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農民的諮詢電話再也“追”不到他

3月的春風吹拂大地,後白鎮種植大戶竇永敏的梨園裡,梨枝上已打出許多花苞,3月底,這50畝雪白梨花就要驚豔亮相了。

17年前,在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糜林的指導下,竇永敏種下了這片梨園。現在,這片梨園年產值50萬元。“新的梨苗已經種下,正等著糜主任來檢查,他卻不在了。”說到此處,竇永敏的眼眶已經紅了。

他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家父糜林,因重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18日20時40分在句容逝世,享年57歲……願他在天堂沒有病痛,也感謝一直以來關心我父親的親朋好友。”2020年 2月19日上午9點,女兒糜蓉在糜林的微信朋友圈發佈這一噩耗,牽動了無數糜林曾幫助過的農民、合作過的專家學者的心。

糜林,中共黨員,1963年8月出生於江蘇丹徒,1987年自江蘇省農校林學專業畢業後,主要研究梨、草莓、葡萄、甜柿、櫻桃等應時鮮果的標準化種植技術,並採取集中講解、田間示範、示範園輻射等方式向當地農民乃至全國農民推廣。

33年來,糜林培養了精品梨種植戶150戶、無花果種植戶400戶、水蜜桃250戶等,累計1098個農戶,戶年人均純收入增加1萬元以上,每年淨增社會效益3000萬元,先後榮獲鎮江市優秀共產黨員、鎮江市人民獎章等多項榮譽,是我省著名的果樹種植專家。

住院前一天,糜林還和研究室的同事們討論梨、葡萄和柑橘等水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示範推廣工作,許多手頭的工作也沒有交接。“前段時間,糜主任發現了一種甘甜的青皮梨,特別高興,還想著帶回來研究種植。”多年同事、鎮江農科院果樹研究室副主任萬春雁回憶。可是,突如其來的疾病卻讓糜林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永遠的離開了。

糜林的喪儀十分簡樸低調。喪儀上,他曾服務過的農民朋友來了,指導過的農業科技人員來了,幫助過的農業合作社成員來了……由於正值疫情防控時期,大家沒有去靈堂弔唁,只在門外徘徊片刻即離去,雪白的花圈卻排滿了小區的圍牆。因為疫情,更多的人通過打電話、微信、QQ、微博、公眾號等方式在為這位農民的“朋友”送行……

3月的春風依舊有些寒意,鎮江農科院試驗田裡的櫻桃該剪枝了,草莓園裡還在掛果,梨樹已經打苞……站在父親曾經灑下無數汗水的地方,糜蓉流著淚說:“父親去世的許多天裡,一些不知情的農民依舊打他的電話請他上門指導,我告訴他們,父親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

他是農民最忠實的朋友

糜林是時代楷模趙亞夫的得力助手、鎮江市農科院“亞夫團隊”的重要成員,從業33年來,農民需要什麼,他就研究什麼。

糜林是農家子弟,生於農村、長於農村,用一生服務農民,不僅是對竇永敏,每到一個農戶家裡,糜林都會留下自己的電話,對每一位找到他的農戶,他都竭盡所能的幫助和指導。

據竇永敏回憶,17年前,他從單位下崗,苦於沒有一技之長,便想在農業上尋點“門路”,也就是那時,竇永敏認識了糜林。從選址,到選種,再到後期梨園的管理,糜林將自己的技術傾囊相授。在糜林的指導下,竇永敏成為了聞名全國的示範戶,帶動了周邊許多農民致富。

糜林也十分欣慰,竇永敏的梨園幾乎是研究所試驗田裡梨園的翻版,“從枝條走向到排列布局,幾乎一模一樣,所以這片梨園銷售非常好。”萬春雁介紹。

“4年前,我在上海開刀住院近半年,梨園沒人管,糜主任天天義務過來指導工人修枝、施肥,那一年,梨園不但沒有損失,反而增產了。”竇永敏回憶。

糜林痴迷於農業技術研究,在農田裡的每一條結論、每一個發現,他都會詳細記錄,並標註上時間和地點,以便來年對比研究;他生性淡薄,不善交際,也從不拿農民一分一毫。

“我記得好多年前,天都黑了,工人都下班了,糜主任就打著手電筒在田裡教我怎麼剪枝。”大卓姐妹桃園的王巧娣回憶。等到修剪結束,天已經全部黑了,王巧娣留糜林吃個晚飯,糜林拒絕了。

如今,那片原本雜草叢生的崗坡地上,結出了又大又甜的桃子,在南京、鎮江一帶闖出了名氣。一到桃子成熟的季節,來採摘觀光的消費者絡繹不絕,桃子不出門就能銷售一空,每年產值高達30萬元。

“去年夏天我家葡萄園裡估計得有50度,熱得不得了。糜主任在我家園子裡一待就是1小時,出來的時候,衣服上都結鹽斑了。”華陽街道戴家邊村村民戴國平回憶。戴國平與糜林已經相識30多年,戴國平說:“我種葡萄的技術是糜主任手把手教出來的。”

多年來,糜林積極開展科技普及和農民培訓志願服務,成了農民心中“信得過的人”。用戴國平的話說,糜林一點兒也沒有農業專家的架子。“有問必答,碰到難解決的問題一個電話他就來了。”戴國平回憶,“他每年都要來三四次,特別是到發芽、打藥、修果的技術節點,我們不請他都要來。”

每次去農戶家裡,糜林都會帶著剪刀、鋸子、農用靴、草帽等物品。這些物品,陪伴了糜林30多年為農服務之路。為糜林整理遺物時,萬春雁為他選擇了3樣物品放入棺內:剪枝用的鋸子、剪刀和2本日文字典。

早年間,糜林曾跟隨趙亞夫的腳步前往日本佐賀縣果樹試驗場研修。回國後,藉助那2本日文字典,糜林翻譯了許多日本農業種植資料。萬春雁介紹:“糜主任的日文非常好,他學習日本最先進的標準化種植技術,並教給了我們的農民,許多農民因為糜主任走上了致富道路。”

他走了,農民會記得他

糜林的手機裡有上千個農戶電話,平日裡,不管是深夜還是清晨,農戶打來的一定會接。由於起病急,即使在確診後,糜林還給同事發消息叮囑葡萄基地、青梅園的剪枝工作,直到陷入昏迷,他才停止工作。

“糜主任是我們的領導,更是我們的老師。他還有3年就退休了,生前和我們聊天時提到過,退休了還要繼續幹的。”同事單延博回憶。

糜林的辦公室裡,近10本厚厚的工作筆記被擺放在案前,彷彿在等待主人的翻閱。筆記裡,2019年12月休息了2天,2020年1月休息了3天,其中有一天是為90多歲的老父親祝壽……除此以外,各類果樹在各個季節的養護方法,卻記錄的十分詳細。

如今,糜林走了。研究室的同事們珍藏著他的筆記,“現在下試驗田的時候,我就翻翻糜老師的筆記本,學習他的經驗知識,他耐心的教導還是迴盪在我們耳邊。”萬春雁介紹。

糜林載譽一生,獲得數不清的榮譽和獎章,科研成果也是碩果累累,是我市深受廣大農民朋友歡迎的果樹專家。他去世後,無數與他接觸過的農民、科研學者等都發表了悼念留言:

“斯人已逝,後來者奮鬥不止,續期心願。”

“糜林同志的一生潛心科研、服務農民、培養人才,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普通農業科技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博大情懷!”

“做實事兒,為老百姓服務,大家都會記著你的好。”

“糜老師指導過我的果園,一說起生產技術,就充滿激情,毫無保留!這麼好的一位專家,說走就走了,是我們農戶巨大損失!”

……

“糜林同志是我院的優秀共產黨員,是‘亞夫精神’的優秀踐行者,是我市的優秀農業專家,是廣大農民的貼心朋友。糜林同志的離去,不僅是家庭的重大損失,也是單位的重大損失,還是農民的重大損失,我院將深入開展向糜林同志學習活動。”鎮江市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孫德舉說道。

得知多年的得力助手去世,趙亞夫十分痛惜,30多年前糜林跟他學習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

在接受《鎮江日報》記者採訪時,趙亞夫這樣評價他:糜林是位實幹型的專家,他既能講給農民聽,又能做給農民看,他是農民的朋友,農民都信任他、願意跟他學。趙老表示,糜林走了大家都很扼腕,他的離世是我省農業界的重大損失。(句容市融媒體中心 周雪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