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風飛翔 逆風成長

  因為從小懷揣著成為一名教師的夢想,2007年畢業後我毅然決然地考取了教師資格證,選擇成為一名教師。從教13年來,小學科學教育對於我來說,早已從謀生的“職業”,轉變成了孜孜以求的“事業”。如今身處而立之年的我,在孩子眼中親切、博學,是良師益友;在同事眼中樂觀、向上,是優秀教學能手;而在自己的心目中,我是一個平凡、安靜的攀登者,努力挑戰著每一個小學科學教育的未知。

迎風飛翔  逆風成長

  初登教壇的我和大多數科學老師一樣,充滿熱情而又手足無措。種花、養蠶、玩磁鐵、看月亮,整天和孩子一起享受著各種科學活動帶來的神奇與快樂。當然在課堂中,面對著人數眾多、氣氛活躍的學生,自己也會顯得手忙腳亂、難以適應。從那時起,我就在思考:如何做卓越、快樂的科學老師?我決心從課堂這個最根本的陣地開始。

  一週18節課,每天三、四節,除去器材管理和學生活動,我的空餘時間基本上都貢獻給了閱讀教學書籍。幾學期下來,我閱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小學科學教師專業能力必備技能》以及《面向兒童的科學與技術》等叢書,其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56號教室”中,雷夫·艾斯奎斯老師管理課堂的方法,與“鐵腕治理”和一味地獎勵學生“小紅花”不同,他反覆強調知識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勵。這些教學理念就像一個個深埋地下的“寶藏”,通過我的閱讀和反思將它們“挖掘”整理成為我的教學經驗,為我以後教學風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礎。理論的學習使我瞭解了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加深了對小學科學教學理念、方法的理解。

  當然,學校教學之餘我也沒有忘記聽課——既聽科學,也聽語文、數學,甚至是音樂、美術等學科。從語文老師那裡學習班級的管理方法;向數學老師請教課程環節的內在邏輯排列;和音樂、美術老師探討課堂活動有序開展的辦法,等等。這些課程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啟發了思維,還豐富了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之後,我的科學課輕鬆幽默、條理清晰的教學風格日趨明顯,學生也在科學實驗中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成功與快樂。課前課後,一群學生常常聚集在我周圍,科學課也成了他們最喜歡的課堂之一。

  日漸成熟的課堂教學,讓我經常在學校的接待訪問中執教研討課和公開課。與此同時,課堂平臺也在隨之擴大,2012年在西安市小學科學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中,我執教了一堂三年級的《金屬》示範課,課堂中我一改傳統的“導入—新課—總結”的教學模式,而是將科學課變成了揭示生活“謠言”的實驗場,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和體會金屬的各種特性,驗證生活中“謠言”的真與假,充當好教師引領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當然,這種很“接地氣”生活情景式的教學也引起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在努力提高教學水平的基礎上,我還積極投身教研,立志做一名內涵發展的科學教師。

  每週四下午是雷打不動的集體教研時間,科學組主要採用“實踐—反思”的教研方式。每位老師圍繞教研組本週確定的主題,輪流提供研討內容,並且及時開展討論,我也會將研討中最有感觸的部分,以一個月為時間單位進行梳理,撰寫一到兩篇有深度的教學反思。

  在論文撰寫中,我針對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遇到的“交流混亂”的問題,由感而發,寫成了《培養學生科學實驗中的交流意識》的論文,發表在學科重要期刊《科學課》雜誌中。而面對科學課堂中只重視知識和技能教育,忽視學生客觀、謹慎科學素養培養的現象,我撰寫了《在科學探究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文章並在全國教學論文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在2014—2017年近四年的課題研究期間,我先後參與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市級重要課題的研究。

  在成長中,我深刻地意識到,課題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始終鼓勵老師們收集課堂中遇到的問題,分類整理後,本著“問題即課題”的思路,一同開展研修。

  如今,回顧自己的成長曆程,雖然離“卓越、快樂的科學老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在科學教育的道路上圍繞課堂教學、教育科研不斷充實自我,努力前行的方向永遠不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