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瑋:洋洋灑灑凝重斑斕的《毛公鼎》


李宗瑋:洋洋灑灑凝重斑斕的《毛公鼎》

李宗瑋


李宗瑋教授:歷代書評家給金文書法總的印象是: 線條彎彎曲曲斑駁陸離,形狀質樸高古奇奇怪怪,結構錯綜複雜繁複茂密,氣勢渾厚雄壯大氣磅礴,甚至給人一種神秘莫測和肅穆威嚴的感覺。

李宗瑋:洋洋灑灑凝重斑斕的《毛公鼎》

甲骨文

大家知道,殷代甲骨文的線條,是以方折直截、簡率質樸、剛狠勁健為基本特徵的用筆方式。而金文用曲線對甲骨文進行了全面的加工、修整和改造之後,其精神面貌為之一變。首先,甲骨文那簡潔明快的節奏,被綿亙悠長的符號美和書寫美的曲線所取代。也就是說金文書法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以優美的曲線代替了甲骨文的直線。與此同時,在書法上這種曲線的產生,使得在用筆過程中力和氣的流貫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平添了運動的美感。曲線代替直線,這是漢文字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進化。中華民族以其特有的高度概括能力和聯想能力,創造了使書體不斷演進的“大概框架相似”的書寫性簡化方式,保證了在書寫的前提下,文字形體的連續性發展,並在字形和結體上不斷得到完善和改進。因此,對於用彎彎曲曲、奇奇怪怪的曲線來表現的金文,人們才會有那種神秘和威嚴的感受。

李宗瑋:洋洋灑灑凝重斑斕的《毛公鼎》

毛公鼎

《毛公鼎》,又名《毛公厝鼎》,西周宣王時器,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岐山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銘文共3 2行,計有497個字,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銘文中文字最多的一件。銘文從敘述周建國之初的文、武二王與毛公厝的先祖之間,君臣和諧,上下一致,國勢日盛,再說到目前形勢尚不穩定,國家並不太平,局部敏感地區衝突時有發生,有時矛盾還十分尖銳。為此,周宣王委派毛公全權處理國內外諸項事務,特別要求他忠於職守,秉公執法,不辜負天子的期望。除重用毛公之外,還給以特權:凡未經毛公同意的王命,毛公可以預告大臣不予執行。繼而告誡和勉勵毛公,不要怠惰、不要壅塞民意、不要魚肉鰥寡,最後為確立毛公的權威,賜以名貴物品,毛公對此感激涕零,出貝作器,故鑄此鼎以資紀念。整篇銘文真可以說是洋洋灑灑、語重心長,在近500字的長篇大論中,再現了周宣王立志中興、選賢任能的情景,讀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李宗瑋:洋洋灑灑凝重斑斕的《毛公鼎》

毛公鼎

這篇長達約500字的煌煌鉅製,被後世學者譽為“抵一篇《尚書》”的西周寫實史料。清人李瑞清曾有跋語云:“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尤儒生不讀《尚書》也。”因此,《毛公鼎》銘文,號稱青銅器天下第一銘文。

《毛公鼎》銘文書法,結構勻稱嚴整,線條遒勁穩健,佈局妥貼合理,筆法端莊秀美,質感飽滿潤澤,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極其成熟的境地。銘文體勢縱長,可謂開小篆之先河。線條瘦勁堅挺,筆姿優美娟秀,既流暢生動,又古樸凝重,再加上隨器的型制而呈雙向弧形排布的縱行,遂顯現出獨特的行款之美。

李宗瑋:洋洋灑灑凝重斑斕的《毛公鼎》

毛公鼎

自宋代考據學、金石學興起之後,金石學的研究,拓寬了書家的眼界,人們把目光聚集在金石古氣上,書法力圖追求金石古氣。所謂金石氣,其實就是一種殘缺的自然美和悠遠的古樸美。探討金文書法風格,欣賞金文書法作品,與後世的紙、絹本墨跡不同,總要面對金屬表面的氧化和腐蝕的問題。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經過數千年的水土浸蝕,因為埋藏在地下,出土時大都被金屬氧化物所覆蓋而鏽跡斑斑,經過剔鏽整理之後,銘文不但仍舊漫漶殘泐,而且還會出現新的殘缺,於是就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美學感受--金石氣。這種蒼茫悠遠的金石氣,對人們的審美感覺極具刺激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人們崇古心態的加劇,金石氣逐漸變成了後人模仿效法、夢寐以求的美學目標。

李宗瑋:洋洋灑灑凝重斑斕的《毛公鼎》

毛公鼎

尤其自宋代開始,尚古之風愈演愈烈,金石古氣便充斥整個書壇,影響並改變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批評標準。《毛公鼎》銘文,屬於典型的三次(書寫、鑄模製作、出土後剔鏽)完成品,書法風格古拙樸茂、淳厚凝重、斑斕陸離、蒼茫勁健、金石氣十足,這就是殘泐漫漶所形成的特有的藝術美感。雖然它是藉助於時間和大自然的力量,掩飾其真實的遠古風韻之後造成的假像,但是,我們沒有必要追問那原始墨跡和器成後的光鮮狀態,也沒有必要去還原它未被氧化之前的本來面目,我們的任務是如何通過主觀感受和移情聯想,通過對金石氣的深層理解,去有效的認識和把握作品內在的藝術感染力,這是欣賞與學習的關鍵。

根據《張照心筆記》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