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不斷檔 排憂解難不斷線——各地積極行動落實落細幫扶政策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戰事”最吃緊的一年,猶如滾石上山,離山頂越近,越需咬定牙關,一鼓作氣,迎難而上。

近年來,我國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貧困地區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經濟活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期不少貧困地區農畜牧產品賣不出去,農用物資運不進來,生產和消費下降,影響產業扶貧的穩定發展和貧困戶穩定增收,增加了部分群眾返貧致貧的風險。

距離打贏脫貧攻堅戰已不足300天,時間緊迫,為了儘可能把時間進度搶出來,把疫情的影響降到最小,中央各部門,各級黨委、政府積極行動,落實落細產業幫扶措施,為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

疏通農資供應鏈 保證春耕順利進行

天氣回暖,全國各地陸續上演“春耕備耕圖”。在疫情影響下的特殊時期,為了幫助貧困戶不誤農時,大家惜時節、破難點,保障農業生產有序進行。

3月11日,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羅中生產基地車間內,機器轟鳴,各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行,一片繁忙景象。為了讓農戶用上“及時肥”,這家世界最大的單體硫酸鉀生產企業,全面發力,日產優質硫酸鉀5000噸以上,向內地緊急輸送鉀肥。

“現在每天都要看著這些原料入庫,才覺得安心。”雲南昆明的雲天化集團天安化工有限公司磷肥製造中心主任蔣忠成說,全面復工後,工人們四班兩倒,生產線24小時運轉不停,隨著中間原料硫酸、磷酸的庫存日漸減少,公司通過外購,解決生產原料不足問題,全力保障農資生產。

特殊時期,謀劃先行。早在2月12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組織做好種苗、農資供應,確保農業生產不受影響。”

近日,農資經銷商簡德輝又駕駛廂式卡車,滿載著1400斤種子和5噸化肥,沿蜿蜒的盤山公路向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橫嶺村進發。雖然路況不好,但疫情發生以來,他已跑了兩趟橫嶺,只為將春耕物資及時送到這個省級貧困村,以免耽擱農業生產。

為保障春耕順利進行,宜春市對農資運輸車輛統一開具了特別通行證,並在各個公路卡口為偏遠地區配送農用物資的人員解決午餐和飲用水。疫情防控期間,宜春全市已為春耕儲備種子8584.3噸、化肥23.13萬噸、農藥2889噸,並已全部配送至10個縣市區的1402個農資網點,實現100%配送到位。

當前,全國各地農資供應堵點基本疏通,這與前期籌備工作直接相關。

2月17日,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等16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做好2020年春耕化肥生產供應工作的通知》,要求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及時反映春耕農資供應情況和問題,儘快將農資物流疏導措施落到基層,確保農資物流暢通。更加有針對性的政策很快跟進。2月26日,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印發《關於全力做好春季農業生產物資運輸服務保障的緊急通知》,將春季農業生產物資和農機具轉運納入應急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範圍,承運企業自行網上打印通行證,確保農資運輸車輛不停車、不檢查、不收費,優先通行。

除了“線下”為物資供應開綠燈,“線上”數據服務也及時推出。3月5日,農業農村部開通運行全國農業農村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數據服務平臺,充分發揮信息化在政策宣傳、農資配送、防災減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串聯產銷諸環節 搭建農產品銷售快車道

前些天,山西省平定縣不少單位的工作微信群裡轉發這條消息:“受疫情影響,梁家堖村紅日養殖專業合作社的1萬多斤雞蛋滯銷。”平定縣農業部門瞭解情況後,優先安排採購、配送,隨後幾天,滯銷的雞蛋銷售一空。

疫情防控期間,“互聯網+”的產業扶貧模式成為解決貧困地區產銷難的利器。在剛剛“摘帽”的山西省永和縣,索駝村扶貧養殖合作社的60頭膘肥體壯的肉牛馬上要出欄了,但受疫情影響,賣不掉。駐村幹部聯繫電商平臺,幫助合作社網上賣牛,縣裡扶貧部門也幫忙對接渠道,優先收購貧困戶的肉牛。最後,肉牛賣出去了,合作社裡的貧困戶都多收入了3000元。

全國層面的產銷對接活動也在有序開展。3月6日,農業農村部組織召開農產品產銷對接視頻會商會,組織產銷主體視頻協商、網絡簽約,採取“點對點”“一對一”的方式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會上,湖北、山西、雲南、廣西、新疆等省區農業農村部門介紹了當地農產品產銷情況,各大電商平臺積極參與進來,促成採購量5.035萬噸,金額達3.358億元。

農產品營銷渠道是農民實現從農產品到貨幣“驚險跳躍”的關鍵一環。為了幫助貧困地區在此平穩過渡,2月14日,國務院扶貧辦、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全部行動起來,依託政府採購政策,聯合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全方位舉措幫助貧困戶解決“賣難”問題,實現城市“菜籃子”“米袋子”有效供給和促進貧困地區扶貧產業健康發展,滿足城市居民需求升級和幫助貧困群眾持續增收。

此次消費扶貧的主要方式有四種:預算單位採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的政府採購模式,政府主導建立消費扶貧交易市場的東西部扶貧協作模式,各類企業銷售扶貧產品的市場主體參與模式,中國社會扶貧網銷售模式。

在疫情衝擊下,僅僅靠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不足以解決當前農產品的價格下行與滯銷風險問題,此時,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多方調動資源,廣開銷路,穩定價格。

從中央到地方,各系統緊密配合、協同作戰,為農產品“出山”架橋鋪路。點對點,面對面,多元市場主體參與,線上線下齊發力,主動幫助農民“帶貨”。截至目前,全國主要農產品產能和供給充足,市場運行基本平穩。

優先保障扶貧項目 為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受疫情影響,目前在一些地區,農村扶貧項目尚未完全恢復,人們擔心延期開工,項目會“黃”了。

2月17日,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聯合印發通知,宣佈2020年新增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向疫情較重地區適當傾斜,各省區市在分配資金時也要給予傾斜支持。已提前下達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要優先支持疫情防控相關的影響脫貧攻堅任務完成的扶貧項目。

該通知還明確,各省可結合實際,研究制定針對受疫情影響較重地區脫貧攻堅的支持政策,允許縣級因地制宜調整和優化資金使用要求,重點向產業項目傾斜。

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辦負責人介紹,為激勵貧困戶發展產業,自治區適當調整產業獎補門檻,簡化程序,降低最低獎補規模,提高獎補標準。對於在6月30日前發展的產業,在確保真實準確的前提下,可在網上開展計劃申報、申請驗收、公示公告等工作,單戶單項最低獎補規模調整為原來標準的一半。貧困戶在3月31日前、4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發展的產業,獎補標準在原定單位補助標準基礎上,分別增加50%、30%。

“標準提高後,已脫貧戶最高可獲7500元,未脫貧戶最高可獲1.5萬元。”南丹縣扶貧辦介紹,當地出臺特色產業扶貧獎補方案,計劃發放獎補資金2500萬元。目前,全縣已有45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申請發展特色產業,將發展種植產業2350畝,家畜養殖3160頭,家禽養殖8000羽。

為了讓“救急”的幫扶資金更快注入危難之地,促進扶貧產業持續發展。國務院扶貧辦、中國銀保監會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級扶貧部門和銀行保險監管部門充分發揮扶貧小額信貸作用,幫助受疫情影響貧困戶儘快恢復生產,並將適當延長其扶貧小額信貸還款期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