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想讀書,讀什麼合適?

怡煊烔


40不惑之年,50知天命,正是人生遺憾期,大半時光已去不復還。有些人放下擔子開始為自己籌劃,而有些人還在為兒女,為家繼續耕耘。有時候想起打工的情景,不堪回首。因為時間關係工地上吃飯基本都是湊合,午休時橫七豎八的隨地一躺,讓人心酸潸然淚下。向前看確實不如人,向後看還有更不如我們的大有人在,忍辱負重為了一那點可憐的工資低聲下氣。我們不曾失敗,可還是失敗給了現實。

有時候僥倖抱著雞湯文努力安慰自己,讓人忘記生活的酸甜苦辣。可說歸說,生活還得繼續。讀一本好書不僅武裝自己還可以開闊視野,下面給大夥推薦兩本書。

《菜根譚》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隱士融釋、道、儒於一身,別具慧眼,將自己的人生奧妙和盤托出的結晶。我覺得《菜根譚》思人間事,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書。喜歡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來品味,果香可以用口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

《遙遠的救世主》是一部富有哲理、值得閱讀的小說,無論是對我們的生活、對事業、對愛情都有所幫助。小說主要講的是:一個是遊走在法律邊緣,無人能理解的商業怪才丁元英,一個是擁有法國綠卡,卻執意留在國內當刑警的年輕女子芮小丹,由於命運的偶然交錯,引發的不僅是愛情,還有一場關於商界規則,關於正義、道德和人性的紛爭的事情。


古韻隨風


人到了45歲的中年,要讀中華經典。

一,45歲,已經有了大量的生活經驗,足夠的生活體悟,這時候再去讀小說,消磨時間還可以。想要再提高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的層次,讀小說已經意義不大了。而這時候作為一個父親也好母親也好,想要把自己的智慧傳達給自己的孩子,大部分人又不能夠寫下來,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去閱讀中華經典。如果能夠帶著孩子一起讀,就更好。


孔子講自己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45這個年齡,正處於不惑和知天命之間。那麼這個時候自己是不是還對人生充滿了疑惑?如果有,去哪裡尋找答案?紀曉嵐一生創作很少,除了簡單的幾本《閱微草堂筆記》,其他幾乎沒有。有人問紀曉嵐,您這樣一個才子為什麼不多寫些東西呢?紀曉嵐說,當我讀遍天下書才發現,我想說的一切,中國古人的經典裡,都已經寫得清清楚楚,我再寫徒亂別人耳目而已,沒有任何的意義。

前兩年馬雲在央視接受採訪時,談到讀什麼書,馬雲說,把儒釋道的經典書籍各讀上兩本就可以了,其餘的書都可以不讀。

下面就選兩句中華的經典,簡單論述一下,看一看對40 歲50歲的人到底有沒有意義。孔子在《論語》為政篇裡,第1章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從字面來看,是在講為政也就是當官,可我們要知道,當官是為政,管理公司是為政,在家裡當家長都是為政。那麼要做好這一切,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為政以德,修養自己的德性。因為一個人一旦喪失了良好的品德,就難以服眾,難以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的人要辦成事情是非常難的。大家可以看一看身邊40多50左右的人,一旦犯了什麼道德上的事情,他的人生估計也就完了,很難再有翻身的機會。如果已經犯過錯誤吃了大虧的人,才會知道這句話到底有多麼重要。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簡單的一句,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樣,能夠利益萬物卻不去爭功,不去爭寵,因為高處有風險。讀讀歷史就會知道,雖然有幾個讓天下讓皇位的人,但更多的是父親殺了兒子,兒子殺了父親,兄弟相殘這樣的故事。而如果能夠做到善利萬物而不爭,把皇位讓出去,把名利讓出去,平安就自在其中了。

我們去看范蠡,他在幫助越王勾踐消滅了吳國以後,官封上將軍,可謂位高權重,但是他的選擇是泛舟西湖。到了齊國,很快就掙了很多錢,齊國的國君,想讓他去當國相。范蠡認為,久處尊名,不詳。於是又離開了齊國。這就是一種不爭的智慧,也是一種不貪的智慧。



這些智慧只有在中華民族的經典裡有。而40多50左右的人讀一讀,把這些儘早做到,可保自己一生平安。把這些智慧早早地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可讓自己的家族平安富貴。


上面只是簡單舉了兩句。更多的智慧還需要自己去讀,自己去體悟。祝福所有的人都能夠有機會接觸中華經典,早日獲得智慧,過上更圓滿幸福的生活。


或曰天下


45歲,差不多已經走完人生的一半。孔子說,“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年齡,婚姻、家庭和事業大都塵埃落定。

回首前半生,有的人為家庭操勞,有的人為事業奮鬥。幾十年辛苦下來,也許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所以在我看來,如果讀書,就要讀自己最感興趣的書。

走過歲月的長河,我們都會慢慢意識到:沒有任何人能陪你走完生命中所有的旅程。想讓自己的後半生過得充實而愉悅,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尤為重要。

如果你喜歡書畫,就多讀多練。

如果你喜歡繪畫,就多看多畫。

如果你喜歡音樂,就多學多唱。

......

到了這個年齡,人已經變得隨和、平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安寧的心態,是很適合發展興趣愛好的。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自從開始動筆寫作,生活變得特別充實:每天讀讀書、寫寫文,心情感到無比愉悅。

因為寫作,我發現自己的知識太過貧乏,於是開始重新讀書。需要什麼,就讀什麼。越讀越覺得世界精彩,越讀越覺得生活有意思。

肺腑之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以下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東池閒花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五歲應該在不惑和知天命之間。那我就介紹一下不惑和知天命的書吧。

1.《廖凡四訓》 這本書講的是廖凡給他兒子寫的信,在那面講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廖凡通過了自己一步一步的改變了命運,他把具體的方法都寫下來。但可以你們又發現了考試必登第的一個方法。

2.《感應篇彙編》這本書記載了從古時到現在的一些因果案例。真真實實的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全書原文1277個字。記錄了22件好事和155件壞事。讓我們清清楚楚知道了什麼是善惡。還有這些案例就是違背了這些177件事兒的結果。比如說殺龜打蛇,跳食跳人這樣的事情,就用四個字的方式說了出來。這真是一本好書。

3.《金剛經》和《心經》 這是佛經裡面智慧部的兩本書。一本兒長一本兒短。有時間的可以看看《金剛經》,沒有時間的每天可以讀心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時間長了智慧就能開,達到真正的不惑,從而才能了達天命。

4.

《佛說大乘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和《佛說阿彌陀佛》。這是更高層次的一對兒書。和上邊兒的經一樣,一長一短。孔子說過,不知死,焉知生。這裡面詳細了。說明了時候我們死後應該去到哪裡去。講述了一些修行的方法。


用戶53048445015


關於讀書,無非就是為了學習技能,修身,修心,提升自我認知。

那麼對於45歲這個年齡,也可以說閱盡半個人生的酸酸楚楚,這時有三種情況:

1、如果自己已經度過了中年危機,生活中已經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

那麼可以追求一些國學,健康這一類的書籍,比如《蘇菲的世界》、《哲學與人生》



2、自己生活壓力依然很大,每天需要努力打拼、上進,才能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可以閱讀專業、職場提高技能這一類書籍,例如:《高情商溝通》、《關鍵對話:如何高效溝通》、《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等。



3、如果你的生活是愉悅、簡單的,那麼自己根本就沒有中年危機這麼一說,這時可以閱讀開拓眼界、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自己,這一類書籍,推薦:《旅行與讀書》、《揹包十年》、《在漫長的旅途中》。



不管生活上式壓力大如山,還是輕鬆逍遙自在。都要給自己一個空閒的時間,結合自己的閱歷和領悟,靜下心來閱讀,沉浸在書中的某一個角落,某一個時代或者是某一情結。去看看別人眼中的世界,拓寬自己的心懷和眼界。這樣也許會領悟更多。讓自己穩重,放下心中的浮躁。哪怕是那麼一會會兒。身心輕了,才會有更大的激情和勇氣,迎接明天!


讀心讀書


我覺得讀書有六個層次:

1、啟蒙開智,初級入門;

2、小說消遣,漫無目的;

3、成功學說,衣食無憂;

4、專業知識,規劃人生;

5、人物傳記,以史為鑑;

6、經典哲學,修心養性。

我也差不多45歲了,覺得可以進入第5、6個層次了,瞭解下我們從哪來到哪去。

個人在讀或已讀的書單,供參考下:

1、活著

2、三國演義

3、毛澤東選集

4、古文觀止

5、道德經

6、平凡的世界

7、烏合之眾

8、論語

9、經剛經

10、魯迅精選集

等等


隊長6008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兩種不同的生活】

讀書不分年齡,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讓人把問題看的更加通透,更加全面的分析問題。

看自己興趣愛好,來決定讀哪個類別的書。如果喜歡文學,可以讀文人名人傳記的書,最近讀過的傳記有陸小曼、張愛玲、徐志摩、三毛、林徽因等等。

書的種類很多,建議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這樣才會讀來津津有味。讀書也要選好書,不能盲目不加篩選的讀,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建議讀名人名家所寫的作品,定會受益匪淺。

推薦幾本書:

《傲慢與偏見》《百年孤獨》《簡·愛》《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圍城》《我們仨》《撒哈拉的故事》《紅玫瑰與白玫瑰》

《傾城之戀》

中國四大名著:

《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

多讀書,讀好書,遨遊書海,受益無窮。





書影生香


一直覺得,讀書是件很隨性的事兒,什麼少不讀紅樓,老不讀水滸。沒有必要遵照這些老話去做。個人覺得還是隨心情,想讀啥讀啥的好。如果非要和年齡契合,我的建議如下:

讀一讀心理學方面的書。

45歲人到中年,會面臨很多壓力。看看心理學方面的書,可以學會一些自我調節的小方法,過豐盈自在的人生。推薦看看阿爾伯特.埃利斯的《理性情緒》、卡倫.霍妮的《我們內心的衝突》、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等等。

讀一讀《黃帝內經》

有一種說法叫“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現在特別流行養生,但好多方法並不符合醫學常識。《黃帝內經》裡有好多的養生方法的原則,讀讀對我們大有益處,能讓我們更好地去照顧父母、養育子女。如果覺得看文本太枯燥,可以先聽聽梁冬和徐文兵的音頻書《中醫太美之黃帝內經》。這個節目非常通俗易懂,能讓你快速愛上這本書。


讀一讀藝術類的書

人到中年,除了柴米油鹽這些每天要面對的必需品,還需要給自己增加一些“虛無”的東西,最好的就是藝術類的書。推薦看看沈從文的《花花朵朵 罈罈罐罐》、掦之水的《棔柿樓集》。這些書可以讓我們忘卻眼前的苟且,培養我們一種恬憺虛無的心性。就像蘭德詩中寫的那樣“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菲比33


45歲讀什麼書比較合適,這個話題很有趣。

因為可以換成45歲看什麼電影比較合適、做什麼運動比較合適、去哪旅遊比較合適。

那既然這麼多的可能,那我們就來限定這個年齡,45歲。那45歲是個什麼年齡那,照中國現有的年齡比例,應該已經差不多度過了人生的三分之二。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四十五已經到了不惑和快知道天命的時候了,也就是說已經知道的不少了。

從人的成長路徑來講,最開始學基礎文化,如數理化。

後來大學到工作初期其實主要是一些技術性的書籍看的比較多,這個時候是該有一技之長的時候。

到了45歲,也就是人到中年,按現在的話就是中年DOG的年紀,那就主要涉獵些管理、戰略、人生大道理之類的書籍了。

建議多看些管理經濟類的書籍,可以從此板塊的排行榜開始看起,這塊還是比較好看和比較容易理解的。

人生大道理的書,現在也該開始看起來了,因為到了五十不就該知天命了嘛?什麼論語、大學、中庸,儒釋道等相關理論可以掌握起來了,讓生活更灑脫。

如果以上都不想看,那你可以看中醫的書啊,黃帝內經、傷寒論,自學調理身體,為家人保駕護航,而且啊,你永遠都學不完的奧秘在等著你,非常有趣,不妨試試哦!

跟我一起來研究中醫吧,打字辛苦,如果喜歡請點個贊再走吧,謝謝。





傳統醫學讀書筆記


孔子講: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人到四十歲左右,該經歷的也就都經歷了,有一定的閱歷,很多事情都會想的比較明白,如有這個時候想讀書,可以讀哲學,也許會更加豁然開朗。也可以讀歷史,會發現,至始至終,人類在本質上從來沒有變過。



哲學書籍推薦


叔本華的 《作為意象與表象的世界》,這本書幾乎就是叔本華哲學的經典,他的一生差不多都是在對這本書作補充。這本書匯聚了叔本華思想的精華。


柏拉圖的《理想國》,關於國家與家庭,關於婚姻與教育,以及正義與智慧,愛和美。書中以對話的形式展開討論,表達觀點。


杜蘭特《哲學的故事》,要看西方哲學,可以首先從這本書開始,這是一本哲學入門書籍,比較具有故事性,不會那麼枯燥,也能對整個西方哲學有一個大概的瞭解。還能引起你對西方那些哲學家的興趣。繼而深入的去讀他們的書。


尼采的哲學比較悲觀,如果心態不是很好,不推薦。其他哲學書籍,可以豆瓣上搜索,豆瓣高分的書籍,都還不錯。



歷史書籍推薦


要了解中國歷史,那《二十四史》是一定要看的,還有《史記》《春秋》《戰國》《三國志》等,如果覺得閱讀比較晦澀,也可以聽書,有講解,比較生動。或者也可以看小說形式的歷史書籍,比如四大名著,《明朝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等,古代歷朝皇帝的傳記也可以看一下,很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