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最小的兒子出生弘瞻出生,距離雍正的上一個孩子,即雍正元年(1723年)由敦肅皇貴妃年氏所生的皇子福沛出生,已經整整過去了十年。再加上此時的雍正已經五十五歲了,弘瞻對於雍正來說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老來得子”,於是乎雍正對於自己的這位幼子是頗為寵愛。與此同時,由於其是雍正所有皇子中唯一一位降生在圓明園之中的,所以他也就此有了“圓明園阿哥”的稱號。

​兩年之後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弘瞻的父親雍正皇帝去世,不過繼任的乾隆皇帝弘曆依舊對於自己的這位幼弟給予了極大的寵愛與關懷。乾隆皇帝不僅讓其在很小的時候就襲承了果親王胤禮的親王爵位,更是在其成年後委以了諸多要職,可以說乾隆對於自己這位弟弟的培養與呵護,絕對是不遺餘力的。

​或許是弘瞻擁有所有的一切過程太過於簡單和輕鬆,亦或許了父親雍正的寵愛與兄長乾隆的包容讓其自覺可以忘乎所以,於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弘瞻開始變得性格愈發的驕縱與貪婪,但是其心態卻又是無比的單薄與脆弱。

終於,僅僅在一個在旁人看來司空見慣的挫折和打擊下,弘瞻就徹底擊垮,年紀輕輕便就此殞命。

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弘瞻得到所有的一切,可謂是如同“天上掉餡餅”一般。

乾隆三年(1738),伴隨著果親王胤禮去世,此時年僅5歲的弘瞻,其命運也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胤禮,康熙皇帝的皇十七子,其與十六阿哥胤祿都是雍正朝後期,特別是在怡親王胤祥去世之後,雍正最為倚重與信賴的兄弟和大臣,在朝中也都擔任要職。不僅如此,雍正臨終前,還將其任命為輔政大臣,委以的“託孤”重任,並留下“遺旨”,要其繼任者乾隆皇帝好好的孝敬、善待胤禮。

“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平時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其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乾隆皇帝繼位後,對於胤禮給予了極高的禮遇,並且還命其可以在府邸中辦公,之後更是讓胤禮享受到了“永賜予親王雙俸”、“在便殿召見免除叩拜之禮”這樣非常罕見的“特權”,足可見乾隆皇帝對其的尊崇。

乾隆三年(1738年),胤禮去世,乾隆皇帝非常的傷痛,更是親自為其治喪,還加祭一次,同時為其上諡號為“毅”,這些也都體現了乾隆皇帝的敬重之心。

不僅如此,由於胤禮生前並沒有誕育子嗣,於是乾隆還恩准了莊親王胤祿的奏請,將自己的親弟弟弘瞻過繼給了胤禮,使之襲承了和碩果親王的爵位,使得這一爵位名號得以傳續。

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而實際上,對於乾隆皇帝來說,將弘瞻過繼給果親王胤禮進而襲承果親王的爵位,在政治層面上,也能起到“一箭雙鵰”的效果。

一方面,這是乾隆皇帝對於宗室成員昭顯的“懷柔之道”。

弘瞻作為雍正的皇子,地位自然是高過普通的宗室成員的,因而將弘瞻過繼給胤禮,本就是對胤禮極大的褒獎。更為重要的是,讓弘瞻襲承和碩果親王的爵位,這是在保留這一爵位名號和傳承世襲的同時,也是對胤禮生前功績的極度的認可與讚揚,如此一來就意味著胤禮可以名垂青史,為後世所傳頌。這樣的安排對於王公宗室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大的鼓舞,也使得乾隆皇帝更加能得到宗室勢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便是為了統治穩定的需要。

弘瞻作為乾隆皇帝的兄弟,讓其襲承果親王的爵位,既是要讓“肥水不流外人田”,將權力、爵位、財富統統留在雍正的血脈後人之中,同時,也是藉此對弘瞻進行安撫,使其日後不再成為皇權統治的“威脅”,進而確保自己子孫後代的安穩。

於是,此時年僅五歲的弘瞻,就被加封為親王,想想乾隆皇帝本人以及弘瞻的另一位哥哥弘晝,加封親王時年齡都已經超過了二十歲,相比之下,弘瞻無疑是非常的幸運。

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然而,弘瞻的“幸運”,並不僅僅是如此而已,除了幼年封爵並且一路被乾隆皇帝呵護成長外,成年後的弘瞻,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用。

乾隆十五年(1750年),剛滿十八歲的弘曕,就被乾隆皇帝委以管理武英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御書處、藥事房等事務的重任。

到了乾隆十九年(1752年),又被安排負責管理造辦處事務。

可以說,乾隆皇帝給予了弘瞻非常重要的崗位,既是對其的培養,也是對其的信任,作為兄長,乾隆可謂是已經做到了“極致”。

然而,也正是因為一切如同“天上掉餡餅”一般,來的太過於容易,也讓弘瞻開始忘乎所以般的想當然,最終鑄成“大錯”。

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三大性格缺陷,導致了弘瞻的英年早逝。

正如前文中所說的,年幼時的弘瞻便繼承了胤禮的果親王爵位,同時繼承的還有胤禮龐大的家產,乾隆皇帝對於自己的這位幼弟,也是無比的寵愛與呵護。而如此的順境之下,弘瞻的人生軌道卻也慢慢的發生了偏離,進而產生了極為致命的性格缺陷。

首先,是弘瞻待人非常的嚴苛與刻薄。

這一點在弘瞻對待其府上下人,體現的尤為明顯。

據說,弘瞻每天早晨起床後,都要在其府上進行巡視,去“尋找”下人的過錯,一旦被其發現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輕則遭到嚴厲的訓斥,重則便會施以杖刑,使其遭受皮肉之苦。

而這也使得弘瞻府上的下人對其是無比懼怕,只能提心吊膽般的惶惶度日,進而造成了非常惡劣的輿論影響。

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其次,就是弘瞻非常的貪婪,尤其是他非常的貪財。

按理說弘瞻享受著親王的食俸並且是親王雙俸,乾隆皇帝又對其也是恩賞不斷,他本應該不缺錢,可弘瞻卻是扔不知足,還在不遺餘力的瘋狂斂財。

​“居家尚節儉,俸響之銀,至充棟宇。”

而說到弘瞻斂財的方式,也可謂是五花八門。

他曾經私開煤礦,與民間百姓爭利,更對百姓的正常生產與交易進行打壓;他還與朝中的官員進行勾結,私下與地方富商進行貿易,以謀取暴利;更為過分的是,在隨同乾隆皇帝南巡期間,他又以其“御弟”的身份,故意盤剝、壓榨地方官員與商賈,以極低的價格購買了大量的蟒袍、朝衣、刺繡、古玩以及優憐。

然而,儘管弘瞻斂財不少,可他對於自己的生母謙妃劉氏,卻是異常的吝嗇,甚至從不給其銀兩孝敬,這也使得謙妃的贍養全部由乾隆皇帝來承擔。

最終,弘瞻的貪婪也讓乾隆皇帝對其忍無可忍,下定決心要對其進行懲罰,從而給弘瞻以警示。

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再次,就是弘瞻的心態非常的脆弱。

由於弘瞻的斂財行為引得了朝堂上下以及地方各階層的一致不滿,於是經過徹查後,乾隆皇帝最終給予了革去親王爵位,降為貝勒的處罰,同時又罷免了其所有的職務,之後又因其在皇太后面前“跪坐無狀”,被罰俸三年。

乾隆皇帝此舉,只是想給自己弟弟一個教訓,然而,令乾隆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懲罰卻給了弘瞻最為沉重,也是最為致命的一擊。

被降爵罷職的弘瞻,終日閉門不出,鬱鬱寡歡,隨後便是一病不起。

於是,見到此狀的乾隆皇帝算是徹底被弘瞻“嚇”到了,趕忙將其重新恢復為郡王爵位。可弘瞻還是在不久之後死去,令乾隆皇帝懊悔不已,並且還親自為其撰寫詩文,表達自己悔恨之意的同時,也在紀念自己的這位幼弟。

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講到這裡或許也會有朋友為乾隆皇帝“抱不平”。

弘瞻明明是“罪有應得”,並且是因為自己的心態脆弱才導致了其最後的鬱鬱而終,結果使得乾隆皇帝就此背上了“氣死弟弟”的惡名,弘瞻真可謂是“坑兄”典範呀。

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與弘瞻相比,弘晝的做法明顯是精明瞭許多。

說道弘瞻,不得不提乾隆皇帝的另一位弟弟,那便是和親王弘晝。

與弘瞻一樣,弘晝也是一位頗為乾隆皇帝“頭疼”的存在,然而,與弘瞻截然不同的是,儘管弘晝荒誕不羈,但是他依然能夠壽終正寢,以善終收場。

而兩者之所以在結局上有著如此明顯的差別,還是在於弘瞻的“荒唐”是真荒唐,而弘晝的“荒唐”,卻是一種明哲保身之道。

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提及弘晝的“罪狀”,首先想到的便是他不止一次上演“活出喪”的鬧劇,這似乎也成為了弘晝絕對的“標籤”。而除此之外,弘晝在宗室宴會上,大言不慚的羞辱宗室,而他平時更是不學無術,遛鳥閒逛,走街串巷,甚至經常賭博,輸的精光後還要找乾隆皇帝要錢。最讓人瞠目結舌的,還是弘晝在朝堂上因為意見不合,當眾毆打朝中的宗室重臣訥親。

可仔細來看弘晝這些所謂的“荒唐”行為,實際上,都是其“自黑”的表現,他這是在故意敗壞自己的形象,為的便是讓乾隆放心,不把他當成是一種威脅與顧慮,進而換得了自己的一份平安與富貴。這便是弘晝的高明之處。

反觀弘瞻,他的苛責是在敗壞自己的名望,更是在反襯乾隆皇帝對其的嬌寵與放縱;他的貪婪,傷害到了各個階層的實際利益,更是將不少的朝臣“拉下了水”,對乾隆皇帝的統治產生了非常負面的影響;而他的心態脆弱,最終鬱鬱而終,還讓乾隆皇帝背上了“惡名”。

由此可見,弘晝所做的一切,都是再讓乾隆放心,而弘瞻,無疑是在讓乾隆皇帝“鬧心”,因而兩人最終在結局上的大相徑庭,也就成為了必然。

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總結弘瞻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過於優越的成長環境,過於順暢的人生經歷,以及缺乏歷練的人生路徑,並不利於一個人的真正成長,甚至還會讓其深受其累。弘瞻無疑便是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

而從弘瞻的人生經歷,也無疑印證了孟子的那句名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圓明園阿哥弘瞻,用“高開低走”的人生歷程詮釋何為“死於安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