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倭寇和蒙古的戚家軍,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夜之間被屠殺殆盡

明朝中期雖然號稱百萬軍隊,但是真正能拿出手的就是戚繼光一手創立的戚家軍了,然而萬曆二十三年發生的薊州之變,使這支以8000人橫掃蒙古十萬大軍的特種兵全部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50年後朱元璋一手創立的大明朝也跟著消失的歷史之中。

抗擊倭寇和蒙古的戚家軍,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夜之間被屠殺殆盡

薊州兵變的經過

萬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在北部邊疆抗擊蒙古取得巨大勝利和出征朝鮮給朝鮮軍民留下最好印象的明朝軍隊——戚家軍,被薊鎮總兵官王保將他們騙到演武場誘殺。理由是戚家軍兵變。

“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

《兩朝平攘錄》:平壤南兵撤回時,以王賞不給鼓譟於石門寨。總兵王保與南兵有小忿,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

《朝鮮宣祖實錄》:建昌營調南兵三千留養,以備倭之緩急。而十月間,以離家日久,錢糧不給,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

這支軍隊前後兩次出征朝鮮,不但作戰勇敢,軍紀極佳,還從不騷擾地方百姓。朝鮮人民對吳惟忠所領的南兵(戚家軍),無一不是稱讚有加,在明朝援助朝鮮的戰場上戰功卓著,吳惟忠、駱尚志、王必迪被稱為“南兵三營將”。

抗擊倭寇和蒙古的戚家軍,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夜之間被屠殺殆盡

明神宗一朝,先後發生過多次兵變,比如杭州兵變,廣東羅定兵變,四川建武兵變,潯陽兵變,甘肅兵變,永昌兵變,雖然都被朝廷鎮壓了,但是明朝的軍事力量也遭到了削弱,那麼一直以軍紀嚴明著稱的戚家軍,為什麼會被人按上一個兵變的帽子,而最終被王保舉起屠刀呢。

表面上的原因是戚家軍聚眾鬧事,索要欠餉。

明朝中期,士兵每年的餉銀是十八兩左右,但是由於是外出朝鮮作戰,宋應昌將南軍的軍餉提高了一倍,達到了一年43兩左右,宋應昌在任時,都是按照這個標準發放,然而他在第二次倭寇援朝戰爭之前被撤職,軍餉並未全部按期發放,造成了隱患,加上朝廷許諾給他們的第一次入朝作戰的賞金也沒有發放給士兵。宋英昌優待入朝士兵,可以提高士氣,增強戰鬥力,但是離職時沒做好善後工作,宋英昌自己也在給內閣首輔王錫爵的書信中說:平壤首級大功未賞,各軍志意似不如前,是人事不在我,幸相公留意焉。

其背後原因是明中期朝中派系之爭

抗擊倭寇和蒙古的戚家軍,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夜之間被屠殺殆盡

在經常欠薪的明中期,士兵不滿乃至鬧事的情況經常可見,但是為何戚家軍會被屠戮牽涉到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軍中的南北之爭。南軍都是戚繼光從浙江徵募的,前後兩萬多人。在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中吳惟忠所率領的3700多南兵表現出色,朝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南兵不顧生死,一向直前,吳惟忠之功最高。”

然而,第一次入朝的統帥卻是北軍的靈魂人物李如松,他在戰後軍功分配上,明顯偏袒北軍,將原來南軍的戰功歸功於北軍頭上,如平壤的“首敘”功,吳惟忠奮勇先登,最終歸功給北軍將領楊元頭。

李如松這樣的做法,遭受到南兵的不滿和譴責,南兵將領王必迪甚至當面斥責李如松“不智不信不仁”,下級當面斥責上級,可想而知南兵是多麼的憤怒。碧蹄館之戰後,李如松戰意低落,沒有進一步的軍事行動,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抗擊倭寇和蒙古的戚家軍,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夜之間被屠殺殆盡

戚繼光之所以把南兵調到薊鎮,就是想改變北兵的風氣,戚家軍的軍紀有目共睹,但是戚繼光的這種做法勢必會傷害到部分人的利益,同時也會造成南北士兵之間的矛盾,戚繼光在此時,並不是很明顯,等到戚繼光死後,裂痕越來越大。

張居正、戚繼光死後,繼任者多是北方人,多少會偏向老鄉,宋英昌被罷官後,南兵更加勢單力孤,無人為他們說話,前面答應的餉銀,更是不知找誰去要。因此,薊鎮兵變的爆發,正是南北矛盾的爆發,在這場兵變中,沒有支持的南兵被心懷怨恨北方軍官誘殺,然後隨便扣上個謀反的罪名,這才是真相。

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明朝軍隊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弊端

抗擊倭寇和蒙古的戚家軍,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夜之間被屠殺殆盡

明朝軍事制度,從軍戶制度改革成募兵制,萬曆晚期,已經運行得越來越艱難,張居正經過數十年新政才充實的國庫被不斷地對外用兵消耗殆盡。長時間欠餉,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還多次出現兵變,九邊重鎮之首薊鎮出了這樣的事情,一定是制度、環節上出了問題,然而萬曆皇帝顯然沒有引起重視,此事發生后王保不但沒有受到任何處罰,還直接替代董一元鎮守遼東。

戚家軍在為了國家榮耀,在朝鮮戰場上奮勇當先,立下汗馬功勞,回到國內之後不但沒有得到出征前上級的承諾,還在駐地被自己長官誘殺,可見當時的政府是如何的昏庸。

薊鎮兵變後,戚繼光用了十六年的時間才,構築的防線很快失去了作用。30年後,皇太極指揮清軍長驅直入,大明在北方邊防沒起到絲毫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