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功劳没有刘伯温大,为什么混了个行政编(公爵),而刘伯温只有个事业编(伯爵)?

名庐书社许高鉴


这个题目简直是错误百出啊!首先,李善长比刘伯温功劳大多了;其次,公爵、伯爵是爵位,跟行政编、事业编有半毛钱关系?好歹你比喻成正部级、正厅级也行啊!

李善长的功劳,六公爵第一

刘邦在对西汉开国工程论功行赏时,萧何排第一位,粉丝众多、人气极高的张良、韩信只能往后排,张良、韩信的粉丝肯定不服气,但排名是皇帝说了算,没人比刘邦更了解“汉初三杰”谁对他更重要,他又最信任谁。

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如同萧何之于刘邦。

朱元璋大封功臣时,估计到众将领可能不服,便公开亲口说“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坚决把李善长封为公爵,而且在当时仅有的六个公爵(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中,李善长位居第一,比堪称明代第一名将、古代十大名将之一的徐达排名都要靠前。

由此可见,朱元璋推崇李善长,一是因为他追随朱元璋时间长,是大明集团的原始股东,又是朱元璋的老乡,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可以完全信任;二是因为他负责繁重的政务和军事后勤保障,居功至伟,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统兵作战。

明史对李善长的能力评价是“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这是典型的宰相之才。无独有偶,刘邦评价萧何时,也说萧何的功劳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可见萧何和李善长发挥的作用相似,因此在封功臣的制词中,朱元璋直接把李善长比作萧何,大肆褒扬一番。

刘伯温的低调,只得伯爵

刘伯温的名气完全秒杀李善长,特别是在民间,刘伯温可是比肩诸葛亮的存在,而官方方面,朱元璋本人对刘伯温的评价也很高,说他“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凡所建明,悉有成效”,这是典型的智囊和参谋之才。

但刘伯温跟李善长相比,有一项不足,他是元朝的官,追随朱元璋的时间比李善长晚的多,远远算不上朱元璋的嫡系,并未收到朱元璋的完全信任,所以在封赏功臣时只得了一个伯爵,别说公爵,就连比公爵稍低一级的侯爵也没混上。

刘伯温性格刚直,看不惯勾心斗角,权术阴谋这类把戏,所以不能调和各方,不适合当宰相,而李善长则胜任的多。朱元璋后来曾想罢免李善长,刘伯温表示反对,他说刘伯温虽有过失,但功劳大,威望高,能调和诸将,别人替代不了,自己也不行。

刘伯温对李善长的评价,固然是他谦虚低调的表现,但也十分中肯。李善长可以在朱元璋带兵出征时,留守京城,主持大局,独当一面,治国理政;刘伯温却只是智囊和参谋,无法起到李善长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这个问题其实是有问题的

李善长是萧何,刘伯温是张良,李善长是负责稳定和治理大后方的,有了这点才有源源不断的军粮与士兵!刘伯温是谋士,是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的!

刘邦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萧何是第一功,是功人,而武将们是功狗!有了萧何才有了稳定的后方!再好的计策也必须有人执行,没有稳定的大后方,没有源源不断的军粮和士兵的话,再好的计策也没有用!

也正因如此,张良的封的是留候!当然张良是非常的知道功成身退的人,非常谦虚的人,知道让功劳的人,这也是张良为什么一直是后世文人和谋士的偶像的原因!

刘伯温跟张良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谋士,帮着朱元璋出谋划策的!而且朱元璋当时已故意要压刘伯温一下的,因为刘伯温是元朝的旧臣,朱元璋就有点想法,而李善长就是布衣出身,跟随朱元璋也比刘伯温跟随朱元璋早!朱元璋后来的治国是李善长为宰相,还更要依赖李善长帮助他治国,这个时候刘伯温就相对来说太平时代就没有那么重要的作用了,所以朱元璋给他的职位也很有意思,监察御史,就是一个得罪人的官职!帮助朱元璋制约淮西勋贵们!这也是淮西勋贵非常的不喜欢刘伯温的原因所在!


鹏程日志


这个问题提的脑洞大开,本身就有纰漏。首先,中国历朝历代对功臣勋贵授予的爵位,包括公爵和侯爵,都是朝廷正式承认的官方爵位,只有级别高低之分,没有所谓的行政编和事业编的意思。行政编和事业编是建国之后国家对行事国家行政权力的机关人员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国家单位人员的编制划分,跟公爵伯爵没有什么联系,如果一定要硬套的话,那李善长的韩国公和刘伯温的诚意伯都是行政编。

其次,关于李善长与刘伯温对明朝建国的功劳孰高孰低,我想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作为两人的主公,朱元璋已经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对开国功臣进行册封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这次大封功臣中,共授予六位功臣公爵爵位,李善长是唯一一位受封为公爵的文臣,其余各位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李善长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4000石,子孙世袭;而刘伯温仅被封为诚意伯,年禄仅240石,不及李善长的零头。由此可见,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功劳远大于刘伯温。当然,也有人认为,单纯从爵位高低来认定李善长和刘伯温的功劳大小不够客观,毕竟李善长跟朱元璋是淮西老乡,都是淮西官僚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再加上李善长跟朱元璋是儿女亲家,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爵位册封时多少占了先手优势。

事实上,长期以来,民间对刘伯温的形象和贡献有神化太高之嫌,甚至有人提出了刘伯温比诸葛亮的水平还要高,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但在实际情况中,刘伯温对明朝建立的贡献并没有民间想象的那么大,也没有李善长的贡献大。

一是李善长对明朝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朱元璋对李善长给出了更高的评价。朱元璋曾经称李善长为“吾之萧何”,主要是因为李善长长期坐镇后方,处理繁重的政务,为前方大军征发兵员粮草,维护后方稳定,使得前方将士作战没有后顾之忧,正如《明史》所说的那样,“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这是典型的宰相之才。

二是刘伯温出身谋士,擅长谋略,但并不是大明建国不可或缺的人物。朱元璋本人对刘伯温的评价也很高,说他“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凡所建明,悉有成效”,这是典型的智囊和参谋之才。元末时期,汇集在朱元璋帐下的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再加上朱元璋本身精通军事谋略,杀伐决断,刘伯温谋略过人,对朱元璋帮助很大,但并不是不可或缺。

三是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阵营较迟,立功表现偏少。与李善长早在朱元璋滁州起兵时就投奔帐下不同,刘伯温到了朱元璋进军至浙江青田时才纳入朱元璋帐下,身为谋士,正面战场直接表现机会甚微,再加上效力时间偏短,立功的机会自然也少。


沧海拾遗录


李善长慧眼识伟才,他买的是潜力股,回报当然大!刘伯温相对买的绩优股,相对回报也次之!

朱元彰起事之初,崭露头角即受排挤,当其另起炉灶之初,是李善长张开滁州城倾囊相助,而在朱壮大过程中,李善长勘比汉刘邦的萧河,李善长当然立首功!

刘泊温是在朱元彰己成气候时被朱元彰揽入麾下的,刘伯温的献计恰与朱元彰不谋而合,刘伯温在民间早己名誉天下的半仙,上哓天文下知地理,予侧未来五百年,对推背图注解让百姓信服,半仙在哪真龙就在哪!朱元彰得到刘伯温就等于得天下民意,勘比千军万马!

对于朱皇帝而言,论功行赏是当然,刘伯温功高尚不足公爵,况面对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朱皇帝也会提防一手:


皓玮冯建华


洪武3年(1370年)是朱元璋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年份。他根据在他心目中各位功臣们过往的功劳,按功受勋。


朱元璋授李善长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4000石,子孙世袭;封刘基诚意伯,秩300石;连李善长的零头都不到。

这其实就说明了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长的功劳比刘基刘伯温要大得多。


李善长真的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朱元璋的大管家,朱元璋打仗时,吃喝拉撒、调兵遣将、政策制度、钱粮赋税,特别是明初三大迁徙,卫所建设管理,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李善长可谓功不可没。

的确刘基在民间传说中,非常厉害。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但刘伯温实际上最大的优势在于“懂天文”。


朱元璋自己不缺乏睿智;而且在朱元璋的众多谋士中,也不缺乏聪明人。但是刘基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他懂“天文”,而这个在元末明初的意义可是非同小可。因为“懂天文”不但可以准确地利用天气预报帮朱元璋制定更准确的决策外,“天文星相”在古代还代表着“天意”,至少外朱元璋手下的很多大头兵门是非常吃这一套的。

在朱元璋的关键转折点里,当朱元璋在某些决断时变成掌握真理的少数人时,朱元璋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个人也属于少数人,那就是刘基刘伯温。那么刘基得作用堪比张良。但是对于朱元璋而言,张良并不等于刘基,因为他有很多张良,比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国策”,就出自于朱升。但是朱升年纪大了,也比较低调,所以早早归隐了。

刘基的确在大明建国前期功劳不小。但是刘基在朱元璋心目中有一个最大的黑点,一直让朱元璋耿耿于怀,所以始终只是个谋士,碰不到军权。


这个黑点就是,刘伯温一直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并且外韩林儿被围困的时候,让朱元璋作壁上观,不要前去营救,坐等别人铲除韩林儿。

这事情从一个谋士角度来看,没有问题,有利于朱元璋势力摆脱束缚发展壮大;而且事实上也是如此,朱元璋把韩林儿救回来,元至正26年,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返回应天府得时候,才发现问题麻烦了。自己这是要请个祖宗回来,自己打自己脸。于是路过瓜州,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这笔账不管是不是朱元璋的意思,都算在了朱元璋阴险狡诈的头上。

但是朱元璋看问题的角度则和别人不一样,那就是刘基让我这样对待故主;哪一天他投靠了新主,还有我的活路吗?这就是个千古悖论。


而当明朝开国的时候,李善长顺利当上了丞相。负责主持国务,权力之大。让朱元璋总担心自己迟早被李善长架空,朱元璋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让他俩搞一块去,一定要给他们俩制造矛盾。


于是明初的朝局就是中书省和御史台在一直斗来斗去。中书省有权有钱,御史台就是一帮穷书生,地位低下没权没势。不过朱元璋给御史台权力,让他们负责监察百官。


但是两人都是聪明人,都早早主动离开朝局,自己离开了,身后却都深埋棋子互斗,都以为安全了,结果谁都没逃掉。刘基只是丢了条命,而李善长都76岁,退休10几年了,最终还是祸及了其妻女弟侄70余人。

这是所谓在朱元璋心里,被他偏爱过的角色,越是功劳越大,下场也就越惨。



炒米视角


刘伯温高冷不善于拍马屁,李善长善于拍马屁,朱元璋感觉老李贴心,但朱元璋是敬重刘伯温的,结局刘伯人死一人保全家儿子世袭伯爵,李善长被灭九族,惨不忍睹。


浪漫星空81808118


刘基比李善长功大?题主地摊小说看多了吧?


结了冰的蓝


李善长的功劳绝对比刘伯温大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