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核物理學家王承書:留學美國後毅然回國,奉獻30年臨終捐出積蓄

或許在這個波濤洶湧的歷史潮流中,有很多人貢獻自己這滴小水滴,只為讓祖國這個大海波瀾壯闊

,而王承書就是其中一人,只是她卻是一個柔情似水的女子。

這位奇女子,出生在上海的書香門第,17歲選擇學習物理學。1930年,成績優異的她被成功保送燕京大學物理系,成了當時系中唯一一個女學生,當然也是最為優秀的學生。在燕京大學碩士畢業之後,王承書繼續去了美國密歇根大學深造。年輕有為的她,在1941年就獲得了美國巴爾博獎學金,這個獎項,在中國鮮有人摘得。

女核物理學家王承書:留學美國後毅然回國,奉獻30年臨終捐出積蓄

在美期間,王承書憑藉自己付出與天賦,提出了“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的觀點。而這一觀點,至今還在熠熠生輝,指引著人們進行科研。經過種種努力,王承書終於在美國有了一番作為,國際上的科學家普遍認為,若是王承書能夠堅持在美國發展科研,一定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中國正百廢待興,王承書義不容辭,堅決停止了在美的種種研究,將自己在美掙下的錢財都送給了別人,一個鐵骨柔情的女子帶著她的所有資料毅然決然回到了祖國!

因為王承書知道,當時的中國,迫切需要大量的有才能的人才,而她義不容辭。

“1956年10月6日是我難忘的一天,在離別了十五年的祖國國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紅旗在空中飄揚,心裡說不出的興奮。我要為國家做貢獻,國家需要什麼,我就幹什麼……”

女核物理學家王承書:留學美國後毅然回國,奉獻30年臨終捐出積蓄

回到祖國之後,王承書便開始了對祖國貢獻的後半生。

1958年,我國開始向一個嶄新的科研領域進軍——熱核聚變,而帶頭人正是王承書。1962年,王承書一句“我願意”,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隱姓埋名的時光。這三個字似乎可以與神聖的婚禮上說出來的相提並論,甚至更加深情。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她在默默付出。新中國核事業如火如荼的時候,她還在奉獻。就這樣,王承書帶著團隊默默奉獻了30年。

不僅如此,王承書翻譯了一本美國最新的科研書籍,這本書雖然是她只用了7天7夜就翻譯出來的,但是卻為國內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另外,她還培育了大批的科研人才,有了她的貢獻,中國的科研實力變得更加強大!

女核物理學家王承書:留學美國後毅然回國,奉獻30年臨終捐出積蓄

可是,由於長期操勞,王承書的晚年生活並不好過,她患上了眼疾。雖然在眾人極力讓她用進口藥物治療時,她卻堅決反對,因為她覺得這樣太過浪費,可是一生樸素節儉的王承書,卻在臨終前和丈夫將一輩子的積蓄10多萬元捐獻給了希望工程。這筆捐款,也是當時希望工程收到的數額最大的單次捐款。

王承書,這個水做的女子,卻是中國核武事業神秘而偉大的貢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