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觀滄海》是否真的是曹操到海邊有感而寫下的呢?

不會講故事的哥哥


曹操的《觀滄海》全文為: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是東漢末年詩人,《觀滄海》是他創作的一首四言詩。當時創作的背景是: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毅然決定北上。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觀滄海》。

詩中的碣石山具體在哪裡,學術界原有三種觀點,一是河北昌黎,二是山東無棣,三是遼寧興城。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秦皇島孟姜女廟附近的孟姜女墳出土一批文物,證明昌黎縣城北的碣石山就是當年曹操所登臨的碣石山。偉人毛澤東寫下的詩詞《浪淘沙·北戴河》中那句“東臨碣石有遺篇”也是對《觀滄海》具有一定說服力的佐證之一。

碣石山,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山峰。碣石山主峰為仙台頂,海拔695米,是渤海近岸最高峰。站在山峰上能看到渤海。可以說《觀滄海》是當時詩人登上石山,俯視大海有感而發所作的一首名詩。

而初唐時期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詩中“碣石瀟湘”泛指天南地北,暗指路途遙遠。此處並未用典 , 也不是特指。所以《春江花月夜》詩中的碣石並不是特指某個地方。


溫海燕子


曹操《觀滄海》的地點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碣石山。雖然當時已經很接近海邊,但是沒有證據表明曹操真的到了海邊。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碣石瀟湘無限路”的“碣石”則在山東無棣碣石山。

下面介紹一下兩處“碣石”

一、

古代名人曹操留下詩篇《觀滄海》的地方,具體在哪裡,學術界原有三種觀點,一是河北昌黎,二是山東無棣,三是遼寧興城。

二十世紀時確定曹操登的是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碣石山。

公元207年,即東漢建安十二年,曹操領兵東征烏恆凱旋,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 而由遼西走廊返回,途經碣石,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這就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出處。

據《資治通鑑》記載:曹操北征烏桓大捷,班師回朝途中,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三十餘丈乃得水。軍自柳城始,途經碣石道,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之景觀。作《觀滄海》。

尋樵夫聞知,此謂碣石流域,泉溢於虎山坡,南稱龜山,西南碣石山。日落,時黃昏,遠眺夕陽暮色,近擁萬馬千軍,志未酬,己暮年,而詩性起,作賦《龜雖壽》。

附:碣石山位於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面積28.8平方公里,形成歷史久遠,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淵源,地理位置優越,是五嶽之外的“神嶽”,是古今中外有名的歷史名山、仙山、觀海勝地、佛教勝地和旅遊勝地。碣石山主峰仙台頂(又名娘娘頂,又稱漢武臺),海拔695.1米,是渤海近岸的最高山峰。最早記載見於《山海經》和《禹貢》,於今已有3000多年,是久負盛名的千古神嶽。碣石山壯如泰山,俏似黃山,環山抱水,景色秀美,鳥語花香,氣候怡人,山勢崢嶸,怪石嵯峨,且植物種類繁多,亦有“北方天然植物園”之美譽,李大釗稱“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據史書記載,封建時代具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北方少數民族駐中原的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等兩代帝王,先後登臨碣石山,留下了《碣石門辭》、《觀滄海》、《春日望海》等傳世佳篇。在現代歷史上,革命先驅李大釗曾先後七次登踏碣石,並在此寫下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革命檄文。偉大領袖毛澤東一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山有遺篇”這一傳世佳詞,更使得碣石山聲名顯赫。

觀滄海

【作者】曹操 【朝代】漢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濤激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湧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美好無比,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

二、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碣石瀟湘無限路”的“碣石”是山東無棣碣石山

附:山東無棣碣石山 位於無棣縣域北部,方圓0.39平方公里。碣石山是魯北平原上惟一的一座山峰,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 碣石山還是國內罕見的第四紀火山中最年輕的山體,對於揭示魯北平原、 黃河三角洲的環境演變過程,追溯早期人類活動蹤跡以及火山岩科研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碣石山蘊含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價值,而且具有獨特的科學、地理價值,因而1998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地 質遺蹟自然保護區。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無棣縣城北30公里處的大山村北,海拔63.4米,方圓0.39平方公里,系73萬年前火山爆發噴出而形成的錐形複合火山堆,是中國最年輕的火山,也是華北平原地區唯一露頭的火山,被譽為"京南第一山”。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張若虛 【朝代】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賞析: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你還有補充嗎?歡迎評論。


拾肆事實


當然呀,不然就不會去寫這麼有名的《觀滄海》呢。曹操徵兵,大破烏桓,回朝的途中,登上了碣石山,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而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你肯定想到曹操登碣石山上觀海,是否帶了毛筆和墨水,拿什麼去寫呢?那你可以發揮想象吧!

第一,可能觀滄海完後在碣石山周圍的石頭上刻詩;

第二,可能剛打勝戰完後直接登碣石山上,肯定沒帶毛筆和墨水,但軍隊裡面有帶毛筆和墨水的負責士兵,防萬一突發事件就馬上寫信傳給朝廷,這時正好拿來用作詩;

第三,可能觀滄海完後回朝再作詩。

總而言之,《觀滄海》真的是曹操到海邊有感而寫下的。



95後的我可要努力了


這首詩確實是曹操到了海邊寫的,不過不是東海,而是秦皇島那邊的渤海。

當時曹操破袁紹統一北方後,北方還有少數民族烏桓和袁紹兒子帶領的殘餘勢力經常襲擾幽州,成為曹操向南進軍的後顧之憂,所以曹操北征烏桓,取勝後,在碣石,就是渤海邊,寫下了這首詩歌。

這首詩表現了曹操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也是容易看出來的。所以這個和《春江花月夜》不同。《春江花月夜》是完全虛寫,用“碣石瀟湘”,一北一南兩個地方代指所有的遊子之路而已。





無心隨墨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裡湧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創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所以就寫下此詩,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豔”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解讀

《觀滄海》這首詩,前六句寫的是實景,而後四句則是曹操的想象,最後兩句跟本詩原文沒有直接關係。這首詩不但通篇寫景,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

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情景緊密相連。作者通過寫滄海,表達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並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來抒發情感,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機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於是藉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

《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你聴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整體賞析

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是實寫眼前的景觀,神奇而又壯觀。“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則是虛寫,作者運用想象,寫出了自己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說明這是樂府唱過的。

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讀者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寫景部分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這首詩不但寫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首詩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裡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經典ING


不一定

應該是詩人借詩言志


南丁二


觀滄海 【三國•魏】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是曹操親臨大海,抒情而作。官渡之戰後,袁紹退守。曹操繼續進兵定四州,安定河北。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打敗袁氏兄弟,自柳城凱旋,途經碣石所作。

曹操在班師途中登上碣石山頂,居高眺望,壯闊的大海呈現在眼前。在浩渺遼闊的大海上,突兀聳立的海島,平添了幾許神奇、秀美的景觀。島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陣陣撲面而來,海面上波濤洶湧、巨浪起伏。此刻沒有悲秋中的觸目傷懷,有的是詩人躊躇滿志的豪邁。

日月從海上生起,又從波濤中落下。水天一色,彷彿銀河也融入其中,所有景物在大海面前都十分渺小。





白溪釣客


《觀滄海》是曹操一首名詩,膾炙人口。是他帶兵打勝仗後登山臨海直抒胸臆之作。詩歌氣勢磅礴,抒發的是他遠大的志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