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錦屏縣培育扶貧產業:天然“寶貝”促增收 傳統林區寫活“林”文章

剛剛“摘帽”出列的貴州省錦屏縣,隨處可見村民勞作的場景,各類扶貧產業從少到多到大,一些天然“寶貝”通過結構調整變為支柱產業,帶來了增收希望。

傳統林區寫活“林”文章

春分時節,在錦屏縣林區,林下產業漸次鋪開。林下,種下的淫羊藿、白芨等中藥材以及櫻花、楠木等樹木已萌發吐綠;林中,杉樹上仿野生種植的石斛枝條正逐漸舒展。

“在這裡一天能掙120塊錢,比種莊稼強多了。”在錦屏縣銅鼓—大同萬畝林下綜合產業示範基地,村民楊金菊已上班20多天了。最近,每天有六七百名像她這樣的村民在林地務工。

錦屏縣國有林場場長孫根欽說,以前林場收入主要靠按指標賣木材,林下都是荒著的;現在套種上經濟作物後,產值增加好幾倍。規劃2.6萬畝的基地已種植中藥材、珍貴苗木等7000餘畝。

“吃飯靠農業,花錢靠林業。”過去,錦屏財政是典型的“木頭財政”,每年各種林業稅收佔縣級財政收入的60%以上。然而,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傳統林業增收越來越難。2014年底,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9801人,貧困發生率達34.29%。

擁有天然純淨的生態“寶貝”,如何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助力群眾脫貧?

“關鍵要念好‘山’字經,寫活‘林’文章。”錦屏縣委書記毛有智說,近年來錦屏縣探索林上種植仿野生石斛、林下種植中藥材、林內石斛花采摘體驗和森林旅遊康養、林外稻田養魚等,多元林下產業初步形成。

據統計,去年林下經濟總產值3.68億元以上,創建的6個示範基地帶動參與農戶4600多戶,其中貧困戶1700多戶。

現代農業促就業

在錦屏縣隆裡盛豐農業生態園,矗立著一排排蔬菜大棚。其中一個大棚內,幾名婦女正在搶收羊肚菌。

生態園負責人張華介紹說,園區流轉的672畝土地在兩年前還種植水稻、油菜等傳統農作物,如今建成集種植、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園。

家住園區附近易地扶貧安置點的搬遷戶閔勝蘭說,她去年8月起在園區上班,每月工資2000多元,一家5口日子越過越寬裕。據悉,園區已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覆蓋貧困戶4000多戶、1.6萬餘人。

由於林區多,壩區自然成為錦屏的“寶貝”。如今,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這些壩區以蔬菜、優質稻為主導產業,配套發展食用菌、精品水果等,畝產值年均過萬元。

“僅1萬畝西蘭花,就支付工資1800萬元。今年我們還要追加投資。”錦屏縣兩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海傑說,這個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畝產值2萬元以上,帶動就業200人以上。

養殖業助群眾增收

洗毛、烘毛、曬毛、分類、植毛……位於錦屏縣的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已復工復產1個多月。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190多名工人在加工製作羽毛球。

公司經理胡兵說,作為總部四大生產基地之一,錦屏縣產業園完全建成後,可實現月產羽毛球30萬打,吸納就業600人以上。

“羽毛球相關產業鏈完全適合錦屏。”胡兵說,產業鏈上游需要羽毛,可發展養鵝產業,中游加工生產羽毛球,下游還可發展羽毛球體育賽事,經過2年多持續培育,全產業鏈效應初步顯現。

在銅鼓鎮水衝村馬臺萬羽生態鵝綜合養殖示範基地,上萬羽白色種鵝“引吭高歌”,20多名村民忙著投食。

村民粟安豔過去在廣東、浙江等地打工,如今在基地負責餵鵝、撿蛋、清理鵝糞等,每月工資3200元,還有450元餐補,收入比在省外打工還多。

基地運營方貴州錦屏生態鵝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文新介紹,公司今年將帶動5000餘戶貧困戶入股,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100餘人。“鵝全身都是寶,鵝肝、鵝毛、鵝肉都可利用,一隻鵝價值100多元。”他說,公司還把鵝苗發給農戶養,保底價收購,帶動更多農戶增收。

據介紹,錦屏去年產鵝70萬羽,今年將達到200萬羽。此外,全縣還實施生豬、雞等養殖項目,有力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今年3月,錦屏縣實現減貧“摘帽”。“今後,還要繼續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好產業發展提質戰,鞏固脫貧成效。”毛有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