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如:老北京戲院知多少

三十年代北京的戲院

吳小如:老北京戲院知多少

廣德樓

我1932年隨先祖母自哈爾濱遷到北京,先住西單手帕衚衕先伯祖母家,所以在北京第一次看戲是在當時舊刑部街的哈爾飛戲.院(今西單劇場)。記得那一年我在"哈爾飛"看過雪豔琴、荀慧生、言菊朋、馬連良等名演員和富連成科班的戲。"哈爾飛"是譯音,大約是從英語happy譯過來的,即快樂、高興之意。但我是從哈爾濱回到北京的,主觀上總認為這是指從哈爾濱飛回來的一個戲院。我曾把這想法對先父講過,先父一面糾正我的錯誤,一面卻說,這個想法挺有意思。

不久,我隨家人一再遷居,先後住過南池子、安定門內永康衚衕、東單後椅子衚衕和崇內草廠大坑。因此看戲的地點也逐漸移向前門外。當時去的次數最多的是鮮魚口的華樂戲院(今大眾劇場)和肉市的廣和樓(今廣和劇場)。1934年初全家遷居天津,我在天津住了約半年多,同年初秋又回到北京與先母及十二舅父一家同住,先住本司衚衕,後遷東四四條。從1934年秋到1936年暑假,兩年中看了不知多少戲,東、西、南城都跑遍了。由於東安市場離家最近,因此以去吉祥戲院的次數為最多。

吳小如:老北京戲院知多少

三慶園


當時我足跡所至,最南到西珠市口的開明戲院(今民主劇場)和西柳樹井的第一舞臺(已毀)。大柵欄一帶,從西往東,廣德樓、慶樂戲院在路北,三慶戲院在路南,而在大柵欄東口內橫街糧食店則有中和戲院。現在大約只有中和劇場還在營業,其他幾處早已改作別用了。

吳小如:老北京戲院知多少

中和戲院

與大柵欄隔街相望的就是鮮魚口,一直往東(那地方名小橋)是華樂,由西口往北則至肉市,廣和樓在焉。當時戲臺迎面仍保留兩根臺柱的似乎只有廣和樓了。我初到北京時,廣和樓還不賣女座,每天由富連成學生演日場戲。彼時各劇場大都在報紙上登載演出預告,以《群強報》廣告最全。惟獨廣和樓的日場戲根本不預告節目。觀眾如想知道當天演什麼戲,不妨每天中午以前到戲院門口瞻望一番,看看堆著什麼"切末"(亦作"砌末",指道具和佈景)和兵器。比如這天戲院門口擺著一對仿製的石獅子,則表示要演《雙獅圖》(《舉鼎觀畫》);如果擺著石鎖和仙人擔,則必演《拿高登》(《豔陽樓》)。

吳小如:老北京戲院知多少

廣和樓

1932年的廣和樓,前臺的佈置還有茶園遺風。樓下通稱"池座",臺前擺著若干張方桌,上置茶具;桌旁放著長長的條凳。觀眾坐在條凳上。身體與舞臺成直角,要把頭部側過來才能看到臺上的演出。樓上已有包廂,俯瞰戲臺,比池座側身看戲還來得舒服。最有趣的是,在舞臺左右兩側的樓上各有倒廂一個,坐在倒廂裡,僅能看臺上演員的背影,只有當演員背向前臺觀眾時,倒廂裡的人才看得見演員的面孔。我不知道坐在這樣的位置上看戲是什麼滋味,有什麼講究。1934年秋天回北京後再到廣和樓,池座已全改成一排排的座椅,方桌條凳真的一去不復返了。這時戲院已開始賣女座。倒廂何時撤銷,不得而知,但1936年天津中國大戲院開幕之初,舞臺兩側也還是有倒廂的。據說那位置是不賣票的,只留給戲院股東們待客。


吳小如:老北京戲院知多少

文明茶園

其他戲院,樓下除正中池座分前、後排外,一般均有兩廊。兩廊座位的最後一排已靠戲院大牆,有些專門"聽"戲的老戲迷便坐在那閉目養神,只"聽"不看,俗稱"靠大牆"。其實在那兒即使想看也看不見什麼了。我最初看戲都由大人帶我去,後來便自己去了。只買一張兩廊的廉價票,然後站到臺口,揪著臺欄杆仰著臉往臺上看,也沒有人管。偶爾有人問,我便告訴他我的座位在什麼地方,人家也就不管了,因為我那時剛滿十週歲。

除兩廊外,緊貼著舞臺兩側的座位叫"小池子"。只要臺上一站滿龍套或宮女,小池子的觀眾便一無所見。因此坐小池子的觀眾基本上也是以"聽"為主的。

吳小如:老北京戲院知多少

慶樂園

當時的戲院還有一種特殊的現象,即在池座一排排座位的母后,還擺著幾張方桌,圍坐著一些軍警(包括他們的親友)在看戲.桌上豎著位一樣的標誌,用紅紙寫著幾個大字--"軍警彈壓席"。我1936年到天津讀書,至淪陷後再來北京時,便看不到這利"彈壓席"了。

1936年,西長安街新建了兩家戲院,即長安戲院(今已多次靜修)和新新戲院(今首都電影院),而新新的規模更大一些。兩家戲院落成時我已離京,沒有看到開幕演出。據朱家溍先生談,長安在1936年末已邀班演戲,最初由言菊朋登臺,因賣座不佳而停演整修。到1937年春節,院方邀楊小樓、錢寶森合演《英雄會》,才算正式開張。新新在彼時算是第一流劇場,演出過不少有紀念意義的戲。如李少春拜餘叔巖後首演《戰太平》,馬連良排演的新戲《臨潼山》,孟小冬拜餘叔巖後偶一登臺,以及一些大型合作戲、義務戲等,都是在這個戲院演出的。

吳小如:老北京戲院知多少

《臨潼山》馬連良飾李淵

吳小如:老北京戲院知多少

1938年,李少春拜餘叔巖為師餘宅所拍攝《戰太平》劇照

除了上戲園子看戲外,我1932年還在廊房頭條勸業場樓上聽過焦德海的相聲。另外,三十年代初,東安市場裡的丹桂商場①的茶樓上還經常邀請票友清唱。我就在那兒聽過秦嘏庵(譚派老生)、關醉蟬(文武小生)、果重予(楊派武生,其哲嗣鴻遲同志是原輔仁大學畢業生,1948年我們還一起在輔仁宿舍清唱過,鴻遲唱花臉,我唱老生,經常唱《捉放》、《洪羊洞》、《大?探?二》等生淨對兒戲,鴻遲今猶健在)等老一輩的著名票友以"清音桌"方式唱的京戲。"清音桌"者,文武場面俱全,演出者只唱念而不化妝。桌子一端是場面,另一端由主唱人分坐桌子兩側,輪到誰時誰就坐下來唱,唱完一出即離開桌子。孟小冬拜餘叔巖後,有一次被請去唱堂會戲,是"清音桌"式。她感到坐在那兒唱得很拘束,便於事後去請教老師。餘先生對她說,手裡應該拿把扇子,眼睛瞧著扇子,就不顯得僵了。記得我四五歲時,在哈爾濱曾聽過奎派名票李六先生(名吉甫,我稱他為六爺爺)唱"清音桌",儘管天氣已涼,老人手裡還拿著扇子,我感到很奇怪。直到1940年我在顧珏孫先生家裡聽顧與李吉老的侄孫閒談,說起孟小冬請教餘叔巖如何唱"清音桌"。我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吳小如:老北京戲院知多少

同樂園


① 桂商場本名丹桂茶園,最初是東安市場內的戲園子,後來才改為商場。樓下有店鋪和攤販,樓上設茶座。據說譚鑫培和汪笑儂於民國初年曾在丹桂茶園演過《珠簾寨》,譚扮李克用,汪扮程敬思,譚對汪評價很高。其舊址在今東風市場的南端。


轉自:戲曲曲藝兩門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