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外国为什么无法复制中国方法?

中国的乡土社会植根于土地,是农业社会中特有的形态。每家每户基于一片土地生存,繁衍。即便现在城镇化的步伐日益趋稳,中国社会仍然摆不脱几千年乡土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在新冠疫情中,民间的表现,也再一次验证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社会》中的研究结论。

防控疫情,外国为什么无法复制中国方法?

社会生活究其本质,是人的生活。理论的作用,在于联系实践,反复验证从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亦有参考价值。所以我们不妨借助这场疫情,好好地来看看中国社会里层的样子。

乡土本色:“熟悉”而又“陌生”的社会

费孝通指出,“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而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在这次疫情中做出的反应,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的乡土文化。

中国社会围绕土地而生长壮大,不同于游牧,土地是固定的,因而中国乡土社会的流动性并不大。即便现在大批大批人流向城市,他们身后仍然有着特有的乡土情结。这显著地表现在过年的时候,都有回乡的考量,无论在城里的是彼特还是玛丽,回到乡下都是从前那个二狗哥和阿丽。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春节到外省或者境外旅游。我身边几个朋友,这两年来,年年春节打算出境旅游,但是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在家过完除夕再出发。乡愁,团圆,依然是扎根于中国人身上的传统驱动力。

防控疫情,外国为什么无法复制中国方法?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即便一批又一批人从乡村走向城镇,被土地“锁住”的人们在空间的排列上,就体现为孤立和隔膜,但是这种孤立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家族为单位。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新冠疫情显著地体现为“家族聚集式”。

这次的新冠疫情,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爆发,刚好卡在了一年一度的中国阖家团圆时刻,彼时中国社会的状态不是一个正常的、有序生产的状态,而是暂时进入了原计划7天的休眠期。

病毒的高传染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与病毒赛跑,一旦过了年三十,基于中国人春节互相串门的习俗,会发生小范围内的人口流动,那个时候再行动,就晚了。

于是,1月23日,年二九。武汉封城。

在大年初二以前,以家族为单位的假期定点“隔离”,为武汉封城决策的施行营造了宝贵的条件,同时,封锁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城市,并且是春运期间九省通衢的武汉,这个决策需要极大的战略定力。

现在看来,封城的决定无疑是极正确的。

防控疫情,外国为什么无法复制中国方法?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本身是差序格局。什么是差序格局呢?即是以人为中心,每个人的圈子都像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个“推出去的圈子”就是其社会影响,因人因时而异且富于伸缩。

家庭在西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你的西方朋友对你说他带了“他的家庭”来你家做客,那么你很容易就能知道会有几口人来,分别是谁。因为西方人的家庭包括妻子以及尚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是带了妻子前来,就不会说是带了“家庭”。而中国的乡土文化中,“家”可谓伸缩自如。夫妻是家,夫妻孩子是家,七大姑八大姨也是家。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新冠疫情爆发时,如果多个家族有一人感染,每家隔离的人头数差异炯大的原因。有的家庭很小,而有的家族几代,人口众多。人数越多,对疫情防控的影响就越大,成本就越高。

防控疫情,外国为什么无法复制中国方法?

为什么在疫情防控中不能忽视道德的力量?

你应该还记得,这些“硬核”防控标语:

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

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

疫情期间,对于不配合隔离,瞒报谎报,带病毒四处乱串的人,社会上人人谴责。这样的谴责声音为何如此一致且响亮?

防控疫情,外国为什么无法复制中国方法?

这些硬核劝导之所以卓有成效,一方面是通过接地气的三言两语,将复杂的内容说清楚,诙谐幽默直抵人心。另一方面,部分地运用了“孝顺”“廉耻”等传统道德带来的束缚。

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这里的“礼”并不是文质彬彬,高度文明的意思,这里的礼指的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常常伴随着凶残与“野蛮”,如同旧社会的礼治,例如陪葬,杀人祭旗等“礼”。在现代社会,在数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仍然在主导人们的生活。

乡土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也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而社会秩序反过来制约着个人行为,一切足以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这就是为什么只要隔离这种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秩序以后,但凡有人出来搞破坏,甚至会千夫所指的原因。

在中国,功德无量的人,后代刻碑,建庙以使其芳名百世流传,而违反仁义者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永不得翻身。中国人深知这点,也深深在意这单,所以礼俗的限制不仅在身外,更在身内的心。

防控疫情,外国为什么无法复制中国方法?

对死亡的态度

人有两个属性:生物人和社会人。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社会结构里,行为举止都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另外一方面,我们是生物人,绝大多数逃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或排斥。当面对未知的危险,有可能威胁到生命的时候,我们只能做出躲避或击败的选择。

清醒地“怕死”,也成为抗击病毒的“武器”。

在病毒在全球的无差别化攻击下,全球各地的行动背后,体现的正是其民族深远的文化影响。所以西方防疫的手段和方法,不可能和我们一样,效果也自然就会有了区别。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