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核物理学家王承书:留学美国后毅然回国,奉献30年临终捐出积蓄

或许在这个波涛汹涌的历史潮流中,有很多人贡献自己这滴小水滴,只为让祖国这个大海波澜壮阔

,而王承书就是其中一人,只是她却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女子。

这位奇女子,出生在上海的书香门第,17岁选择学习物理学。1930年,成绩优异的她被成功保送燕京大学物理系,成了当时系中唯一一个女学生,当然也是最为优秀的学生。在燕京大学硕士毕业之后,王承书继续去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年轻有为的她,在1941年就获得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这个奖项,在中国鲜有人摘得。

女核物理学家王承书:留学美国后毅然回国,奉献30年临终捐出积蓄

在美期间,王承书凭借自己付出与天赋,提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观点。而这一观点,至今还在熠熠生辉,指引着人们进行科研。经过种种努力,王承书终于在美国有了一番作为,国际上的科学家普遍认为,若是王承书能够坚持在美国发展科研,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正百废待兴,王承书义不容辞,坚决停止了在美的种种研究,将自己在美挣下的钱财都送给了别人,一个铁骨柔情的女子带着她的所有资料毅然决然回到了祖国!

因为王承书知道,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大量的有才能的人才,而她义不容辞。

“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在离别了十五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我要为国家做贡献,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女核物理学家王承书:留学美国后毅然回国,奉献30年临终捐出积蓄

回到祖国之后,王承书便开始了对祖国贡献的后半生。

1958年,我国开始向一个崭新的科研领域进军——热核聚变,而带头人正是王承书。1962年,王承书一句“我愿意”,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隐姓埋名的时光。这三个字似乎可以与神圣的婚礼上说出来的相提并论,甚至更加深情。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她在默默付出。新中国核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她还在奉献。就这样,王承书带着团队默默奉献了30年。

不仅如此,王承书翻译了一本美国最新的科研书籍,这本书虽然是她只用了7天7夜就翻译出来的,但是却为国内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她还培育了大批的科研人才,有了她的贡献,中国的科研实力变得更加强大!

女核物理学家王承书:留学美国后毅然回国,奉献30年临终捐出积蓄

可是,由于长期操劳,王承书的晚年生活并不好过,她患上了眼疾。虽然在众人极力让她用进口药物治疗时,她却坚决反对,因为她觉得这样太过浪费,可是一生朴素节俭的王承书,却在临终前和丈夫将一辈子的积蓄10多万元捐献给了希望工程。这笔捐款,也是当时希望工程收到的数额最大的单次捐款。

王承书,这个水做的女子,却是中国核武事业神秘而伟大的贡献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