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個疑問,朝堂上到底是滿語為主還是漢語為主?為什麼?

鐵托boss


滿清入關之後,就一直在漢化中。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化的程度越來越深,其實滿清漢化在清朝乾隆時期就已經很嚴重了。關於滿清在朝堂之上到底是說滿語還是漢語,下面從幾個方面來看看。

奏摺和詔書

無論是傳位詔書,還是一般的普通詔書,或者奏摺都有漢字寫的。若是滿清朝堂只能說滿語,如果遇到需要念出來這些東西的情況,那麼是不是在唸這些東西的時候要用滿語念出來?那麼只能說念這東西的宦官或者其他人還得實現精通漢語和滿語,不然根本翻譯不好奏摺的原意,貌似滿清的宦官進了宮並沒有說都要學滿語吧?官員也沒有要求說要學習滿語吧?


官名或者話語的漢化版本

滿清漢化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證據就是一些官名或者一些話語的漢化版本。比如:一爾希哈番。這就是一個音譯版,就是少卿的意思。又比如土黑勒威勒,是輕微罰俸的意思。這些詞能在史料中出現,可見滿清的朝堂是一開始還是有說滿語的存在,所以才有了這些漢字音譯版。之後隨著漢化的加深,這些音譯版的詞也就消失了,而是直接用漢語詞語了。如果滿清朝堂用滿語交流,那麼怎麼會在清亡後不久這些詞語就看不懂了呢?


玉牒的改變

滿清的皇族分為兩種,一種是努爾哈赤的兄弟伯叔稱為“覺羅”,一種是努爾哈赤本支稱為“宗室”。“宗室”的人錄入“黃冊”,“覺羅”的人錄入“紅冊”,然後再每隔一段時間就彙編入“玉牒”。而玉牒這東西本來是滿文書寫,嘉慶二十二年起每年另繕漢文版,名曰“星源吉慶”,而且還規定以後不再繕錄滿文本。連滿清皇室的宗譜都用漢字來繕寫了,那麼滿清的朝堂還有用滿語交流的必要嗎?難道說著滿語寫漢字?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總之滿清剛開始的時候也許是漢語和滿語並存於朝堂之上,這時候滿族官員多,當然是滿語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滿語慢慢地在朝堂變成只有極少數人在說,甚至沒有人在說。無論皇帝還是臣子交流大部分都是用的雅言。滿語雖然沒有消失,像是薩滿這些基本上就是用滿語,但是會使用者越來越少,這些都能側面反映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