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從抗疫捐贈看民企“行善心理”

  原標題:中國社會科學院 | 從抗疫捐贈看民企“行善心理”

  面對新冠疫情,中國民營企業踴躍捐贈,為了解民營企業在本次新冠疫情下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情況,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技術應用的經濟與社會影響”課題組對有關情況進行了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對象僅限於全國工商聯發佈的“民營企業500強”2019榜單上的前150強,同時增加了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家雖不在該榜單上但營收早已過門檻的互聯網企業。

  本次採集數據的來源為:百度搜索、微信搜索、必應搜索,採集數據週期截止到2020年3月1日。以下所有分析與結論均基於本次採集的數據。

  有多少企業捐贈?

  152強企業裡,有超過八成的企業被搜索到發佈過捐贈信息。從總量來看,共有132家企業(86.8%)捐贈過實物或現金,20家企業沒有參與捐贈。沒有捐贈的企業,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它們中超過七成的企業在2019年的營業收入在一千億元以內。

  我們將企業單次捐贈類別劃分為現金捐贈、實物捐贈和實物+現金三種類別,現金捐贈次數70次(37.6%),實物捐贈次數為60次(32.2%),實物+現金的捐贈次數為56次(30.1%)。現金(不包含實物捐贈折算)捐贈總計達58.9億元人民幣,中位數是1000萬元,最高現金捐贈額是15億元,最低的100萬元。

  選擇現金捐贈還是實物捐贈與企業主營業務存在關聯。在現金捐贈分佈圖中,捐贈額超過2.5億元的均為互聯網企業,捐贈額在1億-2億元之間主要是製造業和房地產業,超過九成的現金捐贈在1億元以下。在捐贈類別分佈圖中,製造業在各項捐贈上較為均衡,而批發零售業主要以捐贈實物為主,房地產、金融業主要以捐贈現金為主,部分企業的捐贈偏好與企業所屬行業存在一定的聯繫,批發零售業可以為本次抗擊疫情提供必需的物資,因此以實物捐贈為主,而金融業、房地產業由於業務限制,只能為本次抗擊疫情提供資金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從抗疫捐贈看民企“行善心理”

  現金(如專項基金)捐贈額,互聯網行業領先,其中騰訊捐贈15億元、阿里捐贈10億元、百度捐贈3億元、美團捐贈2億元、網易捐贈1億元。除此之外,房地產、製造業也是本次疫情捐贈的主力軍,如碧桂園、萬科、恆大,吉利、美的、伊利、江西方大、深圳海王,捐贈額度集中在8000萬-2億元之間。互聯網、房地產和製造業這三個行業中現金捐贈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捐贈總額達49.5億元,佔到了總捐贈額的84%。

  捐贈額度既是企業實力的體現,也需要考慮同行的表現,

  本次捐贈在額度上出現了一定的“錨定效應”,對於行業內的頭部企業來說,對標效應愈加明顯。

  除了互聯網行業(信息服務業)現金捐贈分佈較為分散之外,其它行業的捐贈額分佈都較為聚攏,同時行業中的頭部企業決定了捐贈上限。

  具體來說,房地產行業捐贈額主要分佈在200-5000萬元之間,僅有3家頭部房地產企業(恆大、萬科、碧桂園)捐贈額超過了5000萬元。互聯網行業中,阿里、騰訊為其他互聯網公司設立了一個“標杆”,其它互聯網公司“不甘示弱”,所以互聯網企業的捐贈額中位數達到了3億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從抗疫捐贈看民企“行善心理”

  152強企業2018年全年營收在382.8091-7212.02億元之間。我們根據2018年全年營業收入劃分出了三個區間:第一區間(4000億元以上)、第二區間(2000億-4000億元)、第三區間(2000億元以下)。但營收與捐贈並不是線性的關係,也就是說,並不是營收越高的企業,捐贈額越大。相反,年營收位於第二區間(2000億-4000億元)的企業是本次捐贈的主體,有16家企業,現金捐贈總計32.85億元,佔總捐贈額的55.7%,其中有騰訊、阿里、吉利、萬科、碧桂園、美的。在年營收小於2000億元的企業(第三區間),共有130家企業,總捐贈額為22億元,佔總捐贈額的38.6%,其中百度、美團、江西方大鋼鐵是其中捐贈較多的,分別捐贈3億元、2億元、2億元;伊利,網易捐贈1億元;考慮到這一區間的其他企業的捐贈額均值為1973萬元,可以說這幾家是遠遠高於同一營收水平企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從抗疫捐贈看民企“行善心理”

  除了現金捐贈之外,民營企業也捐贈抗擊疫情中所需要的物資。實物(含實物+現金)捐贈總次數達到116次,覆蓋了26個企業、8個行業,其中以製造業、批發零售業以及租賃行業為主要實物捐贈行業。實物捐贈主要以醫療用品為主,超過75%,其中不僅包括了醫療急需的口罩、防護服、藥品、消毒用品等常規醫療用品,還包括了一些大型的醫療設備,如呼吸機、CT設備等。民營企業通過其全球的供應鏈或採購體系,在全球採購急需的醫療物品,對於緩解早期物資不足有非常大的作用。

  哪些企業率先捐贈?

  自1月20日國家衛健委宣佈每日公佈疫情相關信息起,企業就開始積極動員捐贈,本次採集的數據中,最早宣佈進行捐贈的是國美控股集團,1月21日,國美籌措了6000個口罩,免費在武漢向社會發放,次日,國美宣佈自營健康類商品、商戶健康類商品不漲價。

  在這152家企業裡,各個行業率先捐贈的企業幾乎都在2020年1月份,觀察下表發現,率先捐贈的前五個行業批發零售、製造業、房地產業、互聯網行業以及租賃商業中,除了互聯網行業,剩下四個行業對比其他行業是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某種角度可以認為這五個行業與疫情之間的敏感度均高。不同的是,

  疫情對批發零售、製造業、房地產業以及租賃商業是負敏感,而對互聯網行業是正敏感

  。因此在第一時間,這五個行業表現值得肯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從抗疫捐贈看民企“行善心理”

  *本表僅限於152強企業內部的比較,並不排斥行業內其他企業更先捐贈的可能。

  然而在疫情中後期,發生捐贈行為企業的行業分佈有著部分調整,分別是房地產業、製造業、農林牧漁、建築業以及金融,而房地產行業和製造業一直出現在捐贈榜單上。為什麼房地產行業和製造業從最先開始參與捐贈到疫情暴發的中後期一直參與,分析可能是以下兩點因素,一是深受疫情影響而迫切希望疫情能在最短時間內結束,二是整體財力上更為雄厚。

  這表明,

  捐贈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手段,主要應用在疫情暴發之初。

  此後有的企業沒有更多的信息披露,捐贈可能有“回報社會”這樣的淳樸理念,但更像是一種公關行為,目的是獲取聲譽和形象上的回報甚至風控,企業也並不在意捐贈的效果。有的企業則開始轉向其他的社會責任行為,有的則開始認真研究、披露捐款的方向和用途。

中國社會科學院:從抗疫捐贈看民企“行善心理”

  企業的捐贈都給了誰?

  企業主要以公司名義進行捐贈。在本次疫情捐贈中,超過八成(81.2%)的捐贈以企業名義進行捐贈,有32次(17.7%)捐贈通過企業下設基金會進行捐獻,僅有7次捐贈是通過企業主個人名義進行捐贈,且這些個人名義的捐贈均是與企業或企業基金會同時的。

  從捐贈對象來看,“官方”性質的紅十字會、慈善總會是受捐的主要對象。37%的捐贈給了全國各地紅十字會系統、慈善總會,10%的捐贈給了各地政府,8%的捐贈給了抗疫部門(各地抗疫指揮部或疾控中心),僅有15%的捐贈直接給了醫院,5%的捐贈給了非營利性公益社會團體。考慮到本次疫情當中慈善總會等官方機構受到的爭議,

  頭部民營企業的捐贈卻依然以官方渠道為主,原因比較複雜,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從抗疫捐贈看民企“行善心理”

  明確表示捐贈給非營利組織的企業有3家制造業(傳化集團有限公司、南山集團有限公司和亨通集團有限公司)、2家房地產(廣州富力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藍光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1家農林牧副漁業企業(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和1家其他行業(藍潤集團有限公司)的企業,捐贈行為多數在1月29日之後發生。捐贈給官方和民間渠道並不矛盾,可以同步進行。一些企業的專項基金裡可能也包括了對非官方機構的捐助,這還有待更多的信息披露。

中國社會科學院:從抗疫捐贈看民企“行善心理”

  企業捐贈給本地還是外地?

  捐贈覆蓋範圍主要以企業所在地的紅十字會、慈善總會、醫院等機構為主,捐贈覆蓋範圍存在明顯的時期性差異。

  從總量來看,企業捐贈的覆蓋範圍主要以湖北省和企業所在地為主。其中有61次捐贈給了企業所在地(包括企業分公司、子公司所在地),41次捐給了全國多個城市(城市分佈跨省),68次捐贈主要給了湖北省,6次捐贈給了湖北省外城市(不含企業所在地),12次捐贈覆蓋範圍不明。

  捐贈方向存在明顯的時期變動。在1月29日之前,企業的捐贈覆蓋範圍主要是武漢及其他湖北城市,在此之後,企業捐贈的覆蓋範圍主要以企業所在地、跨區域性的為主。武漢作為本次疫情最嚴重的城市,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支援與捐贈,疫情全國性擴散之後,其它地方的應急物資也亟需社會援助,因此不少企業也根據實際情況積極調整捐贈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從抗疫捐贈看民企“行善心理”

  除了捐錢捐物之外,企業還做了什麼?

  在本次抗擊疫情的行動之中,有些企業基於技術或其所在業務領域的優勢,推出了其他的應用場景,從而與企業的核心業務部門形成整合。

  我們將蒐集到的企業行為分以下場景:提供物流交通、員工關愛、金融支持、消費者權益保護、優惠服務、科研支持、報告發布、社會動員、環境手段、物資生產、其它來支持抗疫工作的措施。

  互聯網企業、製造業提供的措施更加多元全面。在提供物流交通、員工關愛、社會動員、物資生產上,製造業與互聯網行業表現較為突出,同時互聯網行業還充分發揮了平臺優勢,在信息支持、報告發布和消費者權益保護上提供了相應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從抗疫捐贈看民企“行善心理”

  阿里巴巴提供服務的場景類型有8項,涵蓋了物流交通支持、金融措施、科研支持等措施,京東提供了7項服務,涵蓋交通物流、信息、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措施,蘇寧、美團、百度、騰訊、復星國際、萬向地產在社會責任場景的豐富程度方面均位於前列。

  同時,本次疫情中,不少企業利用自己的技術或業務基礎,支持抗疫藥物的研發和提供醫療物資的生產。例如阿里、京東、蘇寧、騰訊、華為、百度、泰康等15家企業宣佈開放算力或其它技術支持,協助抗疫藥物的研發。除此之外,比亞迪、新疆廣匯實業、信發集團、山東魏橋4家企業,積極開展抗疫急需物資的生產。房地產業則在優惠服務上表現突出,疫情暴發以來,多家房地產企業發佈了減免租金的政策。

  (呂鵬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金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李鳳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學系的李凌浩、肖雲峰、方琦、高文英、梅建昊、徐圓、鍾瑞雪對本文亦有貢獻。)

澎湃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