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懸案,此案經過600多年,至今真相無從知道

公元1402年,“靖難之役”明朝皇宮失火後,朱棣奪了皇位,建文帝朱允炆卻離奇失蹤,這一案被歷史稱為“明史上第一懸案”。文章較長建議讀完。

明朝第一懸案,此案經過600多年,至今真相無從知道

自從大火發生那天起,對於建文帝的下落一直眾說紛紜,但至今卻沒有定論。根據明朝初期兩個最重要的檔案《明太祖實錄》和《明太宗實錄》記載:6月3日,燕王朱棣大軍進入應天府(今南京)金川門,直接攻打皇宮。但朱棣進宮時,卻看見的是一片火海。據史學家說,朱棣進城前,朱允炆想出城去迎接他,但他左右的人都逃跑了,只留下幾個內務人員。年輕的建文帝則感嘆道:“我有什麼臉面相見呢?”

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朱允炆以“闔宮自焚”。朱棣見火勢大,命令人救出他,但為時已晚。當時的太監只好從火中取出一具燒焦的屍體,上報告給朱棣,朱棣當時大哭喊道:“你真是個傻瓜嗎?我是來幫你做個好皇帝的。你不知道嗎?你為什麼選擇自焚?”

明朝第一懸案,此案經過600多年,至今真相無從知道

到目前為止,朱允炆自焚身亡的事實已經得到證實。然而,在歷史上有太多的陰暗角落,普通人是很難看到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在歷史上權力可以製造“事實”。在朱棣成功奪取王位後,為了掩蓋篡位的事實,塑造登基的合法性,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對今歷代的歷史和檔案進行了大部分的修改。據《史記》記載了明朝皇帝朱元璋選擇接班人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朱元璋去世前,想把四子朱棣從北京召回南京,打算傳位給他,但朱棣走到半路時,朱允炆卻膽大妄為,與謀士合謀,假傳朱元璋詔書,將朱棣送回北京。就這樣,朱元璋死後,仍等不到朱棣回來,而朱允炆只好偽造了遺詔,登上了帝位。歷史這麼寫,就是說朱棣奪取王位就是為了奪回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他那個文弱的侄子,其實是一個真正的篡位者。但真正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

朱元璋曾認為,燕王朱棣可能是太孫朱允炆繼位後的一個威脅點。然而,在下遺詔立儲的同時,還嚴禁各地的藩王回京奔喪。然而,在朱元璋死訊傳出後,朱棣直接南下奔喪。被兵部尚書齊泰發現後,拿出太祖詔書,並將朱棣送回了北京。後來,朱允炆聽從齊泰、黃自成等謀士的建議“削藩”。於是朱棣又趁機搬出祖訓,說建文帝周圍奸臣亂政,以“清君側”為名

發動了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這場戰爭持續三年多,最終朱棣奪得了皇位。

明朝第一懸案,此案經過600多年,至今真相無從知道

在朱棣奪得皇位後,為了使官吏和百姓相信他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朱棣下令部下銷燬建文時期的所有檔案,並對《明太祖實錄》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停留在當時的史書中,朱允炆不叫建文帝,而是叫建文君。甚至建文年的年號也修改。1402年的“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所以,而朱元璋的洪武王朝延續了4年,而建文王朝卻永遠消失了。而朱棣的永樂元年(1403)和洪武三十五年(1402)剛好對接上了。然而,朱棣也從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變成了繼朱元璋之後的第二位皇帝,成功的繼承了朱元璋的帝位。

正如所料,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如前所述,永樂王朝的檔案卻是把朱棣的王位之爭,寫成了一場幫助侄子朱允炆除掉奸臣,而朱允炆蒙羞自焚的事蹟。

明朝第一懸案,此案經過600多年,至今真相無從知道

然而,在永樂王朝嚴酷的政治環境結束後,出現了無數史料,說建文帝朱允炆根本沒有自焚。使後世修《明史》的史官們無從書寫,只好含糊其辭地加以處理。在皇宮失火後,太監從火中找到了建文帝的屍體,其實那根本不是建文帝的屍體。乾隆年間《明史》被修改,直接修改了建文皇帝自焚的說法:朱棣得到建文帝的遺體後,當場宣佈這就是建文帝的遺體。不管怎樣,屍體已經被燒了,沒人能認出他,然後他開始對著屍體痛哭,意圖其實是明確的,建文皇帝只有被宣佈死亡,他才能作為朱元璋的親生兒子登上皇帝的寶座,即使建文皇帝還沒有死,他仍然可以召集大臣們進行修復活動。朱棣也可以把他定義為假冒建文帝進行壓制。

為了讓人們相信建文帝已經死了,朱棣需要製造很多噪音。他的人告訴他以天子之禮,安葬這具屍體,儀式越隆重,而每個人就越不會懷疑。朱棣必須表現出相當人格分裂的個性。這邊在史書中說建文君是篡位者,那邊又說,按照天子級別為建文帝舉行盛大的葬禮。如果仍然在世的朱允炆聽到這個消息,真的會大吃一驚,以後他不管怎樣證明,他都證明不了自己還活著。但奇怪的是,自從朱棣為朱允炆安排了皇帝級別的葬禮後,歷史上就從沒有建文帝陵園的記載。

明朝第一懸案,此案經過600多年,至今真相無從知道

到了明末崇禎年間,有人寫了一封祭祀建文帝的請帖。崇禎皇帝無奈地說: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朱棣和他的大臣們知道被埋的不是建文帝,只是為了宣告天下“建文已死”,所以陵園的規模非常普遍。後來,它被忽視祭拜,就逐漸消失了。朱棣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身姿、喪葬、祭祀、輟朝,給了死人朱允炆天子的待遇;另一方面,他悄悄地開始了無聲的殺戮。這些殘酷的事實,我們在永樂歷史檔案中也看不到朱允炆的一些弟弟不是死於火災,就是死於鳳陽監獄。

朱允炆的太子朱文奎,當年才7歲。離奇的是,朱棣攻入南京後,朱文奎找不到,失蹤了。只有他最小的兒子,兩歲朱文圭,因為年齡太小,一直被朱棣囚禁在老家鳳陽。直到明朝英宗年間,這個被遺棄的皇子50多歲才獲得自由。然而,他同樣智力遲鈍,並且無法區分牛和馬。

而朱棣對建文王朝的官員更加無情,據稱朱棣登基後,建文王朝400多名高官一同出逃,其中只有20人成為他的大臣。朱棣大發雷霆,宣稱是“奸臣”此外,還對忠心耿耿的人及其家人進行了無情的屠殺,包括“瓜蔓抄”,“誅十族”等。然而,人家叔侄為權力而戰。天下仍然是朱家的世界。建文王朝的臣民為什麼那麼忠誠,不為兩個君主服務呢?與皇室內部的權力交接類似,唐朝以前玄武門之變,清朝以後九子奪嫡。從來沒有這麼多忠誠的大臣。很自然,每個人都站到新君一邊了。

明朝第一懸案,此案經過600多年,至今真相無從知道

建文為什麼要推翻一批不怕死的忠臣?如果你多想想,就不難理解:因為建文王朝的大臣們都認為皇帝沒有自焚或死亡。舊主還活著。我不能為新王效勞。這是他們的基本原則。朱棣肯定知道這一點。他發動了一系列的謀殺,一是殺雞儆猴,二是讓那些知道真相的人消失。這涉及到建文帝下落的另一個版本,朱棣對此也深信不疑。

1402年皇宮發生火災時,建文皇帝已經逃過一劫。清初歷史家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根據史彬《致身錄》、程濟《從亡日記》等文獻(有學者認為這兩本書是偽作的),作者記述了明朝皇宮火災當天建文皇帝的下落:聽說建文皇帝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想要自殺。翰林書院編輯程濟拉住他說,自殺總比流亡好。這時,有人提醒建文皇帝,太祖朱元璋去世前,留下一個寶箱,並交代說,如果有大困難,可以打開。他們拿了一個紅色的寶箱,砸開鎖,裡面有三張度牒,上面寫著“應文”、“應能”、“應賢”,還有袈裟、剃刀、僧鞋、銀元寶,寶匣內有張紙條,寫著應文從鬼門(皇宮暗道)出,其餘人等從水關御溝和行,薄暮時分停留神樂觀會合,於是建文皇帝當場剃了頭髮,取名法號“應文”。大臣中,楊應能、葉希賢也表示願意剃度隨行,法號即為“應能”“應賢”。

當時,殿內幾十人痛哭流涕,表示效忠建文帝流亡,建文帝說:“人多出行不便。每個人都有家室,回家照顧妻子和孩子去吧。後來,只有20多人被選中,分批走上暗道,開始流亡。——這個版本,太過戲劇性,和且賦予了朱元璋未卜先知的“特異功能”,有多少可信的成分,見仁見智。但從朱元璋生前不遺餘力替皇太孫朱允炆清除皇權威脅,以及朱元璋個人發跡前曾經出家當和尚的經歷,基本可以斷定,愛護皇太孫心切的朱元璋,生前應該向朱允炆或其親信交代過。在極端情況下的一個逃生計劃史書把這個過程神化了,不過,基本事實應該存在的。那就是,當天,朱允炆確實出逃了。

明朝第一懸案,此案經過600多年,至今真相無從知道

《明史》停留不同地方一再提及要麼建文帝由地道出逃”,“要麼建文帝去當和尚了”這些說法指向了朱允炆出逃的歷史事實。為了政治統治,朱棣宣佈建文死了,但是他的內心,卻始終相信朱允炆還停留世上。朱棣在攻入南京不久後,他就派人暗中追尋建文帝的下落。

抓到一個來溥洽的老和尚,有人告發,溥洽在建文帝出逃前,為他剃髮,建文帝極有可能逃亡藏匿在溥洽的家鄉杭州。於是朱棣遣人追查,並沒有找到建文帝。他擔心事情洩露,所以用其他罪名,將溥洽關了起來,這一關就是16年。永樂十六年(1418年),朱棣的軍師姚光孝年邁病重,朱棣親自去探望他,問他有什麼話想說。姚光孝說,希望放了溥洽,就這樣溥洽因此才重獲自由。

從歷史記載看,朱棣在位期間的很多詭異做法,均與追查朱允炆的下落有關。只是在官方的傳言中,建文已死,所以他必須以其他名義暗中追查,不能聲張,恐讓天下人知道真相。在海路上,派鄭和下西洋。據《明史鄭和傳》記載,“朱棣之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是因為他懷疑建文已逃亡死海外,想追查他的蹤跡,但也想炫耀他的軍事實力,展示中國的繁榮”。可見,尋覓建文帝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而武力宣傳只是一種附帶事情。

明朝第一懸案,此案經過600多年,至今真相無從知道

每一次鄭和下西洋時船上都有近3萬名士兵,如此龐大的軍隊不符合外交使團的慣例。只有一種可能可以解釋,那就是朱棣認為建文皇帝逃往海外,並組織了海上武裝力量,所以他不得不派出大規模軍隊,阻止建文帝武裝復辟。

在陸路上朱棣派出親信大臣胡濙,名義上是尋訪仙人張三丰,實際上是察訪建文帝下落。《明史·胡濙傳》的說法是,朱棣“遣濙……訪仙人張邋遢(張三丰),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停留”。胡濙出去執行任務十幾二十年,連母親死了都沒有回去弔喪,這停留傳統社會完全違背了禮制。直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才回到順天。此時,朱棣因個人遠征漠北的韃靼部,下令讓胡濙前往宣府鎮(今河北宣化)。據官方記錄:有什麼事不能明天早上說?雖然史書沒有披露兩人秘密談話的內容,但我們可以看出朱棣半夜起來召見胡濙的事情的重要性。官方史料上說,兩人半夜密談後,朱棣多年積累的疑問和疑慮終於被打消。

明朝第一懸案,此案經過600多年,至今真相無從知道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這一年,胡濙的深夜彙報,打消了朱棣心中之疑。同樣這一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國,此後到永樂朝結束,鄭和就再沒有有下西洋的行動了。從這些離奇的事件,基本可以斷定,胡濙確實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和從朱棣的反應,以及結束海、陸兩條尋蹤之旅的決策來看,此時建文帝的狀況只有兩種可能:不管胡濙給朱棣帶來什麼確切消息,朱棣終於鬆了一口氣。在朱棣死後,政治環境逐漸變得寬鬆,但對於建文帝的平反工作卻漫長和曲折。就像最愛君前面所說,朱棣把建文帝停留位四年的歷史全部抹掉了,根本不承認這個人當過皇帝。這導致朱棣及其後人直到明末才承認朱允炆為皇帝。長期以來,平反工作只能在周邊地區進行。

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復辟後,有感於自己曾被俘虜、曾被軟禁,所以下令釋放了朱允炆的小兒子朱文圭。而100多年後,萬曆年間,明神宗在群臣的推動下,先為建文朝死難的忠臣平反,原來朱棣將方孝孺等人定性為“叛徒”,現在又承認他們是忠臣,還為他們在南京建表忠祠;後來,又同意恢復建文年號,洪武朝恢復歷史本相,只有31年,沒有35年,4年還給了建文朝。但直到1644年明朝滅亡時,建文帝的王位才仍然沒有被承認。

明朝第一懸案,此案經過600多年,至今真相無從知道

直到弘光朝,仍站在殘江山邊的弘光皇帝,才應臣子的要求,完成了建文皇帝的實錄、諡號、廟號與祀典。建文帝的皇帝身份才完全恢復從1402年以後,因為建文朝的歷史真相長期缺失,導致坊間傳聞四起。隨著時間推移,傳聞越來越多,使得原本事實清晰的有關建文帝下落的歷史,終於消弭停留各種真真假假的傳說中。明朝第一懸案,就是這樣造成的。

最離奇的一個版本,發生停留明英宗時期。有一天,一個老和尚跑到岑瑛的屋裡喊著:“我是建文帝”,他還背誦了兩首自證身份的詩,岑瑛嚇尿了。這真是一首皇帝的詩。他不敢忽視它。就把那老和尚送到了北京。可惜老和尚沒有了解情況,一下就露餡了。老和尚供出了實情。原來他真名叫楊應祥,停留寺院中遇到了個室友,氣象不凡。一日瞄到了該室友題寫停留牆上的兩首詩,跟岑瑛一樣被嚇尿了,帝王之詩啊。尿完之後,冷靜一想,機會來了,於是就直奔岑瑛的家裡。假建文被正式處決後,這位官員根據他的描述找出了真的建文,核實了他的真實性,然後將他迎入宮裡,供奉他直到去世。宮殿裡的人叫它“老佛”。

明朝第一懸案,此案經過600多年,至今真相無從知道

明朝中後期以來,這些流言便廣為傳播。就連朱棣的後代也對這件事很感興趣。萬曆二年(1574),年輕的萬曆皇帝突然問周圍的大臣,於是內閣第一副手張居正不得不回答,張居正的回答代表了明朝半官方的態度,即承認朱雲文確實是以和尚的身份去世的。至於他死後的行為,我們還不清楚。可以看出,他並不相信之後出現的所有謠言。

然而朱棣為歷史作出的貢獻也不能否認,雖然暴虐,也足以成為一代明君。我們到現在為止,中國西南地區,很多地方都有關於建文帝出亡後停留當地為僧的傳說和遺蹟,真假莫辨,我從考證,都成為幾百年來一大謎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