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的农村生活为何更值得怀念?

老孙遁世无闷


怀念六七十年代的人,现在一般都已经是老年人了,他们怀念六七十年代是有以下一个原因的。

其一就是,在哪个时代农村的人们都是非常朴实的,很少有现在的那些的勾心斗角,因为每个人的家庭都是差不多的。

其二在我看来就是怀念小时候的那些小伙伴玩耍的时光,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没有向现在这样,又是电视又是手机什么的,往往都是小孩们在一起玩,大家在一起玩着一些小孩该玩的游戏,大家欢声笑语的很是有意思,不向现在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都是看手机,很少有人唠嗑。

其三在我看来就是那个时候亲情看的都是很重的,一到过年了,一个屯都是热热闹闹的能热闹到十五以后,走亲戚什么的那个时候是很看重的,不像现在过年这样虽然也是很热闹可是很那个时代比还是冷清了不少,虽然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没有现在的好。

总体来说其实每个上了岁数的人都回怀念过去的。等我们到老了的时候也是会怀念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年代的,怀念那个时候无忧无虑玩耍的场景的。







乡村淇译


我是56年出生的,对这个问题有亲身经历,也有深刻的体会。

为什么有些人对那个年代充满怀念?我认为是因为这么几个原因:

一,那个年代的人更有人情味。


在那个年代,可以说一家有难,全村支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村里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家都主动靠前帮忙,忙活完了,主家弄几个简单的菜,到小卖部用地瓜干换几斤白酒,虽然没有今天的丰盛,但是大家也很满足了。那时候平时很难有喝酒的机会,在这样的场合,大家你敬我,我敬你,客客气气,妇女们围在周围,喜喜哈哈,热闹又温馨,真像一家人似的。就算有矛盾的两个人,一旦谁家有事,另一个也照样去帮忙,矛盾也就自动化解了。

说到这里我给大家讲个笑话,也是真事,我村两个有矛盾的人,好几年了都不搭腔。有天在别处的集市上,其中一个看到另一个在和外村的人动手打架,这人也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帮着打外村的人,结果两个人挨了一顿好揍,从此两个人成了患难之交。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人的品性,朴实,透明,仗义,正直,不像今天的人一肚子花花肠子。

二,那个年代的人与人之间差距小,矛盾少。


那是大集体的年代,虽然集体经济薄弱,人们生活水平低,但是全国的农村基本上都在一个档次上,没有太大的差距。记得当时毛主席说过,要努力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体力之间的差别),这些话在当时很暖人心。那时大家吃的基本一样,住的基本一样,穿的基本一样,不像现在,有的人开豪车住别墅,有的人吃低保住土屋。这种巨大的物质差距也造成了更加巨大的感情差距。

三,那个年代山青水绿,环境优美,让人怀念。


那个时候在农村基本没有工业,也就没有污染。人们耕地用黄牛,拉车用毛驴,种地施的是土杂肥,很少用农药。因此,蔬菜和粮食都是有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那时的天是蓝的,一眼望到很远。有时干农活累了,躺在地上休息一会,看着天上的云彩,形态各异,变化莫测,真是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这种感觉很久都没有了。现在每年那么多的雾霾天,显得天低云暗,压得喘不过气来,心情特别沉重。那时到了夏秋季节,路边地头的水沟里,水流清清,有鱼有虾。现在还是那些地方,已经不见了流水,而是养殖户到处乱倒的动物粪便,苍蝇成群,臭不可闻。美丽的乡村环境没有了,怎不叫人怀念呢?

我觉得这些都是让人怀念那个年代的原因吧?你觉得呢?


十里八村众乡亲


60、70年代的农村生活虽然条件差一些,但是人们的思想更单纯,人与人之间更真诚,没有贫富分化,大家平等相处。说说那是的趣事吧。

我是72年的,我记事的时候还是大集体,全村分成七个生产队,生产工具都是集体的,包括牲口。社员们共同劳动挣工分,我小时候每天晚上就跟父亲去生产队记工分。生产队的办公室是土房,厚厚的墙上偶尔会掉下一块泥。每天记完工分小队会计就把工分本放好,其实,现在想起来就像是考勤表。分粮食分物资就按这个工分本做依据。我记得生产队养猪,过年的时候杀猪分肉,猪下水也煮了分给每家户,大盆小盆的往家端猪下水(汤多)的情景真好。大人们舍不得吃,省给孩子们,大人们喝点汤。也其乐融融。夏天分瓜,一大口袋瓜,各种各样的。

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干了。打工,外出做生意还没形成气候。农业生产力很低,没有富余劳力,也不允许外出,一家人一起生活,劳动。亲情没有疏远,家庭稳定,离婚出轨都是遥远的话题。

兄弟姐妹也多,虽然没有什么零食玩具,但不孤独,心理健康快乐。有个铁圈,有个碗片就能玩儿的浑身是汗。

那时的人们没那么多压力。从孩子到大人,都没有多大压力。孩子上学都一样在村里,盖房,结婚都不攀比,不攀比也就无压力。

所以,我说60、70年代的农村生活有值得怀念的地方。






子彬居士


我一直怀念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为什么?一是集体主义有热情,无论是下种插秧锄草、还是收割挑担打场,不论是修提筑坝、还是挑泥挑粪除虫,不论是老、中年人,还是年少或妇女,个个精神奋发,人人不甘落后,真是处处、时时出现比学赶帮超的场面,至今时常浮现眼前;二是家风民风、风清气正,兄弟姑嫂、婆媳妯娌关系亲蜜,朋友同学、邻居讲真情说真话,谁家有好吃的、你家送我我家送你,谁家吵架、马上有人上门劝和,谁家房子漏雨、义务帮忙修理,那种相亲相爱的场面至今脑海在回忆;三是红色基因传递的效应。白天劳动休息、来一段京剧、拉几首红歌,欢声笑语一片,晚上东南西北一个村子围成几团,有的老人讲抗日的故事,有的讲笑话谒后语,退伍军人讲部队的故事,下雨休息开会,不是学老三篇,就是讲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村村有干部住队,总想听总想学,并介绍经验,我记得六九年我十五六岁,住队的干部要我介绍学毛著的体会,跟两家五保户挑水,扶盲人理发,挖地道把脚挖出血不下火线等,赢得了阵阵掌声。那时的人没有私心,没有压力,总想做好事,把帮人当着责任。那时空气新鲜,吃的东西格外好吃。不象现在吃要小心,说话走路要小心,兄弟亲人之间也要小心,活得不自在,疑心私心顾虑重重,活得累人,所以我怀念六七十年代!


炮斌515


怀念什么呀?除了环境未污染外,啥都不如现在好。在农村一过三月就没有粮食吃了(山西长治),只好扒火车到河南买红薯片。一年就吃那几顿面条,饺子在过年才能吃上一顿,猪肉也是有数吃几次。记得七、八岁时(本人五四年生人),有一次放学回家,饭做得有些迟了,我就喊肚饥,起初家人也没在意,谁知我嗓门越来越高,这时父亲过来一巴掌就打过来,我便大哭起来。那时家里根本没有零食,有时能吃到一个上顿丢下的疙瘩就很高兴了。

现在的生活条件大家都看到了,我就不说了,反正小孩们馍馍烧饼都不想吃了,要吃什么汉堡包。


祥云161962774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那时我正处于青少年。我不必说父母去“大兵团”作战,我们几个小伙伴肚子饿了到野草丛中捉油蚱蜢(蝗虫)来办“锅锅宴”,也不说那饿着肚皮跑三十里的去看电影,就回忆下公社书记来我家“蹲点”吧!

本来生产队长已安排到张玉富家(张玉富家条件要好些),可许书记来了偏要在我们家住。我们家每天都是“清汤寡水”的红苕稀饭,我们很过意不去,“许书记怎么能过这样的生活”。我们在想。可是,许书记真的和我们同吃同住,他见我们没吃过肉,把他的计划拿给我们“打牙祭”。

我们和许书记很亲敬,不管家里的大小事父母都是当着书记说,没有遮拦,家是一家人似的。

许书记也很讲原则,他每吃一顿饭就在本子上打个勾,(每顿交四两粮、二角钱)到月底亲手交在父亲的手上。

许书记已经逝世多年,他留给我们的是那个时代干群关係如同鱼水之情!值得怀念。

曾经有人说过“怀旧是衰老的象征”。可是,今天我忆起这件事来,象是在热天喝着冰淇凌,非常爽快|


用户5478553875191蒋


我来告诉大家为什么老一辈人非常留恋那个年代吧!

我是四六年出生的,六七十年代,我正是好时候,因为当时是大集体,没有私人空间!所以私字做不了怪!

我们村百来十户人家,共分四个小队,队里的青壮年男女,都集体下地劳动,锄,种,收,割,一起参加,青年男女,一起干着活,说着话,非常愉快,休息时间,打闹戏耍,乐趣无限!有时候没觉得累,就晌天了!

妇女老人,在场园干活,十点半就可以收工回家做饭,生产队里有副业,还有牲畜类,还有果园,都有专人负责,每家每人只有几厘自留地,种菜用!人们的口粮烧草,全是生产队分配,

正因为这样,人们的私心杂念特别少,青年都要求进步,写入团申请,入党申请的特别多,团工作也很到位,晚上组织团员学习,义务劳动,评三好青年,五好家庭!

学习毛主席语录,斗私批修,人们的思想觉悟非常高,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发挥的淋沥尽致,当时的粮食,放在门外没人偷,一家盖房子,全生产队人帮忙,不要报酬,户主不过意了,中午包上些大包子管顿饭就行了!

生病了,有合作医疗,找赤脚医生,吃药打针不花钱!赤脚医生,随叫随到,不用送礼,不用送红包!接生一个小孩,只收一元五角钱,交给合作医疗!

那个年代,没有小偷,没有炸骗犯,更没有抢劫犯!

公社经常召开会议,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汇报,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开会前红歌此起彼伏,村与村相互比赛,别看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视,年轻人的娱乐一点不少,冬闲时,各村组织节目,到公社汇演比赛!我当时可是身在其中!感觉过的无比充实,现在想起,还回味无穷!

续,我说的句句属实,没有一点胡编乱造,当时讲成份,讲阶段斗爭,处理事情上纲上线,一切贫下中农都有我一样的感受!

当然,家庭成份有问题的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受到歧视,政治地位低,思想有顾虑,所以他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快乐!


老李说事666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虽然不是农村人,但是在农村生活过,我目睹了当时农村人的日常生活。那时候的农村人,尤其是农村妇女,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是苦不堪言。首先,物资极度贫乏;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粮食不够吃,有的家庭炒菜不放油,照明没有电,点的是葵花杆和松树膏,条件好点的用煤油灯。二是缺医少药,有病没钱治,小病抗大病躺重病等着见阎王。三是劳动繁重,要参加生产队的统一出工,妇女们还要煮饭,养猪,洗衣,种菜,从天亮到晚上九十点钟没有歇气的时候。四是文化生活单调。一年看一场电影,更谈不上电视,和我同龄的很多农村女孩不能上学,比我年龄大的几乎都是文盲。女孩子扎头发的橡皮筋都很少,好多小姑娘就用旧布条绑头发,男孩子夏天都不穿衣裤。 虽然那时候有很多值得怀念的地方,但是生存的需要都无法解决。常年饿着肚子还谈什么精神面貌。要说怀念那时候,也就像现在吃惯了好的,偶尔也想吃过去的粗粮野菜,要你连续吃上三餐你就会有意见的。


远远地看你269745931


在1970年前后,感觉水是污染很少,水塘的水,小河的水,都能见底。劳动时渴了,就到水边捧出河水就喝,因为河水清澈,不感觉恶心,喝了以后也从未拉过肚子。空气也没污染。走到田间地头 ,空气清新,闻着很爽。

再一个是那时不用学习数理化,尤其是不用学习英语。那时候从没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大。那时也不用上辅导班,星期天,寒暑假不补课,可以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热了随时能找个水塘洗澡,太舒畅了。大班子活,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笑间就中午了。

再一个是没有就业压力。高中毕业后,城市的知识青年是上山下乡,农村的叫回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后学生自己就不用操心了。爹妈有能力,可以找掌权人安排子女当兵,当工人,当民办教师。自己就不用操心了。所以,如今尽管过了四五十年,仍然觉得自己那些年太享福,不学abc,照样当接班人。再一个是当年的农业劳动也很快乐。不会操心,不知道农活咋干,但是有生产队长操心。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

青年人娶媳妇在那些年也容易,只要家里是贫下中农成份,当兵很容易,新军装一穿,自然有媒婆蜂拥而至。因为当兵,国家管吃管穿,还有六元津贴。哪像现在,必须在县城有房才能入场。说个笑话:六八年成立公社革委会。有俩女生提前回家,路遇一帅气的探亲兵。一女生惊呼,这兵不知又好了哪个鳖妮。另一个说,小点声,别让割草的老货听见。割草老人挨骂后,斥责两女孩说:你们说话为什么骂老货?我碍啥事了?说话间大群村邻赶上来为俩妮帮腔,老汉说明原因后,把俩妮羞得面红耳赤。由此可看到当兵在社会上的地位。

所以说,时间尽管过了半个世纪,当年的小青年仍然对六七十年代耿耿于怀。物质基础虽不富裕,精神感觉是扬眉吐气。条件差的不要紧,那时候,只要舍得八分钱的邮票,就会有成群结队的四川女郎,越过巴山蜀水,越过阳平关,招之即来,来之能婚。

那时是否值得怀念,也是因人而异。当上兵,当上工人,当上工农兵学员,就会觉得那时更值得怀念。否则可能就会说:还是现在好。因为时代不同了,科技发展了,各行各业都没法比了。


湖山散人


那时虽然生活条件没有现在好,但是是十分开心的。

店铺里卖着雪花膏💁,搪瓷盆,铁皮暖壶,宝塔糖,冰棒,北冰洋汽水,大白兔,橘子罐头,糖果饼干,麦乳精。。

记得家里老一辈说过,农忙时,来不及回来做饭吃,带好饭在田里吃,吃得很开心;逢年过节烤猪头吃,玩的玩具都是自己造的,弹弓,纸牌,铁丝圈,木头轮,玻璃珠,丫头喜欢跳皮筋,那时的孩子都是大孩子带小孩子,翻花绳,看小人书。那时的钱都是几分几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