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荀氏,世家大族,趨於沒落

1917年,河南偃師出土了一塊墓誌,即《荀嶽及妻劉簡訓墓誌》,墓誌高59釐米,寬41.6釐米,四面刻字,志陽十七行,志陰十八行,右側三行,左側二行,行俱21字。字為隸書,清末民初金石大家羅振玉先生在《雪堂金石文字跋尾》中說“隸法甚精,與三體石經正同”。

志陽前題“晉故中書侍郎潁川潁陰荀君之墓”,次記卒年及賜墓田葬錢,又次記錄賜錢及葬地兩詔,及遣謁者弔喪祭事。志陰刻錄了荀嶽名字生年及前後歷官:“嶽字於伯,小字異姓,以正始七年生”,歷敘為本郡功曹史,舉孝,司徒府闢,應命署部徐州田曹屬,舉秀才,被詔書除中郞、太子舍人、尚書左中兵郎、山陽令、領軍將軍長史、中書侍郎年月。又敘妻子劉簡訓及子女。墓主荀嶽,晉書無傳。其子荀隱,《世說新語》有載:(荀)隱,祖昕,樂安太守;父嶽,中書郎。隱與陸雲在張華坐語,互相反覆,陸連受屈,隱辭皆美麗,張公稱善雲:"世有此書,尋之未得。"歷太子舍人、廷尉,蚤(早)卒。(《世說新語·排調》)

此墓誌出土,除可窺晉隸風貌、晉喪葬之禮外,或可正史實。

其一,可證史實。志稱“元康五年七月十二日大雨過常,舊墓下溼崩壞者多”。據《資治通鑑》卷八十二《晉紀四》:“五年(295年),夏六月,東海雨雹,深五寸。荊、揚、兗、豫、青、徐六州大水。”兩者可相互映證。

其二,可糾史書錯漏。《荀氏家傳》載“隱,祖昕,樂安太守。父嶽,中書郎。”志稱“君(嶽),樂平府君第二子”,樂平府君應即《荀氏家傳》中的“昕”,《荀氏家傳》記為“樂安太守”,據墓誌則應為“樂平”。《荀氏家傳》記:“父嶽,中書郎”,據墓誌則應為“中書侍郎”,脫一“侍”字。

潁川荀氏乃魏晉時期的世家大族,當時有"汝潁多奇士"之說,而荀氏則是潁川眾多士族的代表之一。從漢至隋,史書記載者百人,從政者諸多,各代人先後不同程度的參與了曹魏、西晉、東晉的建立和發展;聯姻婚宦不是皇室就是其餘高閥望族,是當之無愧的高門士族。

據荀氏族譜,荀氏起源於遠古。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分姓十二姓,荀姓為其一。戰國時期,有荀況,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學者尊之,稱為荀卿。他批判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認為“人定勝天”。其門下最著名的弟子有韓非、李斯等人,西漢經學多出於荀門傳授。著有《荀子》一書。

《荀氏家傳》記載了從荀淑至荀伯子,凡十世,具有相當之史料價值,從劉知幾《史通》可知,修《後漢書》、《晉書》者,曾經取材於此書。

作者荀伯子,(378-438),潁川潁陰人,事蹟具《宋書》、《南史》本傳。據《三國志·荀彧傳》注及《宋書·荀伯子傳》,知伯子乃荀彧之七世孫。蓋荀彧十子,其一曰惲,惲生甝,甝生頵,頵生崧,崧生羨,羨生猗,猗生伯子。荀彧,祖父荀淑,《後漢書》本傳稱淑乃荀子十一世孫,然則荀伯子乃荀子第二十世孫。

荀伯子《荀氏家傳》十卷,《隋志》失載,兩《唐志》史部傳記類著錄,後佚。前人尚無輯本。今從《三國志》裴松之注、《世說新語》劉孝標註、《文選》注、《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初學記》、《太平御覽》諸書輯得36條,勒為一卷。

1、荀淑八子,皆以慈為字。(《後漢書》六十二注。按荀淑八子:儉、緄、靖、燾、詵、爽、肅、旉。其字可知者,唯靖,字叔慈;爽,字慈明而已。)

2、荀淑有子八人皆賢,其地舊稱西豪裡,頴陰令範康曰:"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荀公亦有才子八人。"乃改西豪為高陽裡。時同郡人陳實為太丘長,奕葉賢德,往詣荀門。陳君使元方為御,季方從後,孫子長文尚幼,抱之於膝。君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自餘六龍侍側,孫文若猶小,坐之於懐。言語三日,德星為之聚。太史奏曰:"五百里內,有賢人集,故德星為之聚。"因名荀裡曰德星鄉,今郡城西南故宅是也。(《太平寰宇記》七。)

3、荀彧德行周備,其所規謩,以聖人為度。(《藝文類聚》二十一。)

4、荀彧德行周備,名重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文選》五十九《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李注。)

5、荀彧德行周備,名重天下,海內英俊,鹹嘉焉。(《御覽》四百零三、《三國志補註》二。)

6、荀彧,字文若。太祖既定冀州,為公起大第於鄴,諸將各以功次受居第。太祖親遊之,笑曰:"此亦《周禮》六勲之差也。"(《御覽》一百八十一。)

7、鍾繇以為顏子既沒,能備九德百行,不二其過者,唯荀彧乎!或問繇曰:"君推荀君,比之顏子,自以不及,其可得聞乎?"繇曰:"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毎大事,常為先諮又(按:"又"字疑衍)荀彧,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去固逺耶。"(《御覽》四百零三。)

8、魏文帝在東宮,武帝謂曰:"荀公為人之師表,汝當盡禮敬之。"荀病,世子問疾,拜床下。(《御覽》五百四十二。按:"荀公",蓋謂荀彧。)

9、惲字長倩,俁字叔倩,詵字曼倩。俁子寓,字景伯。《世語》曰:"寓少與裴楷、王戎、杜默俱有名京邑,仕晉,位至尚書,名見顯著。子羽嗣,位至尚書。"(《三國志·荀彧傳》注、《冊府元龜》七百八十三。

拜太子洗馬。(《書鈔》六十六、《淵鑑類函》九十八。)

30、荀邃,字道玄,拜太子洗馬,戴若思特見欽重,作詩頌之曰:"洗馬荀道玄,既累葉重光;才經文雅,所以弱冠登朝。"(《事文類聚外集》二。按"作詩"以下二十五字,《書鈔》六十六之作"作詩頌之云云"六字。)

31、荀邃夫人有至行,時歲荒,每來糴者,夫人恆叩其斛,糴者歸量,輒過其本,時人號曰椓斛夫人。(《御覽》四百九十六。)

32、愷,晉武帝時為侍中。(《三國志·荀攸傳》注、《續後漢書》三十一。)

33、車騎將軍悝,字茂中(《書鈔》六十五作"仲"),山濤舉之為太子(《書鈔》無"太子"二字)右衛率,稱君清和履(原作"理",據《書鈔》改)正,從容顧問,動可觀採,真侍衛之美者(《書鈔》無此句)。(《御覽》二百四十七、《職官分紀》三十。)

34、荀愷,字茂伯,小而智,外祖晉宣王甚器之,字為虎子,弟悝為龍子。王每謂曰:"候汝長大,當共天下。"(《御覽》三百六十三。)

35、(荀)隱,祖昕,樂安太守;父嶽,中書郎。隱與陸雲在張華坐語,互相反覆,陸連受屈,隱辭皆美麗,張公稱善雲:"世有此書,尋之未得。"歷太子舍人、廷尉,蚤卒。(《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陸士龍"條注、《古詩紀》一百五十六。)。

36、荀藐(《職官分紀》四十二、《事文類聚外集》十四、《翰苑新書前集》五十八下並有"字公然"三字)除太原榆次令,為政以德,人懷之。時有鳳凰集其境內,晉武帝下詔褒美。太始三年卒,吏人如喪親戚,為之樹碑。其序曰:"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愛之如父母,樂之如時雨。"(《書鈔》七十八。)

魏晉時期是潁川荀氏的鼎盛時期,見於史書者四十餘,其中一品五人,三品十三人。潁川荀氏的鼎盛歸功於九品中正制和高平陵之變之外,其自身因素也很重要。首先是荀彧荀攸對於曹魏一代的顯著功勳,另一個則是其與魏晉皇室和其他大族的聯姻和靈活的政治態度。第三,是家族繁茂,靠宗族、姻親、故舊相互提攜。

八王之亂後,琅琊王氏扶司馬睿於江左,建立東晉。荀氏後人於司馬氏是戚舊,荀組也曾經“移檄天下共勸進”,所以在過江後依然受到重用,荀勖之子荀組曾經官至司徒,錄尚書事。但當時政出於門閥,而非皇室,忠於司馬皇室並不能給潁川荀氏的地位實際提升。

但潁川荀氏畢竟是魏晉舊門,門第不低於琅琊王氏、河東裴氏,如果假以時間,未必不會復甦,因為東晉的執政核心就是過江僑姓。但過江後不久,潁川荀氏成員相繼離世,導致家族勢力大損,元氣大傷。等到荀彧六世孫荀羨,終於迎來了轉機。荀羨“少有大志”,尚公主,屢立戰功,二十八歲拜徐兗兩州刺史,為東晉開國以來最年輕者,“中興方伯未有如荀羨之少者”。要知道當時“方伯之重,莫過荊徐”,在上游刺荊州的正是全面把家族提升為門閥的桓大司馬。然而,荀羨突然病卒,英年早逝。自此之後,荀氏衰敗。

魏晉荀氏,世家大族,趨於沒落


魏晉荀氏,世家大族,趨於沒落

潁川荀氏起於後漢末年,湮沒於東晉南朝,是一個成員文化素養很高、對歷史有相當影響的中古士族。在政治上,早期的潁川荀氏儒學傳家,立身甚正,和黨人一道與外戚、宦官鬥爭,荀彧荀攸為曹操出謀劃策,穩定後方,舉薦人才,統一北方多有其力;中期則開始腐化墮落,荀顗“無質直之操”,荀勖把持朝政,排擠政敵,荀愷居高位而無所事事;到了後期,荀羨試圖以軍功再起,中興家族,可惜早逝,再無能為力。

荀氏自魏晉六朝後再無有較大影響的名人,近代也僅見荀慧生其人,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並稱中國四大名旦。

參考文獻:1、羅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二》

2、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

3、司馬光《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