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飞翔 逆风成长

  因为从小怀揣着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2007年毕业后我毅然决然地考取了教师资格证,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从教13年来,小学科学教育对于我来说,早已从谋生的“职业”,转变成了孜孜以求的“事业”。如今身处而立之年的我,在孩子眼中亲切、博学,是良师益友;在同事眼中乐观、向上,是优秀教学能手;而在自己的心目中,我是一个平凡、安静的攀登者,努力挑战着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的未知。

迎风飞翔  逆风成长

  初登教坛的我和大多数科学老师一样,充满热情而又手足无措。种花、养蚕、玩磁铁、看月亮,整天和孩子一起享受着各种科学活动带来的神奇与快乐。当然在课堂中,面对着人数众多、气氛活跃的学生,自己也会显得手忙脚乱、难以适应。从那时起,我就在思考:如何做卓越、快乐的科学老师?我决心从课堂这个最根本的阵地开始。

  一周18节课,每天三、四节,除去器材管理和学生活动,我的空余时间基本上都贡献给了阅读教学书籍。几学期下来,我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备技能》以及《面向儿童的科学与技术》等丛书,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56号教室”中,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管理课堂的方法,与“铁腕治理”和一味地奖励学生“小红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这些教学理念就像一个个深埋地下的“宝藏”,通过我的阅读和反思将它们“挖掘”整理成为我的教学经验,为我以后教学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理论的学习使我了解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加深了对小学科学教学理念、方法的理解。

  当然,学校教学之余我也没有忘记听课——既听科学,也听语文、数学,甚至是音乐、美术等学科。从语文老师那里学习班级的管理方法;向数学老师请教课程环节的内在逻辑排列;和音乐、美术老师探讨课堂活动有序开展的办法,等等。这些课程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启发了思维,还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之后,我的科学课轻松幽默、条理清晰的教学风格日趋明显,学生也在科学实验中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成功与快乐。课前课后,一群学生常常聚集在我周围,科学课也成了他们最喜欢的课堂之一。

  日渐成熟的课堂教学,让我经常在学校的接待访问中执教研讨课和公开课。与此同时,课堂平台也在随之扩大,2012年在西安市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我执教了一堂三年级的《金属》示范课,课堂中我一改传统的“导入—新课—总结”的教学模式,而是将科学课变成了揭示生活“谣言”的实验场,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和体会金属的各种特性,验证生活中“谣言”的真与假,充当好教师引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当然,这种很“接地气”生活情景式的教学也引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我还积极投身教研,立志做一名内涵发展的科学教师。

  每周四下午是雷打不动的集体教研时间,科学组主要采用“实践—反思”的教研方式。每位老师围绕教研组本周确定的主题,轮流提供研讨内容,并且及时开展讨论,我也会将研讨中最有感触的部分,以一个月为时间单位进行梳理,撰写一到两篇有深度的教学反思。

  在论文撰写中,我针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遇到的“交流混乱”的问题,由感而发,写成了《培养学生科学实验中的交流意识》的论文,发表在学科重要期刊《科学课》杂志中。而面对科学课堂中只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学生客观、谨慎科学素养培养的现象,我撰写了《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文章并在全国教学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2014—2017年近四年的课题研究期间,我先后参与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市级重要课题的研究。

  在成长中,我深刻地意识到,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始终鼓励老师们收集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分类整理后,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路,一同开展研修。

  如今,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虽然离“卓越、快乐的科学老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围绕课堂教学、教育科研不断充实自我,努力前行的方向永远不会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