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總監掌控目標的基本手法


生產總監掌控目標的基本手法


提升技巧是完善路徑的基礎。生產總監要想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除了自身的修煉外,技巧是不可或缺的武器。掌握了提升的技巧,相當於掌握了走向完善的鑰匙。
掌控目標,是生產總監必須具備的技巧之一。對目標的掌控,實際上就是要做到三個“善於”:善於指揮,善於溝通,善於糾偏。

一、要善於指揮以推動進程
企業生產目標確定後,作為生產總監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指揮生產團隊去實現目標。善於指揮,通常體現為三種形式。首先是目標的明示,其次是籌劃的合理,最後是運作的得當。
1.目標明示。要讓生產團隊瞭解企業目標的框架和內容,為團隊成員提供一個清晰的目標詮釋,使團隊每一個成員都清楚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自己有什麼職責、應該扮演哪種角色。就如同拼圖遊戲中的全景圖像:沒有它,遊戲者可能會一籌莫展、無從下手;而有了它,遊戲者就可以心中有數,把手裡的拼片嵌入適當的位置,進而完成拼圖遊戲。


案例
為了研究目標明確程度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有人做了一項實驗。實驗的內容是安排一段路程相當的徒步旅行,參與者被分為目標明確、目標部分明確、目標不明確三個小組。目標明確小組的成員,在出發前對目的地和里程數很清楚,而且沿途每隔一公里就有一個指示牌,標明行進的方向和所剩的里程,隨著目的地的臨近,小組成員也越發精神,很輕鬆地就到達了目的地。
目標部分明確小組的成員,在出發前只知道目的地和里程數,沿途沒有指示牌,在行進過程中,部分成員憑著經驗和時間來估算所剩的里程數,但更多的成員只是盲目地跟著走,並不時打聽還要走多長時間,有不少成員在行走過程中感到了疲倦,有些成員的情緒也開始低落,直到有人提醒“大家再堅持一下,很快就能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才振作精神一鼓作氣地往前趕,並順利到達了目的地。目標不明確小組的成員,出發前對目的地、里程數一無所知,只是被要求跟著嚮導走。結果剛上路不久有的成員就開始發起牢騷,才走了三分之一路程有的成員就叫苦連天,快走到一半時幾乎所有的成員都覺得不耐煩了,不斷詢問嚮導還要走多長時間。在沒有得到回答的情況下,有的成員乾脆停下來不走了,剩下的成員則多是灰心喪氣地跟著嚮導走到了目的地。

點評
同樣的目的地、同樣的距離,卻有很不一樣的結果。明示目標的結果,可以使每一個人知道自己行動的方向,從而有條不紊地前行。而根本不知道目標或對目標知之不多的結果,只能引發許多無謂的消耗,有時候甚至還會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因此,明示目標是推動進程的關鍵所在。
2.籌劃合理。要督促相關部門籌劃落實方案,內容包括實施步驟、完成時限、資源需求、問題預估、運作流程、工作規範、反饋路線、評估標準等。所制訂的方案要力求指標適度、反饋及時、標準統一。
指標適度。可以避免由此引發的不良效應,比如指標過高就有可能產生消極的壓力,指標過低就有可能失去意義。
反饋及時。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比如當員工被告知與預期目標相比有差距時,他就會更加努力。
標準統一。可以促進良性競爭,比如當員工的表現按同樣的標準被量化評估後,彼此的差距就有可能成為良性競爭的開端。
3.運作得當。要負責方案運作的落實,根據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生產特點,按照目標、時限、責任人對工作任務進行層層分解,並做好資源、部門、人員之間的銜接部署。在目標清晰、時限明確、責任到人、協調到位的前提下,推動方案的順利運行。

在具體操作時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提出工作目標時要保持一致性,不能朝三暮四;又比如在制訂方案時要考慮可行性,不能脫離實際;再比如進行管理時要合乎規範性,不能越級指揮。

二、要善於溝通以消化阻礙
在方案的運行過程中,會出現各種認識和行為方面的阻礙,而消化這種阻礙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必要的溝通。善於溝通就是能夠抓住三個要點:一是原則先行,二是方式對路,三是目的達成。
1.原則先行。在溝通中需要遵循的原則是針對性、時效性和多元性。針對性原則。溝通要有針對性,溝通的對象、溝通的內容、溝通的方式都必須有的放矢,不能為所欲為。
時效性原則。溝通要有時效性,發現苗頭、出現問題時要及時進行溝通,否則時過境遷毫無意義。
多元性原則。溝通要有多元性,只要能提升效果,任何形式都可以考慮,任何方法都可以採用。
2.方式對路。溝通的方式有很多,從媒介看有書面和語言溝通之分,從途徑看有正式和非正式溝通之別,從形式看有指令、會議、交談溝通之異。要根據溝通的性質、對象、要求選擇相應的方式,比如為了形成意見的統一,可以在分析的基礎上,對可能出現的不同意見先進行非正式溝通,形成一致後再經過正式途徑予以肯定。又比如對於注重內容的人,可以採取非正式或口頭的溝通方式,而對於注重形式的人則可採取正式或書面溝通的方式。再比如,當溝通需要快速和反饋時,可以採取交談的方式;而當涉及動用資源、完成任務時,則採取書面方式更為恰當。


3.目的達成。溝通的目的在於達成共識、穩定情緒和調整行為。可以針對認識問題、情緒問題、行為問題進行不同形式的溝通,達到預期的目的。比如當某部門主管出現認識上的偏差時,可以通過個別交談的方式瞭解情況、分析原因、統一認識。當企業的生產任務需要調整時,可以通過專題會議的形式進行通報,讓相關人員理解調整的必要性,減少不滿或牴觸情緒。當有失職行為發生時,可以通過發佈指示的形式責令其改正。
在具體操作時,一方面要力求表達的清晰、準確和開誠佈公,儘量避免可能出現的誤解或敵意;另一方面要注重和學會傾聽,因為只有通過傾聽,才有可能瞭解對方的想法及其產生這種想法的根源,並熟悉對方的語言和思維模式,為進一步的溝通和最終達到目的打下基礎。
三、要善於糾偏以保持方向
掌控目標的關鍵就是糾偏,要對各種影響目標實現的偏差進行及時的糾正,以保證實現目標的進程不偏離正確的方向。善於糾偏主要有三個要求:一是信息暢通,二是糾偏及時,三是措施奏效。
1.信息暢通。信息暢通的基礎在於企業內部是否有一套較為健全的信息收集和反饋系統,能否在第一時間真實地反饋生產的進展、存在的問題、發生的矛盾等各種信息。可以通過健全統計報表、建立信息員隊伍、制定信息傳遞和反饋路線、聽取彙報、調查研究、現場巡視等方法來落實信息暢通的要求。

2.糾偏及時。通過獲取的信息發現了問題,就要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降低偏差對正常生產所造成的影響。要在分析造成偏差原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採取糾偏措施,明確目標、時間和責任者,以實現糾偏及時的要求。
3.措施奏效。要跟進糾偏措施的執行情況,檢查措施的效果。如果措施效果與預期目標有差距,就必須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對糾偏措施進行修正,儘快實現預期目的,以達到措施奏效的要求。
在具體操作時,要把握三者的關係,信息暢通是基礎,糾偏及時是手段,措施奏效是目標。要從抓基礎入手,通過手段來實現目標,必須循序漸進,不能本末倒置。因為沒有信息的暢通,就不可能有糾偏的及時,更談不上措施的奏效。
指揮、溝通、糾偏是掌控目標的基本手法。而善於指揮、善於溝通、善於糾偏則是一種境界,是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技巧。在掌控目標的過程中,比較大的障礙是如何提升管理效率。影響管理效率的因素不少,但最主要的就是生產總監的掌控是否得力。掌控得力的表現為:能夠在目標實施中分清主次、把握重點、控制節奏、保證進程。必須十分清楚工作的重點在哪裡,主攻的方向是什麼,完成任務的時間是否有保障,並根據重點、方向、時限落實具體進度,保證目標的實現。否則,就可能出現失控的局面,預定的目標也難以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