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加個人財富,經濟學的“聖經”,《國富論》講得很清楚

一個歐洲君主雖然比一個勤儉的農民享有生活用品多,但這個農民享有的生活用品卻比非洲國王多得多。

最難的是如何賺取最原始的起步資金。

最恰當的增加財產的方法,莫過於從收入中節省一部分,儲蓄起來。

這些觀點出自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經典之作——《國富論》。

這部被稱作市場經濟學“聖經”的著作,從1776年問世以來,一直被西方世界奉為圭臬。

如何增加個人財富,經濟學的“聖經”,《國富論》講得很清楚

《國富論》

《國富論》雖然是一本經濟學書籍,但並不晦澀難懂,其中列舉了大量十八世紀歐洲的真實事例,也是從側面瞭解歐洲歷史的一本佳作。

這本傳世兩百多年的著作,不論是當做經濟學專業讀物,還是作為豐富知識的科普讀物,一直享有極高的評價。

總而言之,不同的人讀《國富論》會有不同的收穫,而且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穫。

關於勞動分工。

製作一枚鋼針需要大約18個流程,10名技藝熟練的工人分工合作,每天能夠製造出48000根。但假如是10名沒有經過職業培訓的人獨立工作,恐怕一根也造不出來。後者的產值不足前者的1/48000。

無論是職業技能的精進,高效率機械的發明還是免除工作轉換間的時間損失,都離不開分工。

分工的產生,起於每個人利己的心態。當人們發現專注於一種工作,能夠通過交換滿足自己絕大部分需求時,分工也隨之產生。

如何增加個人財富,經濟學的“聖經”,《國富論》講得很清楚

隨著分工越來越精細,需要更加廣闊的市場,因此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要比道路閉塞的地方率先發展起來。運輸貿易將成為鉅額國民財富的自然結果和象徵,這個行業的前景無限,它能夠吸收的資本量也最大。

隨著交易的頻繁,作為交易中介物的貨幣隨之產生。與水的使用價值巨大,卻幾乎沒有交換價值相反,貨幣幾乎沒有使用價值,但極具交換價值。

社會分工的存在,各行各業的產能都大幅增加,專業的鐵匠生產的農具質量更加精良,專業的紡織工製作的布匹更加耐用,職業軍人更容易取得戰爭的勝利。在一個安定的時代下,社會將會普遍富裕。

在十八世紀,一個歐洲君主雖然比一個勤儉的農民享有生活用品多,但這個農民享有的生活用品卻比非洲國王多得多。

關於勞動工資和利潤。

分工使得生產力大幅提高,生產商品所需的勞動量變小了。不管勞動者的工資數額是否增長,由於商品價值降低,他從市場上購買的商品總量都會增加。

依賴勞動工資為生的人,受到外界的影響最大。當國家出現動亂時,災禍最先在這類人群中氾濫,接著殃及所有階層。

因此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繁榮,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人口數量的增加。如同市場對商品的需求必然支配商品的生產一樣,社會對人口的需求也必然支配人口的繁殖。要麼加以促進,要麼加以抑制。

蘇格蘭的市場利率無法低於5%,但更加富裕的荷蘭利率是2%。有些人會抱怨,利潤的減少是因為商業衰退。事實並非如此,利潤的減少正是商業繁榮的結果,或者是資本加大的必然結果。大資本的利潤雖然低,但比高利潤的小資本增加更快。

如何增加個人財富,經濟學的“聖經”,《國富論》講得很清楚

所以,錢生錢,最難的是如何賺取最原始的起步資金。

在極度富裕的國家裡,資本的純利潤會降到最低。但十八世紀英國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實行的奴隸種植園,卻是利潤最高的一種模式。

關於資本的積累。

個人改善自身,最常見、最明顯的必要手段就是增加財產。

相對於投資好吃懶做的人聚集的地方,投資勤勞做事的人聚集的地方,資本獲得的的收益更多。但如果僅僅只有勤勞,那麼就只能獲得卻不能保留,資本肯定不能增加。

奢侈浪費的人隨意使用資本,不根據收入的多少來決定支出的限度,結果就導致資本一步步被佔用。最恰當的增加資本的方法,莫過於從收入中節省一部分,儲蓄起來。因此,節儉能使資本增加,而勤勞則並不一定。

儘管每個人都免不了會有浪費的慾望,但在人類漫長的生命過程中,節儉的心裡不但經常佔優勢,而且還佔有很大優勢。

在一個長期富有的國家,民眾雖然不能自己出錢修建樓房,但往往擁有樓房。購買比較耐用的物品,不但對積累更加有利,而且又易於養成節儉的習慣。

如何增加個人財富,經濟學的“聖經”,《國富論》講得很清楚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為購買耐用的物品是一種善行。這種花費,尤其是用在購買珠寶、衣服等瑣碎的物品上時,不僅表現出一種輕浮的行為,而且也表現出卑鄙自私的性格。

結語

《國富論》總共五章,由於後三章內容更加偏向於國家層面,本文章只列舉了書中前兩章的內容。

對此,感興趣的朋友,請閱讀原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