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功勞沒有劉伯溫大,為什麼混了個行政編(公爵),而劉伯溫只有個事業編(伯爵)?

名廬書社許高鑑


這個題目簡直是錯誤百出啊!首先,李善長比劉伯溫功勞大多了;其次,公爵、伯爵是爵位,跟行政編、事業編有半毛錢關係?好歹你比喻成正部級、正廳級也行啊!

李善長的功勞,六公爵第一

劉邦在對西漢開國工程論功行賞時,蕭何排第一位,粉絲眾多、人氣極高的張良、韓信只能往後排,張良、韓信的粉絲肯定不服氣,但排名是皇帝說了算,沒人比劉邦更瞭解“漢初三傑”誰對他更重要,他又最信任誰。

李善長之於朱元璋,就如同蕭何之於劉邦。

朱元璋大封功臣時,估計到眾將領可能不服,便公開親口說“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堅決把李善長封為公爵,而且在當時僅有的六個公爵(李善長、徐達、常遇春子茂、李文忠、馮勝、鄧愈)中,李善長位居第一,比堪稱明代第一名將、古代十大名將之一的徐達排名都要靠前。

由此可見,朱元璋推崇李善長,一是因為他追隨朱元璋時間長,是大明集團的原始股東,又是朱元璋的老鄉,對朱元璋忠心耿耿,可以完全信任;二是因為他負責繁重的政務和軍事後勤保障,居功至偉,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不亞於統兵作戰。

明史對李善長的能力評價是“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餉無乏“,這是典型的宰相之才。無獨有偶,劉邦評價蕭何時,也說蕭何的功勞是“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可見蕭何和李善長髮揮的作用相似,因此在封功臣的制詞中,朱元璋直接把李善長比作蕭何,大肆褒揚一番。

劉伯溫的低調,只得伯爵

劉伯溫的名氣完全秒殺李善長,特別是在民間,劉伯溫可是比肩諸葛亮的存在,而官方方面,朱元璋本人對劉伯溫的評價也很高,說他“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凡所建明,悉有成效”,這是典型的智囊和參謀之才。

但劉伯溫跟李善長相比,有一項不足,他是元朝的官,追隨朱元璋的時間比李善長晚的多,遠遠算不上朱元璋的嫡系,並未收到朱元璋的完全信任,所以在封賞功臣時只得了一個伯爵,別說公爵,就連比公爵稍低一級的侯爵也沒混上。

劉伯溫性格剛直,看不慣勾心鬥角,權術陰謀這類把戲,所以不能調和各方,不適合當宰相,而李善長則勝任的多。朱元璋後來曾想罷免李善長,劉伯溫表示反對,他說劉伯溫雖有過失,但功勞大,威望高,能調和諸將,別人替代不了,自己也不行。

劉伯溫對李善長的評價,固然是他謙虛低調的表現,但也十分中肯。李善長可以在朱元璋帶兵出征時,留守京城,主持大局,獨當一面,治國理政;劉伯溫卻只是智囊和參謀,無法起到李善長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這個問題其實是有問題的

李善長是蕭何,劉伯溫是張良,李善長是負責穩定和治理大後方的,有了這點才有源源不斷的軍糧與士兵!劉伯溫是謀士,是給朱元璋出謀劃策的!

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其實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蕭何是第一功,是功人,而武將們是功狗!有了蕭何才有了穩定的後方!再好的計策也必須有人執行,沒有穩定的大後方,沒有源源不斷的軍糧和士兵的話,再好的計策也沒有用!

也正因如此,張良的封的是留候!當然張良是非常的知道功成身退的人,非常謙虛的人,知道讓功勞的人,這也是張良為什麼一直是後世文人和謀士的偶像的原因!

劉伯溫跟張良的作用其實是一樣的,都是謀士,幫著朱元璋出謀劃策的!而且朱元璋當時已故意要壓劉伯溫一下的,因為劉伯溫是元朝的舊臣,朱元璋就有點想法,而李善長就是布衣出身,跟隨朱元璋也比劉伯溫跟隨朱元璋早!朱元璋後來的治國是李善長為宰相,還更要依賴李善長幫助他治國,這個時候劉伯溫就相對來說太平時代就沒有那麼重要的作用了,所以朱元璋給他的職位也很有意思,監察御史,就是一個得罪人的官職!幫助朱元璋制約淮西勳貴們!這也是淮西勳貴非常的不喜歡劉伯溫的原因所在!


鵬程日誌


這個問題提的腦洞大開,本身就有紕漏。首先,中國曆朝歷代對功臣勳貴授予的爵位,包括公爵和侯爵,都是朝廷正式承認的官方爵位,只有級別高低之分,沒有所謂的行政編和事業編的意思。行政編和事業編是建國之後國家對行事國家行政權力的機關人員和提供社會服務的國家單位人員的編制劃分,跟公爵伯爵沒有什麼聯繫,如果一定要硬套的話,那李善長的韓國公和劉伯溫的誠意伯都是行政編。

其次,關於李善長與劉伯溫對明朝建國的功勞孰高孰低,我想這個問題基本上沒有什麼爭議,作為兩人的主公,朱元璋已經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對開國功臣進行冊封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這次大封功臣中,共授予六位功臣公爵爵位,李善長是唯一一位受封為公爵的文臣,其餘各位都是立下赫赫戰功的武將。李善長被授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4000石,子孫世襲;而劉伯溫僅被封為誠意伯,年祿僅240石,不及李善長的零頭。由此可見,朱元璋認為,李善長的功勞遠大於劉伯溫。當然,也有人認為,單純從爵位高低來認定李善長和劉伯溫的功勞大小不夠客觀,畢竟李善長跟朱元璋是淮西老鄉,都是淮西官僚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再加上李善長跟朱元璋是兒女親家,近水樓臺先得月,在爵位冊封時多少佔了先手優勢。

事實上,長期以來,民間對劉伯溫的形象和貢獻有神化太高之嫌,甚至有人提出了劉伯溫比諸葛亮的水平還要高,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但在實際情況中,劉伯溫對明朝建立的貢獻並沒有民間想象的那麼大,也沒有李善長的貢獻大。

一是李善長對明朝統一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朱元璋對李善長給出了更高的評價。朱元璋曾經稱李善長為“吾之蕭何”,主要是因為李善長長期坐鎮後方,處理繁重的政務,為前方大軍徵發兵員糧草,維護後方穩定,使得前方將士作戰沒有後顧之憂,正如《明史》所說的那樣,“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餉無乏“,這是典型的宰相之才。

二是劉伯溫出身謀士,擅長謀略,但並不是大明建國不可或缺的人物。朱元璋本人對劉伯溫的評價也很高,說他“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凡所建明,悉有成效”,這是典型的智囊和參謀之才。元末時期,彙集在朱元璋帳下的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再加上朱元璋本身精通軍事謀略,殺伐決斷,劉伯溫謀略過人,對朱元璋幫助很大,但並不是不可或缺。

三是劉伯溫加入朱元璋陣營較遲,立功表現偏少。與李善長早在朱元璋滁州起兵時就投奔帳下不同,劉伯溫到了朱元璋進軍至浙江青田時才納入朱元璋帳下,身為謀士,正面戰場直接表現機會甚微,再加上效力時間偏短,立功的機會自然也少。


滄海拾遺錄


李善長慧眼識偉才,他買的是潛力股,回報當然大!劉伯溫相對買的績優股,相對回報也次之!

朱元彰起事之初,嶄露頭角即受排擠,當其另起爐灶之初,是李善長張開滁州城傾囊相助,而在朱壯大過程中,李善長勘比漢劉邦的蕭河,李善長當然立首功!

劉泊溫是在朱元彰己成氣候時被朱元彰攬入麾下的,劉伯溫的獻計恰與朱元彰不謀而合,劉伯溫在民間早己名譽天下的半仙,上嘵天文下知地理,予側未來五百年,對推背圖註解讓百姓信服,半仙在哪真龍就在哪!朱元彰得到劉伯溫就等於得天下民意,勘比千軍萬馬!

對於朱皇帝而言,論功行賞是當然,劉伯溫功高尚不足公爵,況面對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朱皇帝也會提防一手:


皓瑋馮建華


洪武3年(1370年)是朱元璋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年份。他根據在他心目中各位功臣們過往的功勞,按功受勳。


朱元璋授李善長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4000石,子孫世襲;封劉基誠意伯,秩300石;連李善長的零頭都不到。

這其實就說明了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長的功勞比劉基劉伯溫要大得多。


李善長真的就是朱元璋的蕭何,朱元璋的大管家,朱元璋打仗時,吃喝拉撒、調兵遣將、政策制度、錢糧賦稅,特別是明初三大遷徙,衛所建設管理,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李善長可謂功不可沒。

的確劉基在民間傳說中,非常厲害。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但劉伯溫實際上最大的優勢在於“懂天文”。


朱元璋自己不缺乏睿智;而且在朱元璋的眾多謀士中,也不缺乏聰明人。但是劉基有著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他懂“天文”,而這個在元末明初的意義可是非同小可。因為“懂天文”不但可以準確地利用天氣預報幫朱元璋制定更準確的決策外,“天文星相”在古代還代表著“天意”,至少外朱元璋手下的很多大頭兵門是非常吃這一套的。

在朱元璋的關鍵轉折點裡,當朱元璋在某些決斷時變成掌握真理的少數人時,朱元璋會發現原來還有一個人也屬於少數人,那就是劉基劉伯溫。那麼劉基得作用堪比張良。但是對於朱元璋而言,張良並不等於劉基,因為他有很多張良,比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國策”,就出自於朱升。但是朱升年紀大了,也比較低調,所以早早歸隱了。

劉基的確在大明建國前期功勞不小。但是劉基在朱元璋心目中有一個最大的黑點,一直讓朱元璋耿耿於懷,所以始終只是個謀士,碰不到軍權。


這個黑點就是,劉伯溫一直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並且外韓林兒被圍困的時候,讓朱元璋作壁上觀,不要前去營救,坐等別人剷除韓林兒。

這事情從一個謀士角度來看,沒有問題,有利於朱元璋勢力擺脫束縛發展壯大;而且事實上也是如此,朱元璋把韓林兒救回來,元至正26年,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韓林兒返回應天府得時候,才發現問題麻煩了。自己這是要請個祖宗回來,自己打自己臉。於是路過瓜州,韓林兒沉入江中被淹死,這筆賬不管是不是朱元璋的意思,都算在了朱元璋陰險狡詐的頭上。

但是朱元璋看問題的角度則和別人不一樣,那就是劉基讓我這樣對待故主;哪一天他投靠了新主,還有我的活路嗎?這就是個千古悖論。


而當明朝開國的時候,李善長順利當上了丞相。負責主持國務,權力之大。讓朱元璋總擔心自己遲早被李善長架空,朱元璋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能讓他倆搞一塊去,一定要給他們倆製造矛盾。


於是明初的朝局就是中書省和御史臺在一直鬥來鬥去。中書省有權有錢,御史臺就是一幫窮書生,地位低下沒權沒勢。不過朱元璋給御史臺權力,讓他們負責監察百官。


但是兩人都是聰明人,都早早主動離開朝局,自己離開了,身後卻都深埋棋子互鬥,都以為安全了,結果誰都沒逃掉。劉基只是丟了條命,而李善長都76歲,退休10幾年了,最終還是禍及了其妻女弟侄70餘人。

這是所謂在朱元璋心裡,被他偏愛過的角色,越是功勞越大,下場也就越慘。



炒米視角


劉伯溫高冷不善於拍馬屁,李善長善於拍馬屁,朱元璋感覺老李貼心,但朱元璋是敬重劉伯溫的,結局劉伯人死一人保全家兒子世襲伯爵,李善長被滅九族,慘不忍睹。


浪漫星空81808118


劉基比李善長功大?題主地攤小說看多了吧?


結了冰的藍


李善長的功勞絕對比劉伯溫大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