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後,你有幾個真正的朋友?為什麼?

煎餅果子還是雞蛋灌餅


  實話來說一個都沒有,怎麼說呢?職場並不同校園,人際關係比你想象中的要複雜的多。

  同一個單位環境內,大家需要相互依靠幫助,可能就會抱團,來更好的適應這個環境。除非你真的不太合群,否則關係一般都是能維持在一個比較不好的狀態的。

  相反脫離這個環境了,那關係就變的很微妙了。最常見的就是微信朋友圈裡面的各種秀,相互點贊,相互評論。但僅僅線上的維持而已,真正線下還能碰的到,願意去碰的不是說沒有,只是少的可憐而已。基本就是熟悉的陌生人,還看不到那種。

  我自己就碰見過,以前一起工作的同事。離職的時候挑了一個星期六不上班的時間就跑了,之後很長的時間就是微信朋友圈裡面見。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天她無聊了,就找我聊天,美名曰關心我,我還不知好歹。而且還無意間刺探情況,當然她的信息都是道聽途說的而已。聽說你們週末雙休改單休了唉!我一聽這話就瞭解什麼情況了,但是我也沒有戳破她,她認為是就是吧!從此之後,再沒聯繫過了,果然只是單純的打聽情況而已呢!

  還有一些,平時也不太聯繫的。但是還會找你幫忙的,也碰見過以前離職的一個做行政的小姐姐。以前在辦公室需要百度文庫裡面的一些文章資料,都是我去想辦法弄出來,整理好,發給她們的,她們自己本身是不會做這個事情的。脫離的這個環境,沒有人能依賴了,怎麼辦?找個好心人幫忙唄!這是出於利益的維繫和聯繫的,我自己能幫還是幫的,只要你求人辦事態度誠懇一點就好。但也挺沒意思的,需要的時候找到你,不需要的時候記憶中完全沒有你,真的現實呢!

  我更喜歡那種離職了,老實一點的。微信朋友圈發發信息就算了,人家是真的把你當陌生人,所以不會刻意去打擾你,也不會有虛偽做作,就很正常,也就是所謂懂得做人吧!


關於工作的破事吐槽


這都是看人的性格, 我和我朋友就是不同的相反例子,造就成不同的業餘生活。

我朋友性格開朗大方,為人不計較,愛說笑話。

舉個幽默例子:有次過年我見到朋友又長胖了,我就直勾勾地說出來,朋友說:是啊,我的新年願望是財源滾滾今年完成了四分之三,圓滾滾。

日常相處中有什麼好玩的都會主動約人出去,會照顧他人感受,換位思考。

我就跟他相反,比較計較,不夠風趣幽默,自信心不足。

出來工作後,我都不會主動聯繫同事出去玩,和同事之間會有一層隱形的牆。主要原因還是自己,當自己客客氣氣的時候,別人對你也是客客氣氣,關係有不會有更近一步。

最深層還是思維的問題

1.覺得同事的關係是有利益關係在裡面,處理不好會給出賣,仔細想想有什麼好出賣的?人對親近關係都有一種恐懼感。

2.除了工作業餘時間過得太枯燥,下班後就會在家裡刷視頻,玩遊戲,沒有其它的娛樂交際。

3.被動思維,草根家庭沒錢出去交際,在家裡應該用業餘時間自學些有用的技能提升自己等等,然而多數人還是沉迷於網絡上。

怎樣走出困境?

1.主動思維:找一個興趣點,業餘時間自學買課程,拜師。當你在一個領域吃開了,自然會有人記住你,混熟這個圈子就會認識更多的人。

2.通過認識的人裡,你可以跟他們交換技能,資源,互惠互利,當你認識的人越多,你的交際水平就越高,之前的社交恐懼的心理會被交際中的正面回饋徹底解決。

3.打通了這關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你的女朋友,你的財富,你的機遇都會從這一項專精裡得到走向人生巔峰。


jj71601416


有三兩個,但都不經常聯繫

有這幾點原因吧

一、開始懂事了

也就是說有了強烈賺錢的驅動力,所有的交際開始考慮時間成本,基本上沒那麼多的時間去和朋友聯繫甚至是交心,大多時候也是形單影隻,心事重重,孤軍奮戰

二、環境的問題

一般在職場上很難再交到交心的朋友,畢竟這是一個功利場,我們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大家聚集到一塊不就是為了那點事兒嘛,所以擺正心態,拿到自己該拿的東西,至於其它,隨緣吧,當然你把這種事情說得絕對了,也不好,一半一半吧

三、個人問題

有時候不是不願意和朋友們聯繫,沒時間啊,整天是忙不完的工作,想不完的事情,沒辦法

總結:眾生皆苦,先謀生,後面再考慮感情,畢竟沒有面包,感情就顯得蒼白無力,你說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e846d46de1ba4782ba73e6d596ea7993\

王源博


工作後,真正的朋友不多,也就那麼3,4個,為什麼?

因為以下幾點,

1,工作本身就比較累,每天還要加班,996。

2,工作中沒有太多時間接觸到到人,都是各做各的事。

3,職場中的勾心鬥角。

4,很難有共同話題。

5,人人都勢力,你有利用價值就跟你打交道。

6,職場中的切記什麼話都跟人說。

7,職場中存在競爭,大家都是潛在對手。

8,一有時間,大家都玩手機,沒功夫搭理你。

總之,職場中沒朋友這是很正常的,何況真正的朋友。


王文雅


工作後你可能會有朋友,但是少之又少

首先職場,顧名思義是賺錢爭榮譽的場所。白天精疲力盡的上班,聊天討論的話題很多是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下班之後拖著疲憊的身體迴歸家庭。處理工作已經跟頭疼了,還要處理和同事朋友之間的關係,太累了!

真朋友是願意一起娛樂,一起抱怨,一起瘋狂,一起開心難過的存在!俗話說,我們總是會把我們的壞脾氣給到身邊的親密好友或者家人。在工作的場合,這是極其不恰當的!和工作夥伴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害怕自己的抱怨被多嘴或者不懷好意之人穿到領導耳朵。

但也也不排除找到真朋友的可能性,更何況你的另一半也可能在工作的時候找到。

哈哈,大家都善良點,客客氣氣不好嗎?等待打臉中?



小六之胖噠噠愛次


你的同事永遠不可能成為你的朋友的,因為你們之間有利益關係,所以你有什麼心裡話不能和你的同事說,這是職場規則。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才會說這樣一句話:大學是最好的交朋友的時候,畢業後就很難交到真朋友了!

我之所以發出這樣的感嘆源於我曾經給一個以前工作的同事打電話,說去找她,開始我沒有說找她幹嘛,她的第一反應是:很忙,要加班,然後我說我難得去一趟她上班的地方,她的第二反應是:上班不允許會客。再後來我說就送點東西過去給她,她的第三反應還是:可能抽不過空來。後來我居然還厚著臉皮說了緣由,看她沒回復,我就打了電話,電話接通後,還好沒有什麼尷尬,噓寒問暖了幾句就直奔主題,我開玩笑問她怎麼現在管理這麼嚴了,她說最近很忙,問我幾點過來?我說中午左右,她說12點半以後就可以,12點半以前她們還在吃飯,我說好沒問題,她緊接著就說有電話打過來了,我立馬知趣的草草結束了電話。掛完電話後,看著自己從老家想要帶給對方的特產,想想對方的冷漠和冷淡,再想起曾經在一起共事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無話不談的那種親密,我的心裡還是多少有些觸動!所謂物是人非、人走茶涼,大概就是這個感覺!

所以,即便你不承認,工作久了,你還是會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就是工作以後,確實很難再交到知心的朋友,一來工作中只要有同事在,都涉及到利益,二來在不同行業摸爬滾打一遍以後,很多人對人性有點失望。不是世故,是因為被傷的次數多了,就懂得保護自己了。

大多數情況下,同事之間相敬如賓,我覺得這樣就很好,同事之間越簡單越好。因為不管同事關係再好,一旦產生利益關係,有機會升職加薪的時候,你們之間就存在了競爭關係。所以,首先把工作做好,友誼什麼的就不要抱太大希望了。


阿挖職場創業


記得《我的前半生》裡面賀函跟羅子君說的一句話“你來工作是來賺錢的,不是來交朋友的。如果能交到朋友那是驚喜,交不到朋友那才是正常的。”職場跟校園完全不一樣,工作後確實難以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純真的校園生活中,大家都是年輕的同齡人,奔著共同完成學業的目的,相互之間沒有什麼利益關係,白天一起學習晚上一起住宿生活習慣一致,朝夕相處無話不談,同學之間很容易成為知根知底的好朋友,這份真摯的友誼一直到踏入社會都會持續下去。

踏入職場工作後,周圍同事們年齡、性格、習慣各異,工作崗位內容也不同,大家都耕耘著各自的那一畝三分地,相互之間存在著合作或競爭的利益關係。大家也都不再是楞頭小青年,經過職場薰陶慢慢地人情事故了起來,很難再吐露真情甚至會相互設防。職場中的朋友更多的是能合作共處的普通朋友,表面上看起來樂呵呵一團,但是交心式的友情關係很難建立。這個時候回想起大學時代真摯的友誼顯得尤為彌足珍貴。

最後再分享一個職場上的友情故事:我之前有一個同事在單位工作了6年,她在辦公室也建立了幾個走得比較近的同事朋友,有時週末會一起聚餐或一起遊玩。後來有一次由於工作失誤的原因,給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公司決定要處罰她。她不滿公司的懲戒結果與領導大鬧,最後一拍桌子要辭職走人,弄得特別尷尬。最後一天她來找人事辦離職手續,可能因為大家都知道她負面的離職原因吧,她的幾個同事朋友沒有一個人去安慰一句或者告別一下,甚至碰到了也有些避瘟疫似的特意繞開了走,像是要撇清關係。

所以你在公司沒有幾個朋友,也不用特別失落或感到孤獨,有合拍的同事就多聊幾句,沒有也沒關係就理當給自己靜靜心。隨遇而安,你就是自己的主角,一個人也可以有美好的生活。


葉姐來羅


在單位孤獨是很正常的,必須孤獨。

在單位不能存在能交心的朋友,不管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不管在國營、外資還是私企,都是這樣。

因為,同事之間不單純是朋友關係,更是競爭關係,也就是厲害關係。

在職場中,你這樣的人,基本上不可能進步。在職場中與大學不一樣,人家男同志都有自己的家庭,就幫忙拎東西這種事,偶爾做做可以,但是經常做難免閒言碎語,對大家都不好。


談笑閣


我工作以外真正的朋友沒幾個。因為我這個人比較內向,不善於跟人家打交道。就是那種宅男型的。


袁天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