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倭寇和蒙古的戚家军,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夜之间被屠杀殆尽

明朝中期虽然号称百万军队,但是真正能拿出手的就是戚继光一手创立的戚家军了,然而万历二十三年发生的蓟州之变,使这支以8000人横扫蒙古十万大军的特种兵全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50年后朱元璋一手创立的大明朝也跟着消失的历史之中。

抗击倭寇和蒙古的戚家军,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夜之间被屠杀殆尽

蓟州兵变的经过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在北部边疆抗击蒙古取得巨大胜利和出征朝鲜给朝鲜军民留下最好印象的明朝军队——戚家军,被蓟镇总兵官王保将他们骗到演武场诱杀。理由是戚家军兵变。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两朝平攘录》:平壤南兵撤回时,以王赏不给鼓噪于石门寨。总兵王保与南兵有小忿,遂以激变耸惑军门,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

《朝鲜宣祖实录》:建昌营调南兵三千留养,以备倭之缓急。而十月间,以离家日久,钱粮不给,含忿谋作乱。事觉,杀三千三百余口。

这支军队前后两次出征朝鲜,不但作战勇敢,军纪极佳,还从不骚扰地方百姓。朝鲜人民对吴惟忠所领的南兵(戚家军),无一不是称赞有加,在明朝援助朝鲜的战场上战功卓著,吴惟忠、骆尚志、王必迪被称为“南兵三营将”。

抗击倭寇和蒙古的戚家军,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夜之间被屠杀殆尽

明神宗一朝,先后发生过多次兵变,比如杭州兵变,广东罗定兵变,四川建武兵变,浔阳兵变,甘肃兵变,永昌兵变,虽然都被朝廷镇压了,但是明朝的军事力量也遭到了削弱,那么一直以军纪严明著称的戚家军,为什么会被人按上一个兵变的帽子,而最终被王保举起屠刀呢。

表面上的原因是戚家军聚众闹事,索要欠饷。

明朝中期,士兵每年的饷银是十八两左右,但是由于是外出朝鲜作战,宋应昌将南军的军饷提高了一倍,达到了一年43两左右,宋应昌在任时,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发放,然而他在第二次倭寇援朝战争之前被撤职,军饷并未全部按期发放,造成了隐患,加上朝廷许诺给他们的第一次入朝作战的赏金也没有发放给士兵。宋英昌优待入朝士兵,可以提高士气,增强战斗力,但是离职时没做好善后工作,宋英昌自己也在给内阁首辅王锡爵的书信中说:平壤首级大功未赏,各军志意似不如前,是人事不在我,幸相公留意焉。

其背后原因是明中期朝中派系之争

抗击倭寇和蒙古的戚家军,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夜之间被屠杀殆尽

在经常欠薪的明中期,士兵不满乃至闹事的情况经常可见,但是为何戚家军会被屠戮牵涉到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军中的南北之争。南军都是戚继光从浙江征募的,前后两万多人。在第一次抗倭援朝战争中吴惟忠所率领的3700多南兵表现出色,朝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吴惟忠之功最高。”

然而,第一次入朝的统帅却是北军的灵魂人物李如松,他在战后军功分配上,明显偏袒北军,将原来南军的战功归功于北军头上,如平壤的“首叙”功,吴惟忠奋勇先登,最终归功给北军将领杨元头。

李如松这样的做法,遭受到南兵的不满和谴责,南兵将领王必迪甚至当面斥责李如松“不智不信不仁”,下级当面斥责上级,可想而知南兵是多么的愤怒。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战意低落,没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抗击倭寇和蒙古的戚家军,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夜之间被屠杀殆尽

戚继光之所以把南兵调到蓟镇,就是想改变北兵的风气,戚家军的军纪有目共睹,但是戚继光的这种做法势必会伤害到部分人的利益,同时也会造成南北士兵之间的矛盾,戚继光在此时,并不是很明显,等到戚继光死后,裂痕越来越大。

张居正、戚继光死后,继任者多是北方人,多少会偏向老乡,宋英昌被罢官后,南兵更加势单力孤,无人为他们说话,前面答应的饷银,更是不知找谁去要。因此,蓟镇兵变的爆发,正是南北矛盾的爆发,在这场兵变中,没有支持的南兵被心怀怨恨北方军官诱杀,然后随便扣上个谋反的罪名,这才是真相。

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明朝军队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弊端

抗击倭寇和蒙古的戚家军,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夜之间被屠杀殆尽

明朝军事制度,从军户制度改革成募兵制,万历晚期,已经运行得越来越艰难,张居正经过数十年新政才充实的国库被不断地对外用兵消耗殆尽。长时间欠饷,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还多次出现兵变,九边重镇之首蓟镇出了这样的事情,一定是制度、环节上出了问题,然而万历皇帝显然没有引起重视,此事发生后王保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还直接替代董一元镇守辽东。

戚家军在为了国家荣耀,在朝鲜战场上奋勇当先,立下汗马功劳,回到国内之后不但没有得到出征前上级的承诺,还在驻地被自己长官诱杀,可见当时的政府是如何的昏庸。

蓟镇兵变后,戚继光用了十六年的时间才,构筑的防线很快失去了作用。30年后,皇太极指挥清军长驱直入,大明在北方边防没起到丝毫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