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外國為什麼無法複製中國方法?

中國的鄉土社會植根於土地,是農業社會中特有的形態。每家每戶基於一片土地生存,繁衍。即便現在城鎮化的步伐日益趨穩,中國社會仍然擺不脫幾千年鄉土社會所帶來的影響。所以在新冠疫情中,民間的表現,也再一次驗證了費孝通先生在《鄉土社會》中的研究結論。

防控疫情,外國為什麼無法複製中國方法?

社會生活究其本質,是人的生活。理論的作用,在於聯繫實踐,反覆驗證從而為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在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中亦有參考價值。所以我們不妨藉助這場疫情,好好地來看看中國社會里層的樣子。

鄉土本色:“熟悉”而又“陌生”的社會

費孝通指出,“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因而要了解中國,要了解中國在這次疫情中做出的反應,就必須要了解中國的鄉土文化。

中國社會圍繞土地而生長壯大,不同於遊牧,土地是固定的,因而中國鄉土社會的流動性並不大。即便現在大批大批人流向城市,他們身後仍然有著特有的鄉土情結。這顯著地表現在過年的時候,都有回鄉的考量,無論在城裡的是彼特還是瑪麗,回到鄉下都是從前那個二狗哥和阿麗。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春節到外省或者境外旅遊。我身邊幾個朋友,這兩年來,年年春節打算出境旅遊,但是無一例外的,都選擇了在家過完除夕再出發。鄉愁,團圓,依然是紮根於中國人身上的傳統驅動力。

防控疫情,外國為什麼無法複製中國方法?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

即便一批又一批人從鄉村走向城鎮,被土地“鎖住”的人們在空間的排列上,就體現為孤立和隔膜,但是這種孤立並不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家族為單位。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新冠疫情顯著地體現為“家族聚集式”。

這次的新冠疫情,在中國農曆新年期間爆發,剛好卡在了一年一度的中國闔家團圓時刻,彼時中國社會的狀態不是一個正常的、有序生產的狀態,而是暫時進入了原計劃7天的休眠期。

病毒的高傳染性決定了我們必須與病毒賽跑,一旦過了年三十,基於中國人春節互相串門的習俗,會發生小範圍內的人口流動,那個時候再行動,就晚了。

於是,1月23日,年二九。武漢封城。

在大年初二以前,以家族為單位的假期定點“隔離”,為武漢封城決策的施行營造了寶貴的條件,同時,封鎖一個幾千萬人口的城市,並且是春運期間九省通衢的武漢,這個決策需要極大的戰略定力。

現在看來,封城的決定無疑是極正確的。

防控疫情,外國為什麼無法複製中國方法?

維繫著私人的道德

費孝通認為,中國的社會結構本身是差序格局。什麼是差序格局呢?即是以人為中心,每個人的圈子都像是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這個“推出去的圈子”就是其社會影響,因人因時而異且富於伸縮。

家庭在西方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如果你的西方朋友對你說他帶了“他的家庭”來你家做客,那麼你很容易就能知道會有幾口人來,分別是誰。因為西方人的家庭包括妻子以及尚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是帶了妻子前來,就不會說是帶了“家庭”。而中國的鄉土文化中,“家”可謂伸縮自如。夫妻是家,夫妻孩子是家,七大姑八大姨也是家。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新冠疫情爆發時,如果多個家族有一人感染,每家隔離的人頭數差異炯大的原因。有的家庭很小,而有的家族幾代,人口眾多。人數越多,對疫情防控的影響就越大,成本就越高。

防控疫情,外國為什麼無法複製中國方法?

為什麼在疫情防控中不能忽視道德的力量?

你應該還記得,這些“硬核”防控標語:

帶病回鄉不孝兒郎,傳染爹孃喪盡天良!

出來聚會的是無恥之輩,一起打麻將的是亡命之徒!

疫情期間,對於不配合隔離,瞞報謊報,帶病毒四處亂串的人,社會上人人譴責。這樣的譴責聲音為何如此一致且響亮?

防控疫情,外國為什麼無法複製中國方法?

這些硬核勸導之所以卓有成效,一方面是通過接地氣的三言兩語,將複雜的內容說清楚,詼諧幽默直抵人心。另一方面,部分地運用了“孝順”“廉恥”等傳統道德帶來的束縛。

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在這裡的“禮”並不是文質彬彬,高度文明的意思,這裡的禮指的是社會公認的行為規範。常常伴隨著兇殘與“野蠻”,如同舊社會的禮治,例如陪葬,殺人祭旗等“禮”。在現代社會,在數千年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仍然在主導人們的生活。

鄉土社會中,人們對生活的態度是以克己來遷就外界,也就是改變自己去適合於外在的秩序。而社會秩序反過來制約著個人行為,一切足以破壞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著。

這就是為什麼只要隔離這種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秩序以後,但凡有人出來搞破壞,甚至會千夫所指的原因。

在中國,功德無量的人,後代刻碑,建廟以使其芳名百世流傳,而違反仁義者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永不得翻身。中國人深知這點,也深深在意這單,所以禮俗的限制不僅在身外,更在身內的心。

防控疫情,外國為什麼無法複製中國方法?

對死亡的態度

人有兩個屬性:生物人和社會人。

我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已經存在的社會結構裡,行為舉止都與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另外一方面,我們是生物人,絕大多數逃不了對死亡的恐懼或排斥。當面對未知的危險,有可能威脅到生命的時候,我們只能做出躲避或擊敗的選擇。

清醒地“怕死”,也成為抗擊病毒的“武器”。

在病毒在全球的無差別化攻擊下,全球各地的行動背後,體現的正是其民族深遠的文化影響。所以西方防疫的手段和方法,不可能和我們一樣,效果也自然就會有了區別。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