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不管是曲劇還是豫劇,河北梆子還是京劇,晉劇還是越劇,《陳三兩》都是一部重量級的劇目。自小就跟著祖母看題記中提到的河南張新芳主演的曲劇《陳三兩》,小小年紀就覺得偏偏這出戏唱得人渾身筋骨舒服,越是長大,越是想聽聽了。聽得多了,越發覺得有味道,就想考據一下《陳三兩》——這部被廣為移植的名劇——其源流究竟在哪裡。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據記載,現存各個劇中的《陳三兩》,其原始出處都是曲劇張新芳主演的版本。考證如下:名劇《陳三兩》,原名《陳三兩爬堂》,20世紀50年代初,張新芳就已經在開封永安舞臺演出本劇了,有資料稱,張新芳早在1947年就開始演出本劇了。1956年、1959年,張新芳《陳三兩爬堂》在河南省首屆、第二屆戲曲觀摩大會上均獲一等獎;1959年,開封市曲劇團張新芳主演的曲劇《陳三兩》被長春電影製片廠再創作,製成電影藝術片(黑白),1960年5月向全國發行放映。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目前流傳較廣的兩個版本是張新芳調到河南省曲劇團之後錄製的兩個彩色版本。其一是1984年版,被戲迷稱為“最經典版本”,其二是1997年7月的版本,流傳最廣,也不錯,但可以看出,劇中的“陳三兩”麵皮已經開始鬆弛了。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豫劇崔蘭田是最早移植《陳三兩爬堂》的,自此,豫劇《陳三兩爬堂》成為了崔派“四大悲劇”之一。1959年,京劇李世濟根據豫劇、曲劇版本移植。河北梆子版的《陳三兩》由名家張惠雲主演,據她親口所說,是根據河南曲劇移植。當然,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成了河北梆子的經典劇目。具體時間待考。1983年,上海越劇院根據河北梆子版本移植為越劇《陳三兩爬堂》(《花中君子》、《陳三兩》)。(呂瑞英、趙志剛主演)2003年孫毓敏根據河北梆子版本,移植為京劇荀派《陳三兩爬堂》。這樣一捋,上游下游就清楚了。但是沒有那麼簡單。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若是再追問一句,曲劇版的《陳三兩爬堂》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是移植?自編?改編?原創?又要費一番考究了。曲劇版本的《陳三兩爬堂》是張新芳在開封演出時形成的,資料顯示,該劇原系民間說唱本,原開封市曲劇團蒐集不同地區傳唱的四種腳本,由霍林取長補短進行改編,在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大會獻演。後來,《陳三兩》成為張新芳代表作,可以說,本劇用了她一輩子來打磨。如此看來,曲劇《陳三兩》中有三方創作的內容:其一是民間說唱本,佔的分量與應最大;其二是開封市曲劇團對劇本的改編,其佔的分量容與價值下文探討;其三是張新芳一生對劇目的打磨。其價值比肩老唱本本身,也容下文探討。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如果不嫌囉唆,再追問一句,這民間唱本又是什麼唱本呢?這裡的考究就更費工夫了。《陳三兩》對於曲劇的意義遠遠大過其移植劇目對於其劇種的意義。曲劇《陳三兩》是一座里程碑!而具有同樣意義的就要數河南四平調的《陳三兩爬堂》了。四平調是流傳於河南、魯西南、蘇北、皖北的一個劇種,很有基礎!確實非常好聽!其起源是蘇北花鼓(豫東花鼓、碭山花鼓),經過改革被搬上舞臺也不過才幾十年的時間。資料顯示,《陳三兩爬堂》是四平調的“原花鼓劇目”,至少在1946年就作為實驗劇目演出過了,並不晚於曲劇的相關記載。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要說《陳三兩爬堂》對於四平調的地位嗎?1950年,商丘市四平調劇團掛牌成立——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四平調劇團了——其排演的第一齣大戲就是《陳三兩爬堂》主演鄒愛琴。1956年,四平調鄒愛琴《陳三兩爬堂》同曲劇版的一同獲得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大會一等獎。該劇使四平調名震中原,說“一個劇目振興了一個劇種”一點也不為過。同樣是里程碑式的意義。如此說來,眾多劇種的《陳三兩》中,只有這區區四平調的沒有移植曲劇本的了。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終於到了揭示真相的時候了。鋪墊了這麼多,這次倒是容易了。很容易就可以推斷,那曲劇版《陳三兩爬堂》源出的“民間唱本”很有可能就是流傳到豫東的花鼓唱本。理由一一列舉:1、開封地處豫東,四平調的來源“蘇北花鼓”流傳於包括豫東在內的蘇魯豫皖地區,開封舊時又是省會、水陸碼頭,戲曲曲藝繁榮,是藝人們雲集交流之處。花鼓劇本流傳到這裡是很合理的,何況開封曲劇團有意蒐集呢?2、資料載:開封流傳有“鼓子詞”,也對曲劇的形成與發展注入了營養,開封鼓子詞等於東本地曲藝,很有可能先交流了花鼓的劇本——這種交流或許很早、很頻繁——再有曲劇劇本的蒐集創作。3、曲劇版中陳三兩常稱“三兩”,說“陳奎”“陶哥兒”則加很明顯的兒化音,彷彿就是同村的事情,這一現象在其他劇種中沒有,劇中故事發生在滄州,陳三兩是山東臨清人,離豫東也更近。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我看過四平調、曲劇、豫劇、河北梆子、京劇、越劇版本的《陳三兩》,四平調版本的是最晚看的,看之前,我認為曲劇版本的故事性最強、最完整,看過四平調版本的我就完全不這麼認為了。從故事本身的情節上來說,不得不承認,四平調《陳三兩爬堂》其故事性最強,故事最完整,看過之後,感覺情節也最合理。單拿曲劇版本的比較起來,舉例來說,其一,四平調版本最長,有三場,其餘都是一場;再比如陳奎的乳名叫“陳六斤”,曲劇版本的提到了,四平調版的則說出了來頭,而其餘劇種的則提都沒提。多說一句,“陳奎家住陝西延安城”是曲劇、四平調版本公認的,張惠雲河北梆子版本說陳奎原籍“邯鄲郡”應該也是一種“移植”吧,但是“陳三兩”這一故事歷史上似乎是有的,為什麼?他的家鄉山東臨清都在聲稱了。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可以推斷,由於曲劇版本目前保存下來的都是電視錄像,有一點戲曲知識的人都知道,搭臺唱戲很少有這麼短的,曲劇《陳三兩》最早一定不是這樣短的,1950年開封市曲劇團對四個版本“民間唱本”的“改編”我想如今看來,是有時代侷限的。當時劇團引進的文人,更有傾向受到時代的影響與束縛。從語言來看,之前我同樣認為,曲劇《陳三兩》中的語言(戲文)是各種版本中最有營養、最豐富、最生動的。同時這種優秀的語言在其他曲劇劇目中很少見到,可見其受惠的民間唱本營養之豐富。而當你看過四平調《陳三兩爬堂》之後,你一定會認為四平調版的語言是第一!其語言之豐富、生動、表現力令我歎為觀止!你只能看得出曲劇學習她的證據,找不出她有學習曲劇該劇的必要。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這是其一,其二,四平調版的語言更有知識性!如公堂之上的程序、衙皂們的專有名詞……都是曲劇版所不及的。自此,我開始認為,編創戲曲劇本同創作歷史小說一樣,是要大量佔有邊角的歷史知識、雜學知識的。從“戲理”來看,四平調版比曲劇版更同“戲理”。可以舉幾個例子:曲劇出場時店主魏朋在先,他如同導火索,擊鼓升堂李鳳鳴才出來上趟,而四平調版則是李鳳鳴先出,還有四句定場詩。李鳳鳴是男主角,他應該分量更重,依據戲理,四平調版更好。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曲劇版中,陳奎同陳三兩的結識是他討飯來到富春院,而四平調版的是陳奎背貨箱買絨線來到富春院,我覺得後者更合理,也更浪漫!當聽說陳三兩是陳奎“師傅姐姐”的時候,曲劇版的李鳳鳴雖然表現出害怕,但是還坐在堂上,而四平調版的李鳳鳴則嚇得讓三兩坐下,自己下跪忙稱“官姑”。例子還有很多,不用說四平調版分了三場,其故事當然鋪陳的充分,人物更加豐滿、合理合情。總之,就是當你懷著比較之心看四平調版時,你就會時時感到“原來如此”而又“理當如此”。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品品各個角色,先說陳三兩。曲劇版中的陳三兩有更多的悲苦之情,更多的讓人感覺世態炎涼、人生苦多。這或許跟曲劇的特點與張新芳的個人風格有關。張新芳老師小時受苦,曲劇《陳三兩》經過她的一生,被打磨成了觀眾心目中的一出不折不扣的“苦戲”“能把人心唱碎”。而四平調版的三兩悲苦意味則淡的很多,可以說慘而不悲。舉例來講,四平調中三兩被打了耳光、還用了拶子昏死過去,李鳳鳴下令“冷水灌頂,服用硃砂”,之後的三兩則是趴倒在堂上漸漸起來,還表現了手指“血淋淋”。而曲劇版的只有拶,還是沒有讓人看到,遠沒有侮辱性的“打嘴巴”,也沒有表現那樣的慘狀。不僅如此,劇中還時而有歡快的地方,尤其是“小陳奎辭別了恩父恩母離了門”一段,那叫一個美、那叫一個婉轉動聽!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還有一例,四平調版的陳三兩是看到賣線的貨郎陳奎“多穩重”而主動提出“結拜個姐弟你尊不尊”,之後才贈他銀子。而曲劇版的陳三兩,是看陳奎討飯可憐贈他銀子,又看他有心買書,是個“奇兒男”才決定收他為徒。總之,四平調版的陳三兩更可愛!更有人情味!有點像個豫東大姐了。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再說李鳳鳴。剛才說過,曲劇版李鳳鳴的出場安排違了戲理,而總體來說,曲劇版的李鳳鳴像是個新上任的膽小、有點窩囊的官;而四平調中的李鳳鳴則是飽滿多了,他有了官威,讓你覺得他不是一時壞,一時受了官場汙染,而是壞到家了,更徹底的表現了封建社會官場的性質——大染缸——一壞壞到底。上場的定場詩一來襯托了官威,二來是個諷刺,來表現他已在官場中壞到了底。包括他前倨後恭等情節都可以表現。魏朋呢?感覺曲劇版的佔的戲份多了點,而四平調的剛好,滑稽,有丑角的味道。四平調版《陳三兩爬堂》也並不是沒有缺點。可以看得出本劇有粗糙的地方,演員的演技到底是不如省級劇團的。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先強烈地推薦一下四平調版《陳三兩爬堂》。有人說河南的豫劇像是大丈夫,曲劇相比而言有女性陰柔之美,豫劇是丈夫,曲劇則是媳婦——如同陝西,秦腔是丈夫,眉戶是媳婦——如此剛柔並濟,陰陽調和,戲曲大餐營養均衡豐富!而四平調呢?姑且比作二老婆,不會引起非議吧?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戲曲世界真是博大!我為有幸看到這麼好的戲而高興!這麼多年來,出了這麼多的戲,而好戲還是那麼幾齣!就拿曲劇來說,在我眼中,沒有能超越《陳三兩》的,而單說語言上,管他什麼大作家、大編劇寫得劇本,同樣也沒有能比肩《陳三兩》這個來自“民間唱本”的劇目的。四平調版的就更比不了了。這些東西來自本鄉本土,來自老百姓的口中。

曲劇《陳三兩》到底是原創還是借鑑?

我倒希望,自己能汲取這些營養,能創作出這樣好的劇目!最後,禁不住想要附錄一段四平調《陳三兩爬堂》中一段經典唱詞。值得說的是,各種版本的《陳三兩》唱詞有的都大同小異,京劇、豫劇、河北梆子更是相似,曲劇版本比他們都豐富,有些唱段他們都沒有,但四平調都有對應的,以下這段內容則是包括曲劇在內的各種版本的《陳三兩》都沒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