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中如果許攸沒有投降曹操,那麼袁紹能打敗曹操嗎?

娛樂and八卦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官渡之戰,如果許攸沒有投降曹操,那麼袁紹能打敗曹操嗎?

即使許攸沒有投降曹操,袁紹也依然會敗於曹操之手。你們要清楚,許攸為何棄袁紹而投曹操?不就是被袁紹給趕了出來嗎?袁紹雖坐擁冀、青、、並、幽四州,但作為人主卻是不行。


許攸本為袁紹帳下一員謀士,為袁紹出謀劃策,在袁紹那邊,也不是個等閒之輩,在眾多謀士中,其智慧也是挺高的。不過卻遇上了一個非為人主的袁紹。本來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是處於劣勢的,如果袁紹穩紮穩打,未必沒有消滅曹操的可能,可是袁紹卻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主兒。


許攸本來抓到一個曹操那邊的信使,得知曹操軍中已缺糧,於是進言,直接偷襲曹操的大後方許昌,如此以來,一戰可是定天下。可是袁紹這人太多疑了,他懷疑是曹操設下的計謀,於是沒有采納,而正巧郭圖進讒言,說他許攸親戚在冀州收受賄賂,將髒水潑向了許攸。如此一來,許攸一氣之下,投奔了發小曹操,獻計偷襲袁紹的糧草集中地烏巢,最後,官渡之戰,袁紹大敗。

可見,許攸這場雪中送炭來得及時。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使沒有許攸的幫助,曹操也一樣能夠想到襲擊袁紹的糧草,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罷了。袁紹的失敗,不是烏巢的被襲,很大部分原因是他袁紹本身的缺陷。剛愎自用的袁紹,誰的話都不聽,再有多少兵力,也是白搭。

所以說官渡之戰,袁紹的大敗是必然的。許攸的投奔,只是加速了袁紹敗亡的時間。


青史回聲


如果許攸沒有投靠曹操,曹操打不贏官渡之戰!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兩方軍隊的實力,據史料記載,當時袁紹兵力約11萬人,而曹操只有2萬人,所以袁紹在兵力上是擁有著絕對的優勢的。而且當時,曹操的處境並不是很好,北方有袁紹,南方有劉表和張秀,東南方還有孫權蠢蠢欲動,而且十二月份劉備起兵反曹,可以說是位於包圍圈中。



其次,當袁曹兩軍在官渡相持三個月之後,曹軍已經缺兵少糧,士兵都已經疲憊不堪,而袁軍那邊糧草充足,按照這計劃進展,不出一段時間,曹操那邊肯定會軍心大亂,當時曹操都已經慌神了,而就是在這個時候,許攸投靠了曹操,並獻計截擊,燒燬袁軍的糧草,直接導致了袁軍最終的失敗。如果許攸沒有投靠曹操,那麼對於缺兵少糧的曹軍是絕對的劣勢。

最後,如果許攸沒有投靠曹操,那就代表當時袁紹的內部並沒有引發大亂,試問一個軍心穩定,內部和諧的軍隊還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呢?



當然即使這場戰役袁紹贏了,只能說改寫了中國的部分歷史,因為從袁紹這個人來說,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又不知人善用,最終還是會失敗的,無法統一三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內容為作者所寫,不喜勿噴哦!


愛問小漫客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外戚宦官專政,天災人禍不斷,終於釀成黃巾農民大起義。起義雖被鎮壓下去了,東漢王朝卻已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從此天下群雄割據,戰亂不休。在這場大紛亂中,出現了黃河流域的兩大霸主-----曹操和袁紹。袁紹傭兵數十萬,佔據了黃河以北的幽,冀,青,並等州郡。曹操則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徵四方”),威勢大增。佔領了黃河以南的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兩雄相爭,互不相讓,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

建安四年,袁紹發兵進攻曹操,掀起了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官渡之戰實質上類似於一場巨人與侏儒之間的戰爭,因為當時曹操無論是兵力還是裝備跟袁紹無法形成正比。跟重要的是曹操的後方還有幾個割據勢力,在隨時準備向他進攻,腹背受敵,整個形式對曹操十分不利。但是就在曹軍處於生死攸關的時候,曹操卻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要求起兵正面應敵,因為曹操對袁紹太瞭解了,按照曹操的看法,袁紹有五大弱點:

第一:袁紹志向很高卻謀略不足。

第二:外表威嚴,內心膽怯(說白了就是紙老虎)

第三:心胸狹窄,缺乏威信

第四:兵力雖多,但不善編制,一盤散沙

第五:人才雖多,但很難駕馭

曹操正是看到袁紹有這五個弱點,所以儘管面臨袁紹的十萬大軍,曹操依然是信心十足。儘管曹操在戰略上對袁紹十分鄙視,但在戰術上卻十分慎重。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

戰略被動階段

沒想到此時劉備卻趁機作亂,認為袁紹十萬大軍都打過來了,曹操肯定要輸。於是藉口去攔截袁術,派兵跑到徐州那邊,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並與袁紹聯繫,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繫,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進閃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丟下妻兒,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二月袁紹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同時派大將文丑,進攻延津,側應主戰場。此時,曹操聽取荀攸的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解白馬之圍。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衝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而還,袁軍潰敗。曹操清楚,白馬之圍雖然解除,但肯定守不住,於是放棄白馬,向延津方向匯合主力部隊,再南下官渡。

戰略相持階段

九月,袁紹在官渡一帶展開全面攻勢,這是一場當時條件下的高技術作戰,戰爭場面極為激烈。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制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相當於現在的高射炮,迫擊炮,碉堡,地道戰全都用上了。整個戰局變成戰略相持階段。

全面進攻階段

儘管曹軍靈活機動,英勇作戰。但畢竟袁紹兵多將廣,武器裝備先進,加上曹軍傷亡十分之二三,糧草也消耗殆盡。士兵們越來越疲乏,部隊戰鬥力也逐漸減弱,眼看就要堅持不下去了。就在這個緊急的時候,一個轉危為安,反敗為勝的機會突然到來了。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這樣袁紹就失去了他的命根子,不出三天,肯定可以打敗袁紹。在當前如此危及的情況下,曹操等的就是這種能改變戰局的機會。他怎麼會放棄這唯一的機會呢。以曹操的性格,就是龍潭虎穴他恐怕也要闖一闖。於是,他讓曹洪、荀攸守營壘,自己親自率領步騎五千,趁著朦朧的月色,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

袁紹此時也慌了神,召開緊急會議,一個叫張郃的就提出來,我們應該趕快派大軍支援烏巢,不然烏巢被攻破,我軍連退路都沒有,此時,一個叫郭圖的謀士,他依據一個古代的謀略,叫圍魏救趙,猛攻曹軍大本營,曹操必然會前往支援,烏巢也就可以解圍了。袁紹一聽,郭圖的建議不錯啊,於是派小股部隊前往支援烏巢,派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是沒想到,曹軍並不具備圍魏救趙的條件,當時魏國實力強大,可如今曹操勢單力薄,退也是死,不退也是死,攻下烏巢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於是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多人馬,建安五年十月,經過一年多的對峙的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


縱觀整個戰局,雖說許攸的投靠瞬間扭轉了整個戰局,但是曹操以兩萬人馬,抵擋住了袁紹十萬精兵的攻擊,並將袁軍帶入戰略相持階段,曹軍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的士氣,謀略,領導力可見一斑,情勢已然明朗,縱然許攸沒有投誠,曹操退居許都,頂多也就是持久戰,勝負早已明瞭。


熱門科普


如果官渡之戰中許攸沒有投降曹操,袁紹也很難打敗曹操。



三國演義中,許攸抓住曹操催糧的信使,得知曹操糧秣告盡,向袁紹建議一路攻取曹操大營,一路攻取許昌,袁紹不聽,並懷疑許攸的忠臣之心。

於是許攸夜裡投曹,曹操王履而迎,許攸獻計出兵烏巢,一舉燒掉袁紹大軍糧草,這是袁紹失敗的重大原因之一,如果許攸不投曹,袁紹會勝嗎?



不一定。

許攸是謀士,是出建議的,聽不聽主要還是看袁紹,前期的大戰讓袁紹對曹操由過度輕視轉為了過度重視,即使有好的策略,卻認為自己能想的出,曹操肯定也能明白,不敢輕舉妄動,錯失軍機。



袁紹多謀寡斷,謀臣互相爭鬥,三子為世子之位也是明爭暗鬥,而曹操則上下一心,沆瀣一氣,從長遠來看,即使曹操糧秣已盡,罷兵再戰,戰勝袁紹仍有很大的可能性。

兩大集團的碰撞主要看主導者的用人方略,而不是有多少人,一個許攸只是催化劑,卻難以改變最終大局,所以,即使許攸不投降曹操,袁紹也難以打敗曹操。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結論是:袁紹無法打敗曹操。

任何戰爭的取勝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官渡之戰也不例外。

表面上來看,曹操的官渡之戰取勝的轉折點是因為許攸的叛袁投曹,向曹操提供了袁紹的軍事機密,曹操當機立斷,進入敵後一把火燒了袁紹的存糧地烏巢,從而最終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實際上官渡之戰曹操取勝的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官渡之戰曹操贏得並不容易,這從曹操自身的表現就能看出來,曹操到最後一度想放棄,並因此寫信給後方的荀彧諮詢,荀彧認為現在是關健時刻,一定要堅持下去。

很多人認為如果許攸沒有投降曹操,曹操根本就撐不下去,我只能說,那是你小看曹操了,曹操不是一個沒主意的人,之所以寫信詢問荀彧,是因為心中有些猶豫,曹操在前線的謀士並不少,郭嘉、程昱、荀攸都在前線,並且郭嘉還給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



也有人說曹操已經沒有糧食了,如果許攸不投降曹操,曹操就要斷糧,就會全面崩潰,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曹操是缺糧,並不是斷糧,荀彧是負責曹操的後勤補給工作的,同樣是荀彧勸曹操堅守前線,缺不缺糧食,荀彧應該比曹操更清楚,如果真沒糧食了,荀彧還勸曹操堅守?那不是自取滅亡嗎?

曹操自從收了青州黃巾軍連同隨軍家屬近百萬人後,為了安置這些青州兵的家屬,曹操採納了棗衹的屯田建議,設置屯田都尉,大規模進行屯田,糧食產量並不少,只是由於連年征戰,糧食消耗也很大,但還沒有到缺糧的地步。



而在兩軍對峙期間,曹操已經多次燒掉了袁紹的軍糧,曹仁、史渙襲擊並燒燬袁軍數千輛糧車,袁紹就算再有糧食,也經不起這樣折騰。

曹操很難,袁紹也並不輕鬆,同樣很難。在官渡之戰的前鋒之戰,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中,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就接連被曹操幹掉,袁紹雖然軍事實力強大,也經不起這種損失,袁紹參與官渡之戰的總兵力有11萬人,步兵10萬,騎兵1萬人。



很多人覺得官渡之戰的曹操實力比袁紹弱得多,袁紹佔據了富庶的河北四州:青州、幷州、冀州、幽州,同樣曹操不是佔據了中原四州:兗州、徐州、豫州、司隸州嗎?論實力曹操並不比袁紹差多少。

曹操參與官渡之戰的軍隊數量一直是一個迷,但肯定是低於袁紹的軍隊數量的,但不至於只有萬餘人,個人認為至少有三到四萬人,能夠沿黃河兩岸數百公里與袁紹對峙,就需要不少軍隊,再加曹操的主力軍,坐擁四州的人力物力,你要說曹操比袁紹實力差得遠,我是不會相信的。



曹操後期之所以在官渡之戰中打得如此艱難,是因為後期曹操與袁紹已經打成消耗戰,面對面的拼實力,曹操是佔不到好處的,曹操的優勢在運動戰,如同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一樣。

就算沒有許攸來投降曹操,個人認為曹操能夠撐下去,在對峙與消耗中尋求突破,只要袁紹的能力不如曹操,他就是佔不便宜的,袁紹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整個袁紹勢力內鬥非常嚴重,郭圖排擠沮授,逢紀與審配不和,田豐被袁紹獄,又被逢紀進讒言害死。



但曹操不同,曹操對部下的控制力相當強,而且幾乎沒有派系之爭,容易團結一致對外,況且曹操在官渡還有戰術大師荀彧、鬼才郭嘉等人輔佐,在對峙中,曹操利用計謀打敗袁紹,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就算沒有許攸的投降,曹操大概率能擋住袁紹的進攻,如果能讓曹操抓住機會實施計謀的話,袁紹將會被擊敗,就算曹操不能擊敗袁紹,擋住袁紹使其不能南下,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始終認為官渡之戰最關鍵的轉折點就在於許攸的反叛。

沒有許攸的反叛,曹操是打敗不了袁紹的。

官渡之戰開始於199年六月,於200年十月結束,歷時一年零四個月。

袁紹動用約十 一萬人馬,曹操約兩萬人。

在雙方拉鋸戰中互有勝負,也就互有傷亡。

據有關資料介紹,袁紹傷亡約十萬,曹操傷亡約八千。

我認為,曹操這八千的傷亡恐怕是確切的;而袁紹的十萬傷亡,恐怕是投降和潰敗的佔大多數。

作為對峙決戰,兩萬人是不可能誅殺十萬人的。

史料記載,在對峙的最後,曹操已經是頂不住了,準備撤軍。

但荀彧、賈詡等人力主堅持,但堅持的希望在哪裡?

沒有一個人說清楚。

至於荀彧所說的“雙方都疲憊不堪,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這就是一個說辭。

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是沒錯的。

但決定勝負的還是實力。

這場戰役,曹操幾乎已經失去了取勝的機會。

但奇蹟卻發生了。

那就是許攸的反叛。

打家劫舍,偷雞摸狗,殺人放火的事,曹操會幹。

但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許攸的到來,給曹操提供了絕密的情報。

火燒烏巢,這是曹操取勝的關鍵,也是唯一的機會。

想象一下,曹操動用的兵力就是兩萬人,傷亡八千。

可以大體推算,火燒烏巢之前,經過一年多的征戰,曹操大體傷亡在五千以上。

此時,曹操也就還有一萬五千人。

就按照一比五的傷亡,袁紹也就損失二萬五千。

袁紹至少還有八萬以上的兵力。

曹操就靠這一萬五千人,如何取勝哪?

堅持的結果那就是曹操徹底失敗,連看家的一點本錢都沒有了。

但機會來了,曹操挑選了五千精銳,突襲烏巢。

剩下的一萬老弱病殘,就叫他聽天由命吧。

曹操是在孤注一擲,如果不能成功,曹操也沒打算再回到許都去了 。

僥倖的是曹操這一把贏了。

袁紹只帶領八百騎逃走。

曹操的目標是烏巢的糧倉,並不是淳于瓊等護衛糧倉的將士,因而斬殺的敵軍並不多。

袁紹潰敗逃走,袁軍也就失去了作戰信心。

曹軍也沒有能力去誅殺全部的袁軍。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的確很了不起。

但如果沒有許攸在關鍵時刻的反叛,曹操戰勝不了袁紹,而且很有可能被袁紹所滅。

整個戰役,袁紹還是穩步推進的。並且還有足夠的兵力作為後援。

但曹操已經是連吃奶的勁都用上了。

如果沒有火燒烏巢,再堅持三個月到半年,曹操就撤了。

最大的可能就是曹操換個地方打游擊去,他不會弔死在這一棵歪脖子樹下。

結果就是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荀彧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這也是荀彧無論如何讓曹操頂住的根本原因。

曹操之所以接受建議,是因為他的五千精銳還在,隨時可以撤離。

有這點本錢,曹操很快還會是一方諸侯。

這是曹操堅持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奇蹟就在這堅持中發生了,這不僅成全了曹操,更是成全了荀彧和獻帝。

從這一戰就看出曹操的非凡之處,把曹操稱作漢賊,實在是不公允。

曹操冒著很大的風險,堅持到了最後,繼續維繫著名存實亡的漢室。

獻帝再糊塗,也不會不清楚。

只是不明白的,卻又不想去了解歷史真相的人,喝茶時聊點閒話,說三道四而已。


豹眼看歷史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夠取得勝利,與許攸降曹獻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然許攸若未降曹,袁紹也未必勝之。

一、 不納良言,剛愎自用

眾所周知,袁紹曾是十八路義軍的首領,在消滅董卓後,他便佔據了冀州、青州、幽州及幷州,更有幾十萬的軍隊相隨,其中能人異士比比皆是。正因為如此,袁紹又怎會安之一隅,野心也越來越大。終於在建安五年的八月,起兵七十萬攻打曹操。而曹軍只有七萬兵馬,若是硬碰硬,幾乎毫無勝算。

此時袁軍的謀臣田豐就向袁紹諫言:望其靜守,不宜興兵。另一謀臣沮授也勸表,將兩軍的優劣進行分析,說與袁紹。可袁紹自以為是,哪聽得進忠言逆耳之語,接連將兩位謀臣關押獄中,並命令三軍速發官渡,與曹軍決一雌雄。官渡之戰至此打開了帷幕。

二、不識兵法,用人不當

官渡之戰歷時一年多。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各有勝負,兩軍都已疲憊不堪,糧草也成了最大的難題。曹軍糧草殆盡,曹操命人催糧,不料半路被許攸截獲情報。許攸向袁紹告密,卻未被理睬,最終許攸投靠了曹操。雖說袁軍糧草充足,可袁紹卻派了嗜酒如命的淳于瓊看守,如此用人,安能不敗。許攸投奔曹操後,便向其告知袁軍屯糧之處,乃烏巢也。曹操聽後,連夜領兵火燒烏巢。袁軍沒了糧草,軍心渙散,從而加快了失敗的步伐。

這場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曹軍能以少勝多,取得終極勝利,離不開曹操的運籌帷幄、善於用人的本領。而袁紹之敗則在於其妄自尊大、不辨忠言的結果。

對於許攸降曹只是令袁軍更快地走向失敗,倘若許攸沒有投曹,以袁紹之性格,官渡之戰仍沒有辦法取勝。


遊子dream


冥冥中凡事還是有因果的。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曹操集團在對付袁紹集團時,曹操奉天子討不臣,師出有名,又有荀彧‘四勝四敗’論為綱,上下同心,所謀皆為如何發揮最大的長處打敗袁紹。而袁紹一方,卻無統一細化的破曹方案,攻擊方略總帶有要麼不明要麼猶疑的成分。


這就好比兩人下棋,甲方佔得先手,卻疏於封喉之殺,缺乏全盤通慮。乙方落得下風后,步步謹慎算好,一招也不敢錯,一絲機會也立馬抓住。一般通常的發展邏輯而言,勝利的天平往往就會傾向於認真細心的乙方。甲方一旦輕心,一步不慎,就會被乙方反殺。


從唯心因果論上來說,甲方不認真是他的因,致成敗果。乙方全力以赴,堅持執著是他的因,終得勝果。從辯證唯物論上來說,甲方一步不慎看似偶然性,實則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偶然性與必然性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甲方步步不嚴謹,必然吃虧。那麼看似偶然性的錯誤,也必然會不一定就在哪一步上表現出來。



許攸叛袁投曹,獻頭燒烏巢之計,致使袁軍大潰。看似兩軍對壘的偶然,其實就依存著袁紹少謀猶疑所導致的必然。這種必然,又會讓我們明白,袁紹其偶然性的錯誤勢必會出現,即使不是許攸投曹,也會出現張攸、王攸等偶然性因素出現,致成他最終必然性的失敗。

往事越千年,歷史讓我們明白,天道酬勤,機會只會給那些做事認真、堅持執著的人們留著。任何依圖僥倖、不費心力而獲得成功的事例,終是少有。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官渡之戰,是曹操統一北方最關鍵的一場戰役。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三個多月後,曹操派兵燒了袁紹的屯糧之地烏巢,迫使袁紹兵敗而逃。

而出主意火燒烏巢的,是許攸,所以很多人認為如果不是許攸,曹操贏不了這場戰役,而且還會被袁紹打敗。

但我的觀點不是這樣的。



要知道,官渡之戰不是一場遭遇戰,而是一場雙方精心準備的戰略戰役。從整體來看,這場戰役包含了曹操掃平劉備、袁紹消滅公孫瓚、曹操東征劉備和延津之戰。

一場如此規模的大戰役,最重要的是指揮者和他的戰略思想。這場戰役,關鍵人物就是曹操和袁紹。他們兩個的性格特點以及兩人在戰略佈局上的行動,早已決定了這場戰役的勝負。其它一兩個人,能起到一些作用,但都很難影響大局。



許攸,他是袁紹的謀士。他再厲害,無奈遇見沒有遠見的袁紹,不願意採納他的建議,他註定在袁紹這邊無法展現才能。所以,他在袁紹這邊,對整場戰役沒有什麼影響。

其次,許攸因家人犯罪被牽連而逃亡到曹操那邊之前,荀攸其實已經建議曹操向袁紹的糧草下手了。許攸來不來,以曹操的謀略都會去燒烏巢的,只不過許攸來了,增添了曹操的信心而已。所以,許攸在不在曹操這邊,對整場戰役也是影響不大的。



另外幾個人,對曹操贏的這場戰役還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荀彧(yù),在曹操與袁紹對峙三個月,逐漸陷入被動而尋思退兵的時候,力力勸曹操再堅持半年,預測袁紹一定會生出變故,曹操才下定決心堅持到底。

荀攸,他首先建議曹操對袁紹的糧草下手,並建議派徐晃去。其次,他分析出張鴿是真的投降,建議曹洪接受張鴿,為曹操贏得了一員大將。

總的來說,還是因為曹操能聽信謀士之言,而袁紹不能,所以很多次機會都被袁紹白白浪費了。

所以,許攸投降與否,袁紹都不可能打敗曹操,因為袁紹壓根就不聽許攸的。但如果袁紹一直都能聽信謀士的建議,官渡之戰誰贏誰輸就真的說不定了。


司馬光遷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曹操官渡之戰之所以能勝袁紹,就是因為他偷襲了袁紹的糧草輜重之地烏巢。袁紹軍斷糧軍心大亂。曹操趁機攻打袁紹一戰而勝之。而曹操之所以能知道袁紹的糧草儲存之地也是因為許攸背叛並且出賣了袁紹。如果沒有許攸的投靠,曹操能否戰勝袁紹還真尚未可知。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官渡之戰前袁紹和曹操的實力對比。官渡之戰前袁紹坐擁冀、青、幽、並四州之地。幾十萬軍隊。手下謀士如雲武將如雨。而為物資糧草充足,幽,並二州又是產馬之地。可以說袁紹的勢力空前強大是當時天下第一的軍閥。而曹操方面只有兗州是經營了許久的大本營。徐州和司隸都是剛剛攻克的地方。這些地盤不僅短時間內幫不上曹操什麼忙。相反曹操還需要派重兵守衛這些地方。這無形中就把曹操的兵力進行了分流。而且曹操還面臨著糧草短缺軍械缺乏的弱勢。所以從實力對比上曹操是完全落後於袁紹的。


從官渡之戰袁紹和曹操雙方派出的兵力來看,袁紹軍11萬人。而曹操軍只有2萬人。當袁紹大軍來襲的時候曹操陣營很多人態度都非常悲觀想要投降。但曹操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認為有機會可以戰勝袁紹。所以曹操毅然出兵對抗袁紹。而且在這期間曹操還順手滅了劉備勢力,讓劉備又白忙乎了一場。在袁曹大戰初期袁紹確實吃了很大的虧,白馬一戰顏良被曹操麾下關羽斬殺輸了一陣。之後曹操又設計埋伏剿殺了大將文丑。之後袁紹軍隊士氣確實大跌。但這樣的損失對袁紹來說並不致命。所以袁曹之戰陷入了僵持階段。

之後袁紹決定直搗黃龍進攻許都,而曹操也把主力擋在了袁紹大軍面前。之後兩軍各自安營紮寨就這麼對峙了起來。這一僵持差不多維持了三個多月。袁紹大軍依舊糧草供給充沛。而曹操軍隊卻面臨著斷頓兒的風險。曹操雖然也派軍隊襲擾袁紹軍隊的補給線。但是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袁紹這個時候也聰明瞭。就是不和你正面對決。拖也要拖垮曹操。曹操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做“焦頭爛額”。就是曹操一籌莫展之際許攸來投曹操。曹操當時正在泡腳,頓時高興的鞋都不穿就跑出去了。

你真以為曹操是高興許攸這個人嗎?當然不是。曹操深知身為袁紹謀臣的許攸這個時候來投一定是背叛了袁紹。而身為袁紹謀士的許攸肯定知道很多的情報。曹操是高興終於有破敵之計了。果不其然許攸告訴了曹操袁紹屯糧之所,這才有了曹操突襲烏巢,贏了官渡之戰的事情。如果沒有許攸,曹操別說戰勝袁紹了。能不能從官渡一戰中脫身都尚未可知。畢竟曹操和袁紹之間實力相差太大。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