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撈瓷——埋藏大海的珍寶

海撈瓷——埋藏大海的珍寶

近些天,收藏君驚聞長江客輪翻船事故。故,特推海撈瓷專題一篇,與諸君共追憶那些沉船事故背後的悲痛與美麗。只盼更多人能及時獲救,願逝者安息。

“海上敦煌”——“南海一號”

古代來往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沉船,一旦被打撈上來,就會成為一個轟動的新聞,會引起世界陶瓷界、文博界和拍賣行業的密切關注。其中,瓷器作為中國古代主要的出口商品,也是遠洋航船的理想壓倉物,所以只要發現來往於中國航線的沉船,一般都會發現大量的中國古代瓷器,這些瓷器也會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今年年初,備受關注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經歷七年的保護髮掘後,其表面的淤泥海沙貝殼等凝結物終於被逐層清理乾淨,船艙內層層疊疊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見天光,展現在世人面前。


南海一號古沉船模型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是保存在“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貴文化遺存。 “南海一號”曾被比喻為“海上敦煌”。後來,媒體報道中又出現了“南海一號”可以媲美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的說法。

“南海一號”發現的閩南窯瓷器中,數量最多、製作最精美的當屬德化瓷。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化瓷器就已經產生,而且很快就大量銷往東南亞和中東地區,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對外貿易的珍品,這次“南海一號”的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德化瓷品種繁多,其中有一種稱為“豬油白”的德化瓷,被歐洲人譽為“中國白”。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產品製作精細,質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在我國白瓷系統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在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國際上有“東方藝術”之聲譽。


“南海一號”右側中部船艙位置散落著一摞摞福建德化窯白瓷器和福建磁灶窯綠釉器


海撈瓷——埋藏大海的珍寶

這是考古工作者對“南海一號”上清理出來的淤泥海沙等凝結物進行水洗時發現的三枚古錢

作為一艘運載瓷器的古船,其不斷出水的文物自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據悉,古船中出水的瓷器最多,其中閩南瓷器佔據了一大部分。除了大家熟悉的德化窯,還有不太廣為人知的漳州平和窯、泉州磁灶窯。從水下發掘的閩南窯瓷,不僅有龍鳳花鳥等充滿中國特色的圖案,還有充滿西方味道的幾何圖形等,這說明當時的閩南已經能夠吸納融合外來文化,並把它應用到瓷器製作中。這些瓷器的器形有酒壺、酒杯、碗、碟等,大多是一些民用瓷器,它們的器形一直影響到了明清時期的閩南民用瓷造型。專家指出,廈門博物館所藏的一些明清德化窯瓷器中有些造型和“南海一號”出水的極為相似。可見,“南海一號”的器物成了閩南文化追根尋源的根據。


海撈瓷——埋藏大海的珍寶

早期在“南海一號”出水的銅鎏金龍紋開口環


海撈瓷——埋藏大海的珍寶

早期在“南海一號”出水的浙江龍泉窯系青釉印花菊瓣紋盤


“南海一號”出水文物——鎏金腰帶


“南海一號”出水文物——鎏金龍紋手鐲


打撈出的部分瓷器


海撈瓷——埋藏大海的珍寶

"南海一號"上打撈出來的精美瓷器

被喚醒的沉船寶藏——海撈瓷的前世今生

我國瓷器的外銷有著久遠的歷史,其貿易線路主要有北方的絲綢之路和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

早在漢代,我國就開始了和東南亞、印度等地的海上貿易。《漢書·地理志》記載了從我國至印度的航線,這條航線沿中南半島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出土記載也說明了陶瓷貿易的存在。在印度尼西亞的三發地區,曾經出土了漢代初期的薄釉瓷龍勺一件。東南亞各地發現的這些漢代出口陶瓷,對陶瓷史、海上交通史和世界貿易史研究都很重要。

唐代的經濟、文化和藝術在當時的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但是,由於唐代的稅賦收入主要還是依靠農業稅賦,而海外貿易在政府財政中所佔的比例一直較低,所以陶瓷的大規模出口還沒有形成氣候。儘管如此,從海外已經打撈出水的唐代陶瓷,也足以震撼世界陶瓷界,在已經打撈出水的唐代黑石號沉船上,發現了六萬多件中國唐代的瓷器。

宋代是我國海上貿易的繁盛時期,也是陶瓷之路形成和蓬勃發展的時期,瓷器已經代替絲綢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而海上貿易的瓷器數量是驚人的。2007年發掘的浙江龍泉市的龍窯遺址,其規模之大,足見宋代龍泉窯瓷器的數量相當驚人,而作為宋代主要出口瓷器的龍泉窯在歐洲也有相當大的影響。由此可見,我國宋代通過海上出口的瓷器,地域之廣數量之多,實在難以統計。

元代的海外貿易雖然被官方壟斷,但商品的出口仍然如火如荼。元代統治者充分認識貿易對國家財政的好處,由於元代疆域的廣大,陸上的貿易從北京可以直達巴格達,而海上的貿易也可以從福建的泉州到達波斯灣地區。現在保存於土耳其博物館和伊朗博物館的元青花瓷器,就是那時運抵西亞的。

明代對海洋的感情是複雜的。雖然明代首都的北遷和倭寇的騷擾使得明代中後期的海上貿易受到相當的影響,但是,海上貿易的巨大利潤誘惑一直刺激著民間瓷器的出口,官方的禁止或開放,使得這種貿易或者以合法的方式或者以走私的方式連綿不斷地進行著,其規模之大,使得日本市場、東南亞市場和歐洲市場充斥著中國的瓷器。

清初我國瓷器的海外貿易有著一個很好的勢頭,出水的清初瓷器可以證實這種民間的瓷器貿易。然而,康熙二十三年後的長期海禁中斷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勢頭。雖然民間的瓷器貿易還在悄悄地進行,但已經不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流。清代中晚期,雖然還有著大量瓷器的出口,但瓷器的製造技術,已經外洩,我國瓷器生產也已經走入下坡路,中國瓷器獨佔世界市場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從漢至清,我國外銷的陶瓷以數十億計,在航行於我國南海、黃海、印度洋、太平洋甚至大西洋的古代船舶,只要有萬分之一因戰爭或自然的因素沉沒海底,累計的數量就是十分驚人,所以說,海底不僅會出現數量驚人的我國古代陶瓷,更有可能發現以往從沒見過的古代陶瓷器皿和古代陶瓷品種,它們的發現,完全可能改寫中國陶瓷史,使中國陶瓷史更全面更完整。

在中國水域,就發現有著名的碗礁一號、南海一號、南澳一號和西沙沉船,在中國的鄰國,也都發現了不少載有中國瓷器的沉船,其裝載的瓷器往往數以萬計。

海底沉船一旦被打撈上來,就會成為轟動的新聞。因為,陶瓷也是遠洋航船的理想壓艙物,所以只要發現來往於中國航線的沉船,一般都會發現大量中國古代的瓷器,也會給發現者帶來巨大的聲望和經濟收益。

海底撈出來的潛力股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曾經有五艘中國沉船相繼被發現打撈,從而將原本深埋在海底的一個個歷史碎片重新撿拾起來。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英國人麥克•哈徹就曾將一艘清代沉船上的2萬餘件中國瓷器在阿姆斯特丹進行拍賣。由此,海外市場上開始頻頻出現海撈瓷的身影,並且深得國際藏家們的青睞,其拍賣成交價格也在不斷創造著一個又一個新高。2001年11月,35.6萬件“泰興號”沉船上的青花瓷器在德國斯圖加特公開拍賣,總成交額高達2240萬德國馬克,在世界拍賣史上創下了空前記錄。到了2005年,海撈瓷首次登陸中國拍賣場。在同年秋天舉行的中國嘉德四季拍賣會上,預估價僅為100萬元的200多件海撈瓷器,最終以92%的成交率,取得了2727萬元的總成交額。


“泰興號”沉船古瓷。於2001年11月在德國斯圖加特公開拍賣的35.6萬件“泰興號”沉船上的青花瓷器,許多器物的單件成交價僅為10歐元左右。

海撈瓷之所以能夠在國內外均受到藏家們的青睞,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海撈瓷雖然不能與官窯精品瓷器相提並論,但卻有著與生俱來的歷史背景,從中能夠真實反映出那個時代,尤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信息。

二是,與官窯瓷器相比,海撈瓷的數量要龐大得多,價格也更為親民,非常符合大眾收藏的需求,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參與其中。根據過往資料顯示,即使是一艘不滿百噸的中國古代航船也可裝載萬件以上的器物。因此,海撈瓷的單件市場價格其實並不算太高。以曾經於2001年11月在德國斯圖加特公開拍賣的35.6萬件“泰興號”沉船上的青花瓷器為例,在這次拍賣中,許多器物的單件成交價僅為10歐元左右。

三是,海撈瓷的發現過程本身就是認定其真偽的最佳證明。作為直接從海底打撈上來的瓷器,對於其年代和真偽的鑑定相對容易一些,真品率也會相對更高一些。

最著名的沉船往事

在工業時代以前的海上交通,人類儘管已經橫跨大洋,溝通起七大洲的聯繫,但是,遇到風暴,或者不熟悉航路而觸礁,或者被海盜的襲擊和戰爭的破壞,或者自己的疏忽,都會使船舶喪身海底。在地球的大洋底下,究竟有多少艘沉船,恐怕永遠是個謎!

克拉克號

在和陶瓷相關的古代船舶中,“克拉克號”,也許在世界上最為出名了。“克拉克”已經成為一個符號,不僅是一艘船的符號,而且是一種瓷器的符號,它是特定年代特定紋飾的一種瓷器的符號,在陶瓷界,只要一說“克拉克”瓷,人們就知道,這是指一種典型的青花瓷器,它的器型包括盤、碗、瓶等等,其中以寬邊的青花瓷盤最具代表性,這種青花瓷盤往往盤心是藍底的裝飾性的主體紋飾,而盤沿繪著開光的各種青花紋樣。這種青花瓷盤的生產年代為明晚期至清初,或者稱之為十七世紀的典型青花瓷器。在日本,把這種青花瓷器稱之為“芙蓉手”。


海撈瓷——埋藏大海的珍寶

呈現出東西方文化相結合特點的克拉克瓷器

哥德堡號

瑞典的哥德堡號也許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一艘古代沉船了,因為,一艘複製的命名為哥德堡3號的瑞典仿古船在2005年10月2日清早,正式遠航中國。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1號”從廣州啟程回國,船上裝載著大約700噸的中國物品,包括茶葉、瓷器、絲綢和藤器。8個月後,“哥德堡1號”航行回到離哥德堡港大約900米的海面時,突然船頭觸礁沉沒,正在岸上等待“哥德堡1號”凱旋的人們眼巴巴地看著船沉到海里,幸好事故中沒有人員傷亡。從沉船上撈起了30噸茶葉、80匹絲綢和大量瓷器,在市場上拍賣後竟然足夠支付“哥德堡1號”這次廣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還能夠獲利14%。後來,瑞典的東印度公司又建造了哥德堡2號繼續開展至中國的貿易。


哥德堡號離開哥德堡,前往中國

黑石號

“黑石號”是一艘著名的阿拉伯沉船,它沉沒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因為在出水的長沙窯瓷碗中有唐代寶曆二年的年號,寶曆二年為唐敬宗年號(826年),所以沉船的年代被確認為9世紀上半葉。打撈時,黑石號的船體基本保存完整,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阿拉伯沉船,它的發現和打撈,證明了在唐代,中國和阿拉伯地區,已經存在直接的海上陶瓷貿易,這是“海上陶瓷之路”的直接證據。1998和1999年間,德國“海底探險公司”將“黑石號”打撈出水。這艘滿載貨物的阿拉伯沉船,上面發現的唐代瓷器多達67000多件,船上所載的長沙窯瓷器和金銀器已經引起極大的關注,而三件完好無損的唐代鞏縣窯燒製的青花瓷盤更是引起陶瓷界的轟動。(收藏君曾推送過一篇關於黑石號的專題,想必關注我們的讀者一定有印象。)


從“黑石號”沉船上打撈起的八稜胡人伎樂金盃——杯麵上的舞伎長髮飛揚,有胡人之貌。這是在中國境外發現的最重要的唐代金器之一。


從“黑石號”沉船上打撈起的白釉綠彩魚底吸杯。

碗礁一號

碗礁一號是2005年6月被我國福建省漁民在平潭碗礁附近捕魚時意外發現的一條清代康熙年間的沉船,同年的7月6日,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沉船進行搶救性發掘,並命名為“碗礁一號”。碗礁一號的出水對中國文博界的衝擊是巨大的!它使我們對清代早期瓷器有了新的認識,對清代早期瓷器的釉色、光澤、紋飾和器型,都應該重新作出新的判斷,否則,極有可能將真東西說成假東西。


碗礁一號出水的青花瓷

新安號

1975年5月,韓國漁民在新安外方海域偶然打撈出了大量中國青瓷,從而發現了元代的“新安沉船”。1976年至1984年,韓國考古界對這艘沉船進行了發掘,並最終把它打撈上岸。在這條元代中國的沉船上,總共發掘出了兩萬多件青瓷和白瓷,兩千多件金屬製品、石製品和紫檀木,以及800萬件重達28噸的中國銅錢,目前韓國在木浦建立了博物館展出新安沉船及其文物。


新安沉船上打撈出的青銅鼎式爐


海撈瓷——埋藏大海的珍寶

新安沉船上打撈出的紫檀木

海撈瓷是中華文明的物質載體,它所記載的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信息,還有待於我們去探索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