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一次文化價值迴歸運動


我雖然對孔子學說的不足提出了致疑,但對作為民族傳統文化之樹主幹的孔孟之道,還是持肯定態度的。能否這樣理解,孔孟學說[非儒教]是中國“士文化”的代表,2000多年來,“修,齊,治,平”精神哺育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地為了建立開明盛世或抵禦外敵入侵,嘔心礪膽,拋頭灑血,奏出了高雅,悲壯的讚歌!

我們今天講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是發揚光大這種“浩然正氣”

文明同化野蠻是世界進步的總趨勢。中國歷史上的確多次出現野蠻統一文明的史實。但那是冷兵器時代的事例,不可再現於當今之世。

秦,漢的順序是不可更改的,假設是沒意義的。願意走強秦之路和能否走強秦之路,是兩個不同思路的話題。

和平崛起(自衛,不擴張)應是較現實的路。

現在是什麼主義佔上風?簡單說是實用主義未必準確。物慾至上並非就等於實用主義。但無節制的物慾,會毀掉社會大廈倒是真實的危險。文化價值迴歸,就是要找回在“狼性和羊性之間徘徊”前的民族人格精神,樹立正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找到物質和精神的新的平衡點,使社會步入健康發展之路。

資源問題從古以來就是棘手的。歷史上的戰爭其實質都是在爭奪生存空間和資源。人類歷史的進化史就是人的動物性和社會性交替,循環的螺懸式上升軌跡。所謂野蠻即人的動物性表現;文明亦即人的社會性特徵。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成分在增強,野蠻成分在減弱。無論對個人,民族,國家來講,這都是總的趨勢。無論個別的逆動者如何阻撓,旋渦,湍流總不能改變大江東去之勢!但我們也不要忽略一點:正如人性具有二重性一樣,文明和野蠻也是相對而言的。

世界上沒有純粹,絕對的文明,美國的虐俘醜聞就是明證。一個常常被忽略的差別:文明不等於文化。一般說,文明較文化有更寬的內涵。

漢文化是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它在歷史上曾經歷多次變化,遊牧文化,狩獵,魚獵文化的文化都曾對它有影響。說漢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即是指上述現象。外來的佛教文化傳入中原後也被其改造,又顯出其“同化力”。但在西方文化傳入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既沒有將其“包容”,又難以“同化”,這大概就是100多年來引起思想困惑的重要原因吧。

“以農耕文化為主體”和就是“農耕文化”,顯然是不能劃等號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距今6000千多年起,我們的先祖就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分別創造著不同的文化。北有紅山文化,龍山文化。南有河姆渡文化,三星堆文化。眾所周知,紅山,龍山,河姆渡,三星堆,不是單一農耕文明,它們或是魚獵加農耕,或是狩獵加採集,更不是遊牧,這是有考古資料佐證的史實。至於安陽殷墟則是比較典型的農耕文化,當然也很難排除遊牧的成份。

純粹的農耕文化在中國似乎難以找到。(日,韓兩國在遠古能否算農耕文化?有待考證。)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希臘城邦國家的文化既不是遊牧亦非單一的農耕。後來興起的歐洲民族,如盎格魯薩克遜,拉丁,高盧,斯拉夫等,從來就和遊牧無緣,它們或魚獵加農耕,或農耕加飼養。這是由所處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突 厥,蒙古,靼旦,阿拉伯及匈奴等才是純粹的遊牧民族。這種遊牧文化一直保留到今天也沒有發展到農耕,這也是由地理環境所決定的。

綜上所述,斷言“人類文明起源於遊牧成熟於農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漢文化是否是人類文明農耕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但首先應確定“漢文化”是不是純粹的農耕文化。我的個人看法,她只是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綜合性文化,而不是單一的農耕文化。

包容性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大特點。在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由於這一特點,它才歷經幾千年而棉延至今而沒有出現斷裂。但是,所謂的包容性,應是全面的概念。對文明程度比我們差的文化要包容;對文明程度比我們強的文化亦要包容,這樣才能使民族文化不斷進步。

只承認某一方面包容性是錯誤的,不利於保持民族文化膨勃向上的生命力。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盡力維護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並將其發揚光大,是我們當今面臨的重大挑戰。

古希臘文化孕育了西方現代文明;先秦文化催生了東方文明。

如果細心留意觀察就會發現一種傾向,在當今世界上,隨著地球村形成,互連網的問世,東西方文化正在出現相互借鑑,相互靠攏的趨勢,古代東方文明的精髓正在為愈來愈多的西方有識之士認同,中—法,中—歐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成果就是明證。

在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當今世界上,很多西方的有識之士都承認中國傳統文化的這個閃光點,是建立一個和平,和諧的新世界秩序的基本原則。

如果我們能穿透事物的表面現象去看待“五.四”運動就會發現,的實質就是中華民族的“文藝復興”運動!和歐洲民族不同的是,她是被動而不是主動發生的。保國保種的迫切任務,更使她的主旨在較長的時間內被掩蓋。現在是還“五.四”本來面目的時候了。“五.四”新文化運動雖然在形式上是倡導西方民主與科學,但它的真正實質,卻是為向全人類在距今3000——2400年前那個“軸心時代”所形成的基本的文化價值觀迴歸而吶喊!而我們璀燦的先秦文化也就是誕生於那個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五.四”新文化運動也就是中華民族“文藝復興”的起點。先秦文化和古希臘文化的融合,嫁接應當是“文化價值迴歸”的核心,其實質就是中華民族的“文藝復興”。它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而這裡的根和木,只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

開歷史畫卷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秦以前,諸子學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以孔孟,墨莊學說為主幹的民族文化大樹已經形成。秦以強捍武力統一六國後,焚書坑儒,獨行法家之“馭民之術”,從此開了“走極端”的先例。秦的暴政導致了它很快覆滅。暴政必然引起同樣的報復,於是就有了項羽的“坑秦降卒四十萬”,火燒阿房宮等激烈的行為。後世的封建統治者的施政方略及改朝換代的方式,基本上沒能跳出這個模式。壓迫越重,反抗越烈。統治階級的極端行為激起了民眾的“走極端”。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由此陷入了“週期律”的循環。

,儒學,儒教,各有不同的含意,中華文化不能簡單地和前三者劃等號。文化不能代替制度,但二者決不能截然分開。任何一種文化都是由其基本的價值觀決定的,而制度更是價值觀和相應文化的產物。文藝復興的實質就是價值觀的迴歸。

我們就有如下的推論:信奉人性善,相信可在人世間建立大同社會的中國古代先民中,就產生了孔孟學說;信奉人性惡,主張嚴刑峻法的的先民中就產生了商秧,韓非子的學說;認為人性亦善亦惡的先民中,就產生了墨家學說。

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於天下,但主流是儒,法二家。至秦用武力統一,法家學說暫居上風,但暴政必然不能持久。秦滅漢興後,統治者吸取單純實行法家暴政而滅亡的秦的教訓,由董仲舒改造儒家學說—保留儒家“仁”的外殼,塞進法家,陰陽家,名家學說的成分—終成就了統治中國思想界2000多年的儒教。它的實質是一套完整的統治馭民術。後經程朱理學強化,完全成了禁錮國人思想的枷鎖。這種儒教,非常適合當時中國小農經濟的國情。

黑格爾講:“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分配製度的金字塔型,政治結構的同心圓型就是中國兩千多年的社會形態。它“超穩定”存在的前題是:對外封閉,對內愚民,兩個條件同時具備。

民族文化復興確有必要。一個沒有自己文化之根的民族是站立不起來的,但這決不能成為某些人拒絕吸收西方優秀文化成分,妄圖恢復“儒教”理論的幌子。我國先秦時期的民間傳說和孔孟、墨子、老子的學說確包含了民族文化的優秀成分,這是需要我們去著力發掘的。

1.中國要重建符合時代前進方向的價值體系,而這個體系應建立在民族文化復興的基礎上。它不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這應是無異議的。

2.諸子百家還包括了墨家,道家,法家[荀子應歸入權謀家或法家的範疇],名家,陰陽家等等。所以,“中華文化復興”的源頭不應僅限於孔孟。墨家的“非攻”,“兼愛”,“重技”,“畏鬼神”思想;老子的“順乎自然”思想;韓非子的“法治天”下的觀點都是可去粗取精的思想原料

柏楊先生對傳統文化的評價相當偏激,這是大家熟知的。他曾把傳統文化比喻為“醬缸”。如果同樣是比喻,我倒覺得與其把傳統文化比喻為“醬缸”或假想成了傲立的青松,不如把傳統文化看成一處沼澤上的植物群落。其中既有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也有生命力極強的水葫蘆,還有野生的稻穀和藤蔓。

  4、從基本價值觀的角度客觀分析,我們先秦文化和古代西方並無根本的差異。“己所不悅,勿施於人”和“你想別人怎樣對待你,那你就怎樣對待別人”有本質區別嗎?“兼愛”和“博愛”不一樣嗎?“畏鬼神”和“敬奉上帝”的只是有一神教和多神教的差別;“重技”和崇尚發明創造不同嗎?

  5、一個表面的邏輯悖論:一個很早就人神不分,相信“人定勝天”人可“替天行道”,皇帝就是“天子”的民族,在幾千年裡藐視客觀規律,驕傲自大,在科技方面落在世界先進水平的後面,而信奉上帝,敬畏自然的西方諸民族反而走到了文明的前列。我們不該反思嗎?

  6、造成這種荒謬結局的重要原因是什麼?是我們的智商低,是我們不夠勤勞?或是我們所處的自然條件惡劣,上蒼對我們特別苛刻?還是因為我們過分的善良而招至強盜的欺侮?恐怕都不是主因。價值觀應是重要影響因素。權利和義務,利與弊,得與失,靈與肉,主觀與客觀,自然規律和人的作用等,是一個民族價值觀的基本組成元素。正是在這些基本前提上,秦及以後歷代的封建的統治階級及其“幫閒‘和“幫兇”扼殺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扭曲了先秦時已萌芽,成長的正確的價值觀。

  7、以儒教為核心的思想統治體系雖然存在了2000多年,是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保護了它。遊牧民族的入侵只能造成人種的混合和被它同化的結果。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相對封閉的外界環境,多數國民不識字是這個體系存在的根據。

  8、由秦至清,歷代封建王朝為鞏固其統治的需要,利用仕途誘惑和科舉取士制度,軟化,奴化知識份子;不斷壓縮,淘汰傳統文化中的科學,人文成份,實行愚民政策,加上語言和文字的距離—文言文的難度是眾所周知的,特別是斷句難,更容易造成岐義。使人們誤認為傳統文化似乎就是孔孟之道,甚至被歪曲成了“儒教”。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原來是豐富多彩的。在某些方面,它較之古希臘文明也毫不遜色。老子,孔子,墨子是基本上和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同時代的先哲,其哲學,論理學,邏輯學成就,雖有東,西文化方面的特點,但在學術水平上並無本質的差異。“文化價值迴歸”,就是要把上述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發揚光大,重建民族新文化!

  9、正是這種封建的文化體系使我們錯失了14、15世紀發展的最好歷史機遇。我們不能因此再次錯失發展良機。讓我們回到祖先曾選擇的正道上,找回丟失的精神瑰寶,同時吸取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的一切精神財富,重建華夏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