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年輪|“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它的來歷是什麼?

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其他各類民族、經過一個漫長的發展階段而形成的。

隨著各個民族在經濟文化上互相交流、互相滲透,最終產生了一個統一的民族——華夏民族。

“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是56個民族大團結的標籤。

作為一名中國人,生活在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常常以自己是“華夏兒女”或“華夏民族”為驕傲。

遠去的年輪|“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它的來歷是什麼?

當我們對自己的民族身份引以為豪時,我們知道“華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嗎?

一、部落攜手聯盟,政治高度統一,從而奠定了民族融合的基礎。

炎帝政權末期,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炎帝統治集團裡有一位叫蚩尤的大臣,野心勃勃,圖謀推翻頹廢的炎帝政權。他從中原來到南方,和三苗部落捆綁成團,形成了一支獨立的部落勢力,稱為九黎政權。

蚩尤的叛亂,讓風雨飄搖的炎帝政權雪上加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個時候,救世主出現了。

陝西姬水有一個部落叫有熊國,國君少典生了個兒子,名叫姬軒轅。姬軒轅不僅長得帥氣,還十分的能幹,二十歲不到就繼承父親的國君之位,並且以武力吞併了周邊的部落,成為了一方霸主。

炎帝是一個政權組織,傳八代,最末代的領袖叫姜榆罔。蚩尤帶領軍隊氣勢洶洶向姜榆罔撲來,把姜榆罔的軍隊逼到了涿鹿。姜榆罔眼看已無退路,只好求助姬軒轅,並開出了豐厚的條件,即:平定叛亂後,炎帝部落歸屬有熊國管治。

這也算是下了血本,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遠去的年輪|“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它的來歷是什麼?

軒轅氏帶領隊伍,屯兵涿鹿。蚩尤不知深淺,猛衝過來,最終成為了甕中之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涿鹿戰役,它以軒轅氏和炎帝的聯合部隊全面殲滅蚩尤的軍隊為此場戰爭之最終結局。

取得勝利之後,軒轅氏擔心姜榆罔說話不算數,於是,向他發動了戰爭。兩軍相遇阪泉,姬軒轅不費吹灰之力把姜榆罔打敗了。自此,炎帝政權結束了他530年的統治歷史。

緊接著,姬軒轅召集天下各部落於泰山會盟,稱霸天下。在會盟之中,山頂上突然瀰漫起黃塵,遮天蔽日。姬軒轅及各盟主認為這是天意,當即宣佈帝號為“黃帝”。

遠去的年輪|“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它的來歷是什麼?

黃帝登基後,並沒有去享樂。他四處巡察,以兵為營。一方面用腳丈量大地,把管轄地域圈起來;另一方面和北方少數民族部落進行協調,要求他們歸屬管治。對於不聽勸告者,堅決予以打擊。如當時的匈奴就不服管治,黃帝毫不妥協,把匈奴的軍隊打得四處逃竄,歷史典籍稱此次事件為“北逐葷粥”。

經過黃帝不懈的努力和艱苦卓越的拼搏,中國出現了第一個民族大融合時期。這種部落大聯盟體制的建立,為華夏民族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氏族王朝的建立,促使了華夏民族的形成。

在中國流傳最早的史書《尚書》中,記載著先秦時期有四個朝代,即虞、夏、商、周。虞朝末代帝王為禹。按照司馬遷《史記》的說法,夏朝的第一位帝王叫禹。由此可見,禹為兩朝帝王,承上啟下。禹是古帝之中影響力最大的一位帝王,他完成了

由鬆散的聯邦體制向緊密的政治王朝的華麗轉身

遠去的年輪|“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它的來歷是什麼?

夏朝的建立。

大禹出身官宦世家,由於治水有功,被舜選撥為接班人。禹繼位之後,開啟了一個清明的歷史時代。

大禹制定了“劃九州、定五服”的治國大政方針。劃九州實際上是在黃帝以腳步圈地的基礎上建立政治版圖,設定行政管理區域。定五服簡單理解為分封賜侯,設定行政級別。

“劃九州、定五服”讓部落聯盟體制正式進入國家政治體制。

遠去的年輪|“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它的來歷是什麼?

國家的框架結構完成之後,大禹正式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氏族王朝——夏朝,又稱華夏王朝。

為什麼叫“華夏”呢?

這是因為:1、我們的始祖母叫華胥氏,即伏羲和女媧的母親;2、大禹是夏后氏的首領。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大禹的國家概念:政治版圖為“九州”,管理體制按“五服”,民族叫“華夏”。

遠去的年輪|“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它的來歷是什麼?

這就是“華夏”的由來。

結語。

夏王朝的建立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是中國有史以來國家建立和文明發展的根基,引起了後世人們對這一時期的極大關注和敬慕。如起源較早的周族人,侵佔中原之後,便稱自己的國土為“時夏”,稱自己的民族為“諸夏”,後來乾脆在“夏”字前面加一個“華”,也叫做“華夏民族”。

華夏”是先祖們留給我們一筆最寶貴的文化財富。它不是一句口號就能喊出來的,它是先祖們踏遍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爭取來的。同時,也是先祖們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勞動成果。

遠去的年輪|“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它的來歷是什麼?

“華夏”是東方文明的標誌!“華夏兒女”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最自豪的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