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樓市崩盤? 小心被忽悠了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今年年初房地產市場出現“斷崖式”下跌。統計數據顯示,2月份不少城市出現了新房和二手房“零成交”現象,房企破產數量同比上升。基於此,關於樓市即將崩盤的言論活躍了起來。


實際上,疫情對樓市的影響是暫時的。長期來看,中國樓市仍將保持穩健,“樓市崩盤論”根本站不住腳。

先看短期,受疫情影響,房地產行業和房企暫時出現了線下銷售停滯、現金流下滑、債務集中到期、復工緩慢等困難。為了應對疫情影響,各地政府緊急出手,防範樓市風險,幫助房企渡過難關。一方面,積極為企業解困,涉及支持企業復工,放寬預售條件,緩解房企拿地投資壓力等;另一方面,提振需求維穩樓市,包括購房補貼、稅費減免、調降首付比例等。

從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也可以看出,疫情之下主要城市房價依然保持了相對穩定。2月份,4座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持平,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2%。31座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微漲0.1%,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持平,與上月相同。35座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微漲0.1%,漲幅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

疫情可能導致各城市供需出現短期改變,但不會改變長期供需趨勢。長遠來看,我國城鎮化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4000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60.6%。與發達國家普遍75%以上的城鎮化率相比,我國還有15%的發展空間。這意味著,我國仍有約2億城鎮人口增量,這些都是潛在購房需求。

同時,中國經濟雖然已經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步入中高速增長,但經濟增速仍然在全球名列前茅,居民收入還會繼續增加,購買力不會消失。儘管全國大範圍、大幅度地調控樓市,但市場仍然保持增長態勢。2019年全年住宅成交總面積18.9億平方米,較2016年增加2%。

此外,中國樓市調控長期積累的制度優勢也為樓市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201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確定,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全面落實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將成為長效調控機制,這些都將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實際上,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調控思路下,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不斷趨於成熟,投機性需求已經基本從樓市撤離,全國降溫城市不斷增多。在商品房成交量總體上行情況下,房價整體上漲態勢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證了樓市的平穩運行。

在中央層面,房地產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夯實城市主體責任,土地調控機制顯著完善、財稅制度邁出重要步伐、區域發展規劃不斷出臺,穩妥推進房地產長效機制試點。從各地來看,地方政府錨定“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因城、因區、因時施策,積極主動作為,保持了樓市總體平穩運行。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樓市不會出現大起大落,大家不應被“樓市崩盤”等不靠譜的結論所矇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