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敏:話說梨園大管事

在20世紀初中葉京劇藝術的鼎盛時期,京劇界有“四大管事”之說。這四大管事指的就是當時京劇界聲望最高的四位劇團大管事。他們分別是曾為梅蘭芳、餘叔巖、金少山和荀慧生管事的李玉安,程硯秋劇團的大管事高登甲,譚富英劇團的大管事喬玉林,還有就是我的父親、先後為餘叔巖、梅蘭芳、李世芳及楊榮環擔任大管事的李春林。

李文敏:話說梨園大管事

梅蘭芳劇團早期演出戲單

大管事是專職的業務人員,他主要負責劇團有關劇目排演的一切管理工作,與負責劇團事物性工作和對外聯繫經營的經理科是兩回事。大管事的職責範圍主要是專業上的管理,這個劇團除領銜主演之外,所有配角、樂隊的人員安排,演出劇目的安排,每個人來什麼活兒,承擔什麼任務,掙多少錢,都是由他來掌握決定的。也就是說,你有什麼本事,應得多少報酬,他心中都有數,在分配上基本都是合情合理的。按質論價,這就需要管事人的眼光準確,心中有譜。


當然,那時的演員一般說來還都是有自知之明的。比如我的舅舅李四廣,他演丑角,工的是二醜活兒,所以他就不接演如湯勤、蔣幹這樣的大丑角色。但是他的婆子活兒如《孔雀東南飛》的焦母、《鳳還巢》的大小姐等,演來都是頂尖的水平。像後來傍梅先生演出的鼓師裴世長、二胡姜鳳山也都是由我父親物色、介紹來的,還有像唱老生的孫均卿先生(孫嶽的父親) 及王世續等人當時也都到家裡來找我父親,以謀求能在梅劇團掛二牌老生演出。再者就是一些想拜梅先生為師的演員也來找我父親請予推薦。

李文敏:話說梨園大管事

梅劇團演出(守舊)舞臺畫面 管事負責派戲,在前後戲的搭配上要特別講究劇情戲理的邏輯聯繫,不能前一出的趙雲帶著鬍子,後一出的趙雲光著嘴巴。再有一臺劇目中的各行當搭配要完善,生、旦、淨、醜的戲碼都要安排齊全。戲的大、小時間也要計算準確,不能今天演三個鐘頭,明天演三個半鐘頭。

李文敏:話說梨園大管事

梅劇團演出戲單封面

那時的班社、劇團除去少量固定的基本演員之外,到了外地演出都是臨時找班底,在當地解決群眾演員問題。而每次也都要由大管事來給大家說戲、排練。這就要求他必須對全劇的方方面面,事無鉅細地達到通盤掌握。乃至在演出當中,指揮和提醒演員扮戲、勒頭的時間,以免勒早了不適,勒晚了誤場等細節都在其責任之內。


當時,大管事在劇場後臺設有一個方桌,上面有個水牌寫著當天的演出劇目。旁邊有一把椅子,管事的往那兒一坐,人稱為“坐鐘”。管事是演出的總負責,有他在那裡監督、調度,後臺的一切就都井井有條,合理有序,以保障臺上演出不出事故。所以管事所處的位置和擔負的責任是非常重要的,自然既是主演特別倚重的人物,也是在眾人中深孚眾望的人物。每個班社、劇團都有管事,大管事統管全局,他下面還有分管具體方面的小管事,俗稱“小管”,如梅劇團的“小管”是李世源,李世芳“承芳社”的“小管”是耿世忠和張盛利。

大管事在後臺很有權威,管理業務非常嚴格,我常見到父親往那兒一站,上、下場門絕沒有人敢站那兒閒聊、說話的。記得有一次梅先生在長安大戲院演出,李婉雲(薛亞萍的母親)夫婦找了一條板凳坐在上場門沙幕裡看戲,便被父親給“請”走了。

(摘自李文敏自傳《梨園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