那時空氣新鮮,吃的東西格外好吃。不象現在吃要小心,說話走路要小心,兄弟親人之間也要小心,活得不自在,疑心私心顧慮重重,活得累人,所以我懷念六七十年代!


炮斌515


懷念什麼呀?除了環境未汙染外,啥都不如現在好。在農村一過三月就沒有糧食吃了(山西長治),只好扒火車到河南買紅薯片。一年就吃那幾頓麵條,餃子在過年才能吃上一頓,豬肉也是有數吃幾次。記得七、八歲時(本人五四年生人),有一次放學回家,飯做得有些遲了,我就喊肚飢,起初家人也沒在意,誰知我嗓門越來越高,這時父親過來一巴掌就打過來,我便大哭起來。那時家裡根本沒有零食,有時能吃到一個上頓丟下的疙瘩就很高興了。

現在的生活條件大家都看到了,我就不說了,反正小孩們饃饃燒餅都不想吃了,要吃什麼漢堡包。


祥雲161962774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農村人,那時我正處於青少年。我不必說父母去“大兵團”作戰,我們幾個小夥伴肚子餓了到野草叢中捉油蚱蜢(蝗蟲)來辦“鍋鍋宴”,也不說那餓著肚皮跑三十里的去看電影,就回憶下公社書記來我家“蹲點”吧!

本來生產隊長已安排到張玉富家(張玉富家條件要好些),可許書記來了偏要在我們家住。我們家每天都是“清湯寡水”的紅苕稀飯,我們很過意不去,“許書記怎麼能過這樣的生活”。我們在想。可是,許書記真的和我們同吃同住,他見我們沒吃過肉,把他的計劃拿給我們“打牙祭”。

我們和許書記很親敬,不管家裡的大小事父母都是當著書記說,沒有遮攔,家是一家人似的。

許書記也很講原則,他每吃一頓飯就在本子上打個勾,(每頓交四兩糧、二角錢)到月底親手交在父親的手上。

許書記已經逝世多年,他留給我們的是那個時代幹群關係如同魚水之情!值得懷念。

曾經有人說過“懷舊是衰老的象徵”。可是,今天我憶起這件事來,象是在熱天喝著冰淇凌,非常爽快|


用戶5478553875191蔣


我來告訴大家為什麼老一輩人非常留戀那個年代吧!

我是四六年出生的,六七十年代,我正是好時候,因為當時是大集體,沒有私人空間!所以私字做不了怪!

我們村百來十戶人家,共分四個小隊,隊裡的青壯年男女,都集體下地勞動,鋤,種,收,割,一起參加,青年男女,一起幹著活,說著話,非常愉快,休息時間,打鬧戲耍,樂趣無限!有時候沒覺得累,就晌天了!

婦女老人,在場園幹活,十點半就可以收工回家做飯,生產隊裡有副業,還有牲畜類,還有果園,都有專人負責,每家每人只有幾釐自留地,種菜用!人們的口糧燒草,全是生產隊分配,

正因為這樣,人們的私心雜念特別少,青年都要求進步,寫入團申請,入黨申請的特別多,團工作也很到位,晚上組織團員學習,義務勞動,評三好青年,五好家庭!

學習毛主席語錄,鬥私批修,人們的思想覺悟非常高,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精神,發揮的淋瀝盡致,當時的糧食,放在門外沒人偷,一家蓋房子,全生產隊人幫忙,不要報酬,戶主不過意了,中午包上些大包子管頓飯就行了!

生病了,有合作醫療,找赤腳醫生,吃藥打針不花錢!赤腳醫生,隨叫隨到,不用送禮,不用送紅包!接生一個小孩,只收一元五角錢,交給合作醫療!

那個年代,沒有小偷,沒有炸騙犯,更沒有搶劫犯!

公社經常召開會議,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彙報,三天一小會,五天一大會,開會前紅歌此起彼伏,村與村相互比賽,別看那時候沒有手機電視,年輕人的娛樂一點不少,冬閒時,各村組織節目,到公社匯演比賽!我當時可是身在其中!感覺過的無比充實,現在想起,還回味無窮!

續,我說的句句屬實,沒有一點胡編亂造,當時講成份,講階段鬥爭,處理事情上綱上線,一切貧下中農都有我一樣的感受!

當然,家庭成份有問題的人不是這樣的,他們受到歧視,政治地位低,思想有顧慮,所以他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快樂!


老李說事666


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雖然不是農村人,但是在農村生活過,我目睹了當時農村人的日常生活。那時候的農村人,尤其是農村婦女,他們的生活可以說是苦不堪言。首先,物資極度貧乏;農民吃不飽穿不暖,糧食不夠吃,有的家庭炒菜不放油,照明沒有電,點的是葵花杆和松樹膏,條件好點的用煤油燈。二是缺醫少藥,有病沒錢治,小病抗大病躺重病等著見閻王。三是勞動繁重,要參加生產隊的統一出工,婦女們還要煮飯,養豬,洗衣,種菜,從天亮到晚上九十點鐘沒有歇氣的時候。四是文化生活單調。一年看一場電影,更談不上電視,和我同齡的很多農村女孩不能上學,比我年齡大的幾乎都是文盲。女孩子扎頭髮的橡皮筋都很少,好多小姑娘就用舊布條綁頭髮,男孩子夏天都不穿衣褲。 雖然那時候有很多值得懷念的地方,但是生存的需要都無法解決。常年餓著肚子還談什麼精神面貌。要說懷念那時候,也就像現在吃慣了好的,偶爾也想吃過去的粗糧野菜,要你連續吃上三餐你就會有意見的。


遠遠地看你269745931


在1970年前後,感覺水是汙染很少,水塘的水,小河的水,都能見底。勞動時渴了,就到水邊捧出河水就喝,因為河水清澈,不感覺噁心,喝了以後也從未拉過肚子。空氣也沒汙染。走到田間地頭 ,空氣清新,聞著很爽。

再一個是那時不用學習數理化,尤其是不用學習英語。那時候從沒感覺到學習的壓力大。那時也不用上輔導班,星期天,寒暑假不補課,可以參加生產隊的勞動,熱了隨時能找個水塘洗澡,太舒暢了。大班子活,男女搭配,幹活不累,說笑間就中午了。

再一個是沒有就業壓力。高中畢業後,城市的知識青年是上山下鄉,農村的叫回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然後學生自己就不用操心了。爹媽有能力,可以找掌權人安排子女當兵,當工人,當民辦教師。自己就不用操心了。所以,如今儘管過了四五十年,仍然覺得自己那些年太享福,不學abc,照樣當接班人。再一個是當年的農業勞動也很快樂。不會操心,不知道農活咋幹,但是有生產隊長操心。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

青年人娶媳婦在那些年也容易,只要家裡是貧下中農成份,當兵很容易,新軍裝一穿,自然有媒婆蜂擁而至。因為當兵,國家管吃管穿,還有六元津貼。哪像現在,必須在縣城有房才能入場。說個笑話:六八年成立公社革委會。有倆女生提前回家,路遇一帥氣的探親兵。一女生驚呼,這兵不知又好了哪個鱉妮。另一個說,小點聲,別讓割草的老貨聽見。割草老人捱罵後,斥責兩女孩說:你們說話為什麼罵老貨?我礙啥事了?說話間大群村鄰趕上來為倆妮幫腔,老漢說明原因後,把倆妮羞得面紅耳赤。由此可看到當兵在社會上的地位。

所以說,時間儘管過了半個世紀,當年的小青年仍然對六七十年代耿耿於懷。物質基礎雖不富裕,精神感覺是揚眉吐氣。條件差的不要緊,那時候,只要捨得八分錢的郵票,就會有成群結隊的四川女郎,越過巴山蜀水,越過陽平關,招之即來,來之能婚。

那時是否值得懷念,也是因人而異。當上兵,當上工人,當上工農兵學員,就會覺得那時更值得懷念。否則可能就會說:還是現在好。因為時代不同了,科技發展了,各行各業都沒法比了。


湖山散人


那時雖然生活條件沒有現在好,但是是十分開心的。

店鋪裡賣著雪花膏💁,搪瓷盆,鐵皮暖壺,寶塔糖,冰棒,北冰洋汽水,大白兔,橘子罐頭,糖果餅乾,麥乳精。。

記得家裡老一輩說過,農忙時,來不及回來做飯吃,帶好飯在田裡吃,吃得很開心;逢年過節烤豬頭吃,玩的玩具都是自己造的,彈弓,紙牌,鐵絲圈,木頭輪,玻璃珠,丫頭喜歡跳皮筋,那時的孩子都是大孩子帶小孩子,翻花繩,看小人書。那時的錢都是幾分幾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