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不主動裁員。車企常規操作

2020年復工伊始,沒多久就傳來了各種企業為應對危機的各種操作,手段不外乎兩種:降薪或裁員。

其中以車企這類大型製造業企業尤其嚴重,目前公佈就有許多。

降薪,不主動裁員。車企常規操作

裡面肯定還有許多是還沒有公佈出來的。

其實這種手段不是今年才開始的,去年下半年形勢就已經惡化了。業內人士比較清楚,國外大牌們一直在縮減業務,精簡人員。國內的這些個國產品牌也一直暗地裡降成本。

以比亞迪為例,早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就開始降績效了,另外G級以上的還有籤一份《工作合約書》。目的很明顯,就是要讓一部分人離開。G級以下(包括G級)人員一般底薪不高,主要收入是靠加班,公司就開始控制加班時間來控制支出,慢慢縮減,直到基本上沒有加班,這個時間大約是控制到了年底。

扣績效控制G以上,控加班控制G以下,上下兩部分都要走掉很多人。

年後受疫情影響,狀況更差。一方面績效全扣完,加班費基本上也沒了,另一方面飯堂還繼續漲價,外面租房的房租也在漲。兩頭一擠,夾在中間的員工們苦不堪言。

但是市場也不好,工作很難找,很多人只能接著煎熬。

相信這不是比亞迪的個案,比亞迪還開了口罩生產,還有手機代工,只有汽車這塊的人才受到那麼大影響。

那時間那麼長,為什麼外企和國內的一小部分企業可以果斷裁員,而國內的這些大部分企業總是要通過各種手段來逼迫員工自動辭職?

不要說甲骨文三星這種幾倍幾倍的賠償,國內勞動者連《勞動法》規定的N+1都是妄想。從不知何時開始,國內的老闆們就開始鑽法律空子,多年下來基本上已經玩的爐火純青,作為弱勢群體的普通勞動者,很難跟公司對抗。

車企作為大型製造業,擁有龐大群體的工人,每一次的政策變動都能決定很多人收入變動,所以更容易牽動人心。雖然大家心裡明白它為何要這麼做,工人們心裡苦,卻無處訴說,仲裁或者起訴的成本太高,成功率太低。車企和小工廠不一樣,法務部們是肯定有的,普通人對專業人士必然吃虧。

這也造成了企業這麼多年來都習慣了,遇到危機,就降薪,各種套路輪番上。總是會有人走的,尤其是年輕人。

為什麼不肯裁員賠償?我覺得相關部門要負很大責任,《勞動法》誕生很長時間了,其實還有很多違法的行為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真正拿出來掰扯的確是很少的一部分,大企業就更少。說實話這方面《勞動法》對普通人作用不大。

還有就是裁員賠償的資金,國內這些企業哪家不負債的,資不抵債都是常態。大型製造業人多,賠的就多,我猜測很多企業估計沒錢。

最後,當然是老闆們不肯賠。為什麼不肯?不肯就是不肯,哪有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